“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的半世熊猫缘
“今天大家共聚一堂,为保护大熊猫事业做出努力,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希望年轻人走出家门,多在野外跑一跑,看一看,到野外多做一些观察,研究一下大熊猫的栖息地如何,大熊猫现在的发展状况如何,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这是一段只有37秒的视频,记录了胡锦矗生前对年轻人最后的寄语。
2月16日晚,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中国大熊猫之父”的胡锦矗在四川南充病逝,享年94岁。
19日下午,四川南充市殡仪馆,气氛庄严肃穆,前来送别胡锦矗的队伍中,除了西华师范大学的师生,他的生前好友,还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弟子们。
作为中国第一代大熊猫研究保护工作者,胡锦矗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的每一个重要瞬间,他被誉为“熊猫教父”“守护国宝的国宝”,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我国研究大熊猫的标志性人物。
半世熊猫缘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7年,28岁的四川开江小伙胡锦矗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毕业。正值壮年的他,一腔热血,回到四川。
彼时四川南充师专新设了生物系,急需教师。背着还没来得及拆开的行囊,胡锦矗直接到了南充。作为生物学者,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多接触野外,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1971年,乒乓球打开了体育外交的大门。
1972年,大熊猫打开了另一扇外交大门。
这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专程去北京动物园参观了大熊猫。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批下,中方决定将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珍贵礼物送给美国。这一年,后来被美国人称为“大熊猫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与飞鸟和鱼打了十多年交道后,已是四川省知名野生动物专家的胡锦矗,迎来了研究生涯的转折点。1973年,周总理召集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干部开座谈会,要求开展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动物调查。1974年,45岁的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了一支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又称“野调队”),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
作为此次调查的队长,胡锦矗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他发现很难在野外看到大熊猫,即便遇到也是匆匆一瞥,相机还没掏出来,大熊猫就转身匿入山林,因此很难掌握野外大熊猫的分布情况。
胡锦矗想到,大熊猫每天要吃竹子,要排便。不同大熊猫的粪便,其残留竹节的长短、粗细、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体年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等——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四年多的时间里,川、陕、甘的2459只大熊猫,特别是四川省的1915只大熊猫,就这样被胡锦矗和队员们用“胡氏方法”“找”到了,并最终形成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基于这份宝贵的调查报告,卧龙自然保护区从原来的两万公顷扩建为二十万公顷;位于四川省北端的青川县唐家河从一个伐木林场变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兴蜂桶寨、北川小寨子沟、马边大风顶等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获批。
“五一棚”
胡锦矗的女儿胡晓回忆,父亲病重时言语不清,“五一棚”三个字却说得很清晰。
“五一棚”位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东南核心地带,如今已成为全球大熊猫研究者的“朝圣之地”。但在1978年刚建立时,这里只有几个简陋的窝棚。
全国第一次大熊猫资源调查后,国家决定继续加强大熊猫的生态学研究。1978年,胡锦矗牵头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取名“五一棚”,因为从住地到取水处需要走51级台阶。
在“五一棚”,最苦最累的活,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定位戴着无线电颈圈的几只大熊猫。夜晚,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雪地,踩着没膝深的积雪,反复测试,确定大熊猫的位置。一夜下来,胡锦矗的军大衣冻成冰甲,走起来如机器人一样咔嚓作响。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胡锦矗带领团队用长达八年时间,在35平方公里区域内,建立了7条观测线路,并获得了大量有关大熊猫生物学的第一手材料。这也是迄今为止野外观察追踪大熊猫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科考,他们首次系统地对大熊猫生态学、行为学、繁殖学等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取得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1985年,胡锦矗编写的首部关于野生大熊猫生态研究的学术专著——《卧龙的大熊猫》出版,首次揭秘了大熊猫在密林里的“隐士”生活,引起世界动物保护学界的极大关注。这部著作至今仍是最具权威的大熊猫保护科研基础性资料。
以“五一棚”为起点,大熊猫研究保护工作拉开序幕。胡锦矗带领的团队虽扎根在四川卧龙的山野之间,却很快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开始走上正轨、走向国际。
1980年,以大熊猫为会标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后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即WWF)进入卧龙,与中国政府展开合作,增设帐篷,扩点建站,派驻专家。这不仅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起点,也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保护工作。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得益于中国持续数十载的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
“因为胡锦矗,中国的大熊猫保护事业才能取得这样丰富的成果。”被誉为“20世纪三位最杰出野生动物研究专家”之一的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这样评价胡锦矗在大熊猫保护上的成就。
一生的骄傲与遗憾
一直到92岁生日之前,胡锦矗都坚持每天去办公室工作。在位于四川南充的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楼317号“胡锦矗教授工作室”,无数人曾坐在这里的小沙发上,与这位中国大熊猫研究保护的泰斗交谈。人们把胡锦矗视为一个大熊猫数据库,和大熊猫有关的一切问题,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西华师范大学的野生大熊猫研究在全国高校中开展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科研成果举世瞩目,也因此享有“熊猫大学”之称。胡锦矗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一生的骄傲,就是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我们国家动物研究所搞大型动物和熊猫研究的,全是我的学生。”
谈及人生中的遗憾,他则说:“人生有限,培养的学生还不够多。”
胡锦矗认为,学好生物科学,最重要的是读好大自然这一部无字之书。1984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中国保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就是胡锦矗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魏辅文回忆胡锦矗第一次带领学生去野外科考。“且不说没有遇上大熊猫,蚊虫、蚂蟥、草蜱的叮咬常让人心烦气躁。羚牛、菜花烙铁头蛇的攻击也得时时提防。”魏辅文说,可再看看胡老师,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日复一日带着学生采集标本,辨认动物痕迹,回到宿营地,再累也要坚持整理笔记。
胡锦矗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这是一条寂寞而漫长的路,点滴成果都需要艰苦的付出。他总是叮嘱学生:“无论你走过多少艰险之路,你采集的数据、资料一定要准确,要经得起检验。”
教书育人、做好研究,成了胡锦矗余生最大的事业,他说:“我们有世界上唯一的种群和栖息地,科研搞不好,对谁都没法交代。”
科研遇到关键节点,已经七八十岁的胡锦矗,仍然选择上高山、进森林、住窝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拿到最真实、最一线的数据资料。在胡锦矗的引领下,一代一代大熊猫科研人员走上前台,一项一项大熊猫科研成果出炉问世。直至退休,胡锦矗培养出近二十届研究生。他们中的多数,已经成为大熊猫研究界的扛鼎者。
“先生之为人为世,无疑是我们终生之楷模。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以身为他的弟子而自豪和骄傲。”在告别仪式上,魏辅文哽咽着说,先生爱学生如子,总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传道授业,总是鼓励学生“最美的风景在山巅”。
正如胡锦矗生前经常叮嘱,“研究大熊猫是国家重任,也可以说是时代和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记者叶含勇、余里 参与采写:龙婷婷)
下一篇:怎样得着智慧
大家都在看
-
如何跨越“死亡谷”?专家共论科技成果转化破局之道 科学家创业成与败的奥秘、硬科技成果转化如何越过死亡之谷、我国产业人才培养存在哪些短板……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来自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研究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及创新企业的顶尖“大脑”们齐聚中关村 ... 科技之最04-01
-
可控核聚变+深海科技,最核心的6家(建议收藏) 可控核聚变搭配深海科技,最关键的6家企业(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与深海科技,核心的6家企业在此(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及深海科技,必知的6家核心企业(建议收藏)可控核聚变和深海科技,最值得关注的6家企业(建议 ... 科技之最03-31
-
中国的最尖端科技是什么 中国当前最尖端科技涵盖多个领域,要说尖端好多科技都是引领全球的。中国敢说第二那世界上还真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是第一,就比如我国的激光技术,超强超短激光:上海张江实验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脉冲输出(1拍瓦=1 ... 科技之最03-27
-
茶叶中的科学:2025年最值得收藏的春茶科普指南 江南的春晨总带着几分湿漉,采茶女指尖掠过茶树枝梢,将凝结着晨露的嫩芽轻轻摘下。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暗藏着中国人对时间的精密计算。茶对于中国人而言,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饮品范畴,它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和精 ... 科技之最03-27
-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3 月 20 日,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接受英媒《金融时报》采访时,直言美国对华为的遏制 “搞得很糟糕”。黄仁勋作为全球 AI 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这番表态,可不只是对华为技术实力的简单认可,更像是对美国科技霸 ... 科技之最03-25
-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参考消息网3月24日报道据德国《商报》网站3月22日报道,原本不为人知的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凭借其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R1一夜之间在科技界引起轰动。此后,中国掀起了人工智能热。DeepSeek的竞争对手面临巨大压力 ... 科技之最03-25
-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从深海到太空,从量子计算到生物科技,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技术边界。以下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黑科技”,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更在悄然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程。一、仿生科技:让机器“活”过来1. 自 ... 科技之最03-24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点击蓝字“中国电科”,关注CETC品牌微刊3月21日,面向空间天气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与子午工程一期组成了世界最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这是我国建成的国际首个覆盖日地 ... 科技之最03-23
-
艾萨克·牛顿:科学革命的巨人 在科学史的浩瀚长河中,艾萨克·牛顿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思想和理论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更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顿的成就横跨物理学、数学与天文学,成为科学革命的引领者。 ... 科技之最03-23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我们常说的天气是指阴晴雨雪,而空间天气则是指太阳上出现一系列爆发现象、引起日地空间环境的等离子体、磁场、辐射、电离等空间环境状态发生的变化。日地空间是人类开展航天活动、开发利用空间的主要区域,灾害性空 ... 科技之最03-22
相关文章
- 黄仁勋:华为是中国最强大的科技公司!美国对华为遏制 “糟透了”
- 德媒:杭州致力于成为下一个“科技之都”
- 世界上令人震惊的黑科技有哪些?这10项颠覆你的认知!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细数子午工程二期里的电子科技
- 艾萨克·牛顿:科学革命的巨人
- 又一世界之最诞生!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 体验海尔AWE,科技是最好的网红
- 史蒂芬霍金宇宙间最闪耀的科学之星
- 可视科学:用可视化技术诠释科学之美
- 人民日报任平文章:弄潮儿向涛头立 科技创新的中国答卷
- 关中平原种粮科技感“拉满”
- 中国最赚钱的科技公司大揭秘:谁才是真正的吸金巨兽?
- 阿基米德:古希腊的“科学魔术师”,他的智慧比星辰更璀璨!
- 震撼!这些前沿科技,正悄悄重塑人类未来
- 中国最卷985大学,外号“南方小清华”,遍地科技CEO,食堂有36个
- 2025【量子科技】大爆发!6家核心企业齐亮相,你准备好了吗?
- 全球最先进的导弹有哪些
- 中国芯逆袭!24位精度+200万次/秒采样,华为黑科技打破30年垄断
- 国际观察:中国科技为什么能从封锁中突围、在打压中创新
- 中国三大超级工程!每一个都是世界之最,令无数外国人羡慕不已
热门阅读
-
万事胜意不能乱说的原因?告诉你万事胜意该对谁说 12-09
-
科威特第纳尔为什么那么值钱?比美元值钱的货币盘点 12-22
-
撕心裂肺十大催泪情歌,10首哭到崩溃的歌曲 12-24
-
不敢公布马航真实原因,内幕曝光简直太惊人! 12-25
-
陈百强什么原因怎么走的,陈百强85事件是什么 01-05
-
麻将公式一定要背下来,麻将手气背转运小妙招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