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崇尚科学之德 树追寻科学之人

发布者:唯品一生 2023-2-27 11:18

作者 马 云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主任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立德树人”不仅关乎培养什么样人的关键,也事关如何培养人的各个内涵环节,渗透于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级和教育的全过程,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历史地成为了践行这一根本任务的前沿阵地。立崇尚科学之德,树追寻科学之人,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立崇尚科学之德、树追寻科学之人,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无论什么时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一直把科学的精神与原则贯穿于国民教育实践之中。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就曾经在他论及教师的价值和作用的名篇《师说》中这样阐述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授业、解惑之所指,无不包含强调追寻科学精神与原则的语意。及至近代,在诸多探索救国强民的治世经略思想主张中,也有科学救国和科学兴国之说。

回眸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立崇尚科学之德、树追寻科学之志,始终贯穿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实践环节之中。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到对社会矛盾的分析,从思想路线的确立到各种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从民主革命时期对政权建设的尝试实践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谋划设计与局面开创,从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及对各种各样实践矛盾的协调处理,其间的每一步都遵循着科学的精神。特别是在应对一些全球性问题诸如地缘政治、新冠肺炎疫情、网络安全和公共需求的战略策略选择上,更是体现出鲜明的科学导向,遵循科学的原则、相信科学的力量、运用科学的手段,既为人类战胜困难积淀了丰厚的经验基础,也为当代世界树立起了光明磊落的榜样。2021年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类总是在不断战胜挑战中实现更大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弘扬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这是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特别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

立崇尚科学之德、树追寻科学之人,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实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文明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转换,无不以科学探索为向导,以科技成果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集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紧密结合,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也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供照抄照搬,更没有现成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基础,无论是其通向的道路到成熟的制度、人的武装到物质的创造,表现的形式到内容的建构,还是实践途径到运行方式,都要靠艰苦的探索和创新创造。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精神、意志和品质,以及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事关成败的必备核心要素之一。绘就新蓝图、迈向新征程,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从历史的积淀中走来,但不可能仅仅只是对过往经验进行单纯的拷贝与复制,也并非与其他国家简单雷同,需要面对新形势、新战略、新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要前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后续变革与发展,必须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这一切,没有树立崇尚科学之德、追寻科学之人的精神与物质基础,是很难做到的。

立崇尚科学之德、树追寻科学之人,需要构建教育过程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

所有的教育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既包括内化人的思想也包括内化人的能力在内的“化人”过程,据此塑造与建立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所需人才的基础。为达此目的,现代教育依据人的成长规律,把这种“化人”的过程划分成若干层级和各不相同的内化组成部分,并由诸多内化环节构成体系,分门别类地来承担育人的功能。但不管如何设定与划分,这一过程都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即强调“为谁进行学习”和“如何实现专业化引导与训练”的共同性问题。前者事关育人的方向指引,后者则为培养技能而服务,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汇集教育过程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的辩证统一”,其基础便是科学。在由一系列课程构成的学科系统之中,学科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又需要通过每一门课程的设置及讲授来体现,而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传授及专业化训练,则必须紧紧围绕体现学科的科学性要求来展开。可以说,从教育过程到学科划分,及至每一门课程的设置与讲解,都肩负着“立崇尚科学之德、树追寻科学之人”之重任,凝聚成了一个集内化功能与作用为一体的教育实践共同体。

在由不同学科及课程来内化人的成长过程中,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对不同教育层级提出的要求各不相同,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侧重点也各不一致。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侧重思想内化的最前沿,是实现思想内化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人的内化进入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后,它所面对的对象已经超越认知“是什么”的机械累积状态,其需求业已逐步转变为“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探讨,要求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内的各个学科、构成教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各门课程等,都必须围绕教育对象的需要来展开,而汇集这一切的价值判断标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之一,即为“立崇尚科学之德、树追寻科学之人”。

从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化人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应当具备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出发,它对于“立崇尚科学之德、树追寻科学之人”的实践,需要体现几个基本方面。一是必须将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化人”的全过程之中去进行定位,廓清它与构成化人过程其他层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准自身发挥化人作用的支点,明确它在化人过程中承担的使命任务。二是运用高等教育分专业化育人的特点,培养教育对象“立崇尚科学之德、树追寻科学之人”的思想基础,倒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化,同时建立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多种学科、各门课程,在实现思想内化和能力内化过程中合二为一。三是在化人实践中,坚持历史和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理和政治的一致、教学与引导的紧扣,既要求在教学需求指导下展开研究,赓续、厚植、强化教学的科学性,又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提升教学的层次与质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层级关系、理论渊源、学理解构、思考引导、分析方式、实际联系、实践方法等问题融为一体,使教育对象能够“有所得”“用得上”,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停滞于简单记忆、机械背诵、适用应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四是提升教师进行理论研究和开展实践能力的训练。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导权应当掌握在教师手中,无论是反映在政治思想上的内化还是体现在学科实践能力上的外化上,都应当具有严谨、缜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与时俱进。五是深化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放性,包括高校内部学科之间的开放性,即汲取不同学科的科学性因素,丰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开放性,即要求所有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在开好、讲精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时,尝试轮流开设并讲好其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做到对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心中有数”;教学队伍的开放性,实行教师队伍的动态化管理,既要充分提供支持教师参与提升理论学习与研究的机会和条件,也要建立吸纳富于实践经验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和选调在职教师深入社会实践锻炼、进行专门培养的体制机制。

(责任编辑 李 雯)

2022年第7期《社会主义论坛》“思政讲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