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刻进基因里!看深圳如何修炼高质量发展“内功”

发布者:江湖套路 2023-3-5 21:47

中新网2月26日电(记者 谢艺观)沿着深圳的深南大道一路前行,道路两侧,各式建筑鳞次栉比,勾勒出城市发展的动人轮廓。

从边陲小渔村到全球创新之都,深圳创造了发展的奇迹。站在新的起点,深圳继续修炼“内功”,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通过打造多个科技创新片区,致力于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深耕科研创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深圳成功的秘诀中,有一条“敢为天下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以说,创新就刻在了深圳的基因里,也深深影响着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企业。

如今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大疆是绝对的主导。可是在2012年之前,该领域还是完全空白。

“当时无人机离大众很远,如果想玩,必须自己想办法组装,价格昂贵不说,还很难操控。国外虽有一些航模发烧友,但几乎没人想过无人机能够成为‘到手即飞’的消费品。”大疆企业战略高级总监、公共关系负责人张晓楠称,随着陀螺仪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小型飞行器自主导航成为了可能,大疆吸收了这一技术用在了无人机上。

由此,大疆一举撬开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成为了第一个敢吃螃蟹并获得回报的公司,如今大疆还将无人机应用到农业、安防、电力、建筑工程等领域。

图为大疆总部“天空之城”。中新财经记者 谢艺观 摄

站在大疆的全球总部“天空之城”往下望,视野所及之处就是培育了大疆、中兴、深信服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创新”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关键词。这里是深圳科教资源最丰富、高端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高地的核心载体、部省市共建的重大创新平台。

据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22年底,科教城共集聚国家省市各类创新载体55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52家,R&D占GDP比重达到6.5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3.85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条和各类创新载体良性互动的融合创新体系。

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也不断先行先试,在科技教育产业金融“四融合”中拔节生长,为深圳提供科研创新融合的西丽湖经验。

深港优势互补,打造科研产业新高地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深圳-香港,一水相连。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就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壤处,面积3.89平方公里,由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和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组成。

图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角。 中新财经记者 谢艺观摄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深港双方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成为香港创科发展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和撬动点。

近年来,在政策大力支持下,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高端科创资源也快速形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的局面,目前已落地高端科研和产业化项目150多个,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院士专家和高端科研人才,形成了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世界500强研发中心、香港高校科研项目、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项目、深港独角兽企业、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等科创产业集群。

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2018年落户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创立舒糖科技的香港青年企业家何耀威也谈到了政府给予的多重支持,“一些融资方面的政策,帮我们解决了资金上的问题,减轻了经营压力。”

日前,舒糖科技收到了来自香港的首笔知识产权融资,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完成深港两地资金募集并正式落地。其突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的限制,为人才密集型企业“知识变现”探索出有效途径。

据介绍,2023年,生物医药、新材料、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11家企业机构和项目批量落地河套合作区。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4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创新成果接连涌现,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如今的深圳正在将科技创新打造成一张最靓丽的名片,不断增强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功能,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