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巨头「强势」入局「建筑业」,一场「楼宇科技」的新生态联盟

发布者:小老鹰爱小马 2023-3-6 03:46

智慧建筑不是一个“新兴”的赛道,发展20余年,并未有“爆发式”变化。

原因很多,比如过去开发商认为标榜“智慧楼宇”提高售价更为重要,对楼宇智能化系统的交付质量并不重视;从开发商到运维方,大都是两套班子,后者常陷入低效运营和高成本桎梏中;尤其对于集成商而言,降低系统复杂度和工程成本又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站在专业视角,这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赛道。

一个单体建筑包含暖通、照明、电梯、消防、安防、能源等系统,想要完成设备、人、空间在线并走向智能化,过程中又涉及建筑类型、工程建设、智能硬件、软件系统、包括用户需求等变量。反映到落地效果中,面临着系统调试成本高,调试周期有时达到半年,甚至一年时间未果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还有包括非标使得解决方案难以复制推广。

不过,正是因为痛点与需求存在,尤其在市场容量仍在增长、国产替代不可逆的产业格局中,围绕着数字化与减碳,大量确定性的机会浮出水面。

于是,我们看到以美的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强势”入局建筑生态。

短短两年多,美的中央空调业务转型,成立“美的楼宇科技”事业部,发布建筑生态的数字大脑“iBUILDING美的楼宇数字化平台”,落地包含园区、医院、工厂、交通、地产等标杆案例。从那起,美的便展开了迈向“智慧建筑数字化总承包”的“阔斧”之路。

楼宇科技,才刚刚起步

2月23—24日这两天,10场论坛,80余位顶级大咖,一场可能是中国近年来楼宇科技领域最大型线下生态大会,以及同步上演的社交活动在国家会议中心(上海)落地,聚集了超过3000余位建筑生态从业者。

令人感叹的不止于“国内主会场+海外分会场+线上元宇宙”的规模量级,这场大会也包括从顶层研究、商业模式、技术创新、产业落地等多个角度的内容盛宴与思维碰撞。

为什么是楼宇科技或智慧建筑呢?

从行业角度出发,不少人认为建筑业过于“传统”,其实不然,它其实是国家经济的“大托盘”,当下火热的新能源、数字化、双碳的落地都需要建筑产业来承接;体量如此之大,若按照建筑业GDP占全国总量25%左右类比,意味着我国约3.5亿人身处于这个产业中。

智慧建筑在里面扮演的就是承接技术与创新模式的终极载体。

当然,除了耳熟能详的支撑性数据外,如建筑运行环节的碳排放占全社会总碳排22%,建筑业的边界也正在被打破。市场动作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在电网系统走向市场化半开放的状态中,很多建筑类企业早已涌入虚拟电厂项目,还有光储直柔建筑体系的研发,热度开始上升的BIPV赛道。

也可以看到美的楼宇科技的动作,如相继与南方电网、中电光谷、清华大学、中建八局、万物云等开始进行不同层面的合作,涉及能源测、产业园、学术研究、基建工程、物业管理……毋庸置疑,未来建筑本身不仅仅是砼与钢筋的结构体,也已逐渐走向由科技支撑的智能体了。

也是在近一年来,美的落地了大量智慧建筑项目。

比如在美的工业园区西区的案例中,无需刷证开闸,无需动手按电梯,仅凭一张脸,实现从园区大门到办公座位的一路无感通行;扫描工位上的二维码,对工位上的照明和空调进行按需调节,这些都是使用者能直观感受到的效果。

不只是在园区。在上海市同济医院繁琐庞杂的后勤管理场景中,美的利用数字大脑“iBUILDING”,针对36个不同的建筑及医疗系统,20000余个传输信号点位,实现了系统间数据的互通,满足了医院内不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需求,比如后勤人员可实时掌握工单、优化与管理物流配送过程。

上海市同济医院运维指挥中心

背后是数字化带来的体验升级、效率提升。整个过程类似于华为提到的数字化转型的五个层级,即当进行全量全要素连接,让数据开始实时与场景同步后,便可以动态地将客户的需求和生产要素进行匹配,进而上升到业务决策分析与模式创新的阶段。

不过,建筑类型不同,用户诉求也各不相同,对应“智慧”场景也会有差异。美的楼宇科技研究院院长孟涛谈到,比如美的荆州工厂、重庆工厂的数字化更多地考虑工业的智能制造、低碳节能,而医院和园区的数字化更多考虑设备的管理、高效的运营与体验的优化。

当然,不同项目案例都有共同的降碳诉求。

在孟涛看来,低碳路径一般可分为硬低碳和软低碳。其中硬低碳是指“高效设备+高效运维”,软低碳则是连接数据与硬件的碳管理平台、碳交易平台,背后需要算法模型的支撑。

比如前者会体现在办公楼空调系统中,即采用最新配置的MDV8无界多联机组,全年运行可提升能效28%以上;包括新风系统也增加热回收模块,可以将多联机室外机冷凝热回收转移到健身房的淋浴室,用于制取热水,内部测算热回收效率可达76%。最终,“软低碳”能力支撑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数据动态表达在IOC能源大屏上。

另外,在本届楼宇科技TRUE大会中,美的集团副总裁、美的楼宇科技总裁管金伟首次发布了美的楼宇科技“GREEN FOR ONE”双碳战略,致力于为全球每一幢楼宇建筑提供全生命周期低碳服务。

大会也全程通过使用低碳环保材料、参与绿色出行、绿色住宿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包括设立了碳积分互动答题等活动,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最终,会议过程中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将通过自愿购买碳信用进行抵消,实现“零碳办会”。

透过美的楼宇科技的系列动作,再回到智慧建筑赛道本身。

据智研咨询数据预测,到2025年楼宇科技市场规模将超过1.6万亿元。似乎可以意识到,过去行业热度不高,并不是市场不够大,关键是每个项目需要定制开发,尤其完成后的成果不具备复制性,难以把好的控制策略和管理经验推广,这是由传统技术带来的瓶颈问题。

虽然此赛道的中国企业数以千计,仅在智能建筑行业协会中就有注册超2000家,但是国内企业往往扮演的是集成商的角色,他们从国外厂商中购买硬件产品,进行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并没有足够的成本与动力做更多的创新,尤其在以霍尼韦尔、西门子、江森自控、施耐德等国外硬件品牌为主导,市场份额占比达到90%以上的环境中。

如今,随着增量变存量,人工成本走高,业主方开始回归降本、低碳价值;不同类型的中国企业冒头,厂商也开始正视技术瓶颈。如果说过去20年是欧美楼宇科技与理念向国内渗透传递的时代,那么今后20年将是国内厂商走出微笑曲线底部的过程。

或许,就发展阶段而言,楼宇科技在国内才刚刚起步。

数字化总承包,智慧建筑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美的有足够的信心切入建筑生态呢?

宏观上来看,对于美的这类设备制造零售业巨头,高速的增量红利总有一天会随着竞争格局的固化逐渐走向虚无,迈向企业服务与产业整合的道路,既是挑战,也是巨头在发展史中最主流的变革道路。

其次,或许从美的楼宇科技的“前世今生”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根据2022年《中央空调市场》披露数据,美的以15.31%的市场份额排在多联机、离心机国产品牌第一位,领跑全球中央空调品牌。起初,他们基于暖通空调强大的市场优势来调整业务方向,拥有较好的客户基础、产品基础以及硬件基础。

过程中,打造“软硬一体”综合方案,成为扩大优势的关键一步。

原因在于,传统的楼宇包含几十甚至上百个垂直子系统,若没有“软实力”进行数字化管理,便无法高效协调各个系统,实现系统能效最大化;而本身“硬实力”的优势会放大在具体的子系统中,只有具备单点的设备解决方案,才有可能打造出一个综合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匹配数字化平台的迭代升级。

具体也可以从近两次楼宇科技大会的主题中看到变化。去年主打“新”,聚焦在iBUILDING概念的发布和对未来智慧建筑的畅想和探讨;今年主打“真”,重视iBUILDING给产业、用户和社会带来的真实改变。孟涛告诉36氪,从“新”到“真”,有两方面的进化。

一方面是保持了研发更“智慧”的硬件产品优势。以数智多联机MDV8来看,产品本身就具备了很多IoT传感器智慧硬件的能力,接着应用数字孪生及算法与云平台打通之后,通过自研的云管家可设置定时温控,通过大数据提供故障预警及主动节能;其次,还可以与电网的数据打通,可以实现与电网的柔性匹配。

另一方面是加大对“软实力”的投入,追求“可复制可迭代”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比如在欧洲做的光储热柔解决方案,已经基于数字化能力实现了柔性控制,且通过落地打造样板持续优化,今年就会正式面向海外市场发布。

孟涛告诉36氪,如今他们已不再是简单的硬件设备提供商,而是正逐步转型到全套解决方案供应商,已经形成从咨询服务到数字化管理,再到节能减排方案的端到端能力。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解决挥之不去的“成本之殇”。除了上述“软硬一体”综合解决方案外,也可以从本届大会中捕捉到其他“蛛丝马迹”。

在这场大会上,孟涛提出“DEPCO数字化总承包”的新概念,并联合生态合作伙伴成立行业内首个智慧建筑数字化建设总承包联盟。其中,“DEPCO数字化总承包”是以运营目标为导向的智慧建筑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服务模式,包括数字化咨询、数字化设计、成本采购、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运营等内容。

具体明确了智慧建筑5大落地痛点,一是缺少顶层规划,建设目标不清晰;二是管理体系不成熟,实施能力需提升;三是新型关键技术落地应用难;四是建设周期长、环节多、跨专业协同难度大;五是传统工程思维严重,缺乏产品迭代与运营。

针对落地痛点,这个新概念背后可能对应了数字化时代的生态合作模式。类似于“百度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英特尔的算力技术”,通过生态间的集成与被集成关系,可以减少产业链条上的中间环节,实现智慧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闭环,进一步帮助目标企业降低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的成本。

或许,智慧建筑数字化建设总承包联盟的成立对于建筑业也是同样的逻辑,都在寻找对使用者成本最优下的利益再分配,而美的也可能将成为数字化产业生态中的“集大成者”。

技术场景延伸,走向“社交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中首次启动了线上数字空间——TRUE SPACE,是一场突破式的创新实践。TRUE SPACE空间属于建筑元宇宙赛道的一大核心场景应用,也是美的楼宇科技iBUILDING数字化平台,以及低代码、前端生成能力、数字孪生能力的延伸。

作为线下展会在虚拟空间的映射,这个虚拟空间对应8个主题分会场和2个主会场,以及来宾的社交区。来宾可以在线上观看各主题会议,参观对应主题的虚拟展馆,同时与线下会议的积分打卡和导览功能相连同,也支持来宾在线上社交。

不过,这里的“社交化”,不仅仅是用户的简单互动,而是更广义的社交,背后体现的是对“数字化总承包”概念的再升级,核心是从内到外,卷入更多的设备,卷入更多的人,这将会带来更大的可能性。

未来如何,还难以下判断。

不过,一方面随着美的集团数字科技产业园项目逐渐落地,这个计划打造成全国工业4.0智能制造和低碳绿色园区的示范基地,将从高效节能设备、能量回收、清洁能源以及碳管理等四个方面让我们看到方向。

另一方面,政府公建、交通运输、数据中心、文教娱乐、医疗等领域仍长期保持较高增长的确定性,或许它们将会提供更大的技术场景红利,并已初步显现在元宇宙层面,包括拥有走向“社交化”的隐性需求。

————

当下的建筑科技创新不仅仅停留在新技术的面世,更多地着眼于技术的变革、融合与创造的过程。我们看到,低碳、数字、智能带来的是新生,应运而生「楼宇黑科技」,正是我们一直寻找的求变的力量。

过去几个月,我们通过信息审核、线上投票、访谈与专家推荐的多种方式,评选出当下楼宇科技赛道最具代表性的TOP10先锋企业。未来,技术力量的突破与集合将引导迸发出从企业、供应链到产业上下游更强的协同力量,加速建筑生态的科技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