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内情揭开演唱会“黑幕”,周杰伦的票根本没打算让你抢到

发布者:鼓捣么宁 2023-6-14 08:18

最近一周,周杰伦因为演唱会门票“秒空”住在了热搜。

根据公开消息,“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将于4月在天津奥体中心举办2场,6月在海口五河源体育中心举办3场,8月在呼市体育场举办4场,9月在太原山西体育中心举办4场。

除海口场地只能容纳5万人外,其余三地的体育场均能容纳6万人;也就是说四个城市13场演唱会理论上能容纳75万人。就算按7成座位开票,也有茫茫多的52.5万张票。

周杰伦演唱会门票没有便宜过。无论天津、海口、太原还是呼和浩特,通通一刀切:最低500、最高2000;内场1000起。

师姐就纳闷啊!按理说,门票不算便宜,数量也挺充足,咋就买不到呢?拼手速,师姐身边都是拍沪牌的;谈死忠,飞香港飞悉尼追杰伦的也一抓一大把。为啥内地演唱会,特别是热门演唱会最后只能找“黄牛”买溢价票呢?

一个朋友帮师姐解开了谜团,原来演唱会、尤其是内地演唱会,水!很!深!

演唱会的固定成本

唱片业不景气之后,演唱会成为艺人、经纪公司、唱片公司捞钱最后的稻草。

一般来说,顶级艺人的演唱会由于舞美复杂、器材先进、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众多,算下来一场成本大概在1500万人民币左右。这个价格不包含演出场地费、器材租赁费和物流费、人员交通住宿费、安保费、宣传费、票务代理费、以及演出期间各种吃喝拉撒的日常开销。当然这些,相对于主办方拿标的1500万,都是小钱。

对于艺人和经纪公司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因为不管主办方有没有拉到赞助、票子卖得好不好,1500万都得交给艺人及演出团队。有点类似演员演戏拿固定片酬,至于票房赚了还是亏了,那是出品方的事儿,与演员无关。

对于主办方来说,自己花了1500万拿标,又至少要花500万打点方方面面,怎么能把这2000万打平,并且能够赚钱、而且越多越好,是自己最主要的目标。

行业里有一套系统,能够帮助主办方根据总成本和盈利预期,以及场地、可售座位数和理论销售比例,推算出总票房。主办方再根据总票房划分票版,简单说就是,不同价位的门票分别对应场地的什么区域,以及区域内安排多少个座位。

由于国内演唱会大多是三面台,可售座位数一般是场馆座位数的6.5-7成。比如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座位数是18000个,如果办演唱会开三面台,看台+内场+包厢的可售座位数大概在12000个左右。

层层分包的大小主办

演唱会是相当依靠“地头蛇”的大型活动。有一个在当地吃得开的承办方,能够节省不少明里暗里的费用和时间。

比如场地费,你去拿报价100万一分钱折扣没有;他去拿就能50万拿到还包水电暖气空调。又比如文化部门的报批,你去办就得先等一个月;他去办三天批文就下来了。再比如住宿,艺人要求住半岛酒店的总统套房,一晚上10万块;你正好跟文华东方熟,能够优惠价拿到文华东方的总统套房,艺人住进去也不跌面儿。这钱不就省下来了?

对于艺人来说,他要在全国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城市落地演唱会,但又没有时间和精力跟每个地方的地方势力打交道,所以经纪公司通常只会同一个“大主办”合作,委托他全权代理全国巡演。大主办一般和艺人及经纪公司是多年交情,深受艺人方的信任和认可。

这种大主办吃的是资源饭,只要有资源在手就不愁赚钱,所以除了维护艺人关系,并不会亲力亲为每一站的打点。他会把演唱会的消息通过内部渠道散播出去,然后在各地寻找合作的承办方,也就是分包。

承办方从大主办手中分到一个包或几个包,然后开始出钱出力,相当于执行方。而大主办仅仅转了个手,每个包就能获得至少2、300百万的收入。当然有时候,主办方和承办方是同一家公司。

但,据师姐的朋友透露,周杰伦、陈奕迅、张学友、五月天等演唱会“摇钱树”,都分别有隐藏在幕后的全国大主办,宣发时露头的,大多是各地承办方,也就是小主办。

大主办吃肉,小主办喝汤,不规矩的地方可能还有一堆小小主办等着分羹。人人都想赚钱,这钱不从粉丝身上来从哪里来?

总想插一脚的票务平台

演唱会的收入来源,一般来说,除了赞助就是门票销售。赞助是听天吃饭,不大靠得住,所以各级主办只能把宝押在门票销售上。

前面说过,每场演唱会可供出售的座位数量一般是场馆座位数的65%-70%,18000座的五棵松真正能够上票版的也就12000个座位。可是,就算这12000个座位,也并不能全部拿出来卖。

这里面包含了必须预留的各种:

- 防涨票:用来防备突发事件、人员拥挤、现场混乱等预留的缓冲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演唱会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数量一般为可售票的5%左右。

- 安保票:维护看台秩序,留给安保人员的座位。比如有的歌迷会发现自己身边坐了一个对演出和艺人无动于衷的警察叔叔或保安大哥。

- 各种预留票:艺人预留、主办预留、场馆预留、赞助商预留等。

真正能够拿出来卖的,大概只有可售座位数的8成。

由于几乎全部营收都只能从数量越来越少的实际可售门票中来,而门票票面价格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标太高,所以主办方只能同各种销售渠道合作,通过卖溢价票回本。

在销售链路,一直有正规票务平台和黄牛之分。票务平台按票面价发售,一分钱不多一分钱不少;黄牛则根据市场需求定价,导致热门演唱会屡屡爆出“天价票”新闻。

本来两条线井水不犯河水,但由于这一块利润实在太高,所以近五年来,正规票务平台和黄牛的身份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票务平台会动用自有资金,直接从主办方手上拿包,一小部分公开发售,绝大部分流入二级市场依靠黄牛充分溢价。特别是没门路从主办或大黄牛手上拿到票包的中小型黄牛,纷纷转头开始从票务平台拿票。

而有些大黄牛则摇身一变成为本地主办,还研发出自有票务系统,开始洗白上岸,打算从头吃到尾。

而这些,就是演唱会门票越来越贵、越来越难抢、越来越依赖黄牛的原因!

追星没有错,当一个自觉氪金的韭菜也没有错。师姐只希望大家在认清事实之后再做决定,就算买了高价票,也是个明白鬼,对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