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曝光明星洗钱黑幕,一个巨大产业链浮出水面,撕开娱圈洗钱套路

发布者:求真痴者 2024-5-30 08:15

文 |鱼鱼酱子

编辑|鱼鱼酱子

前言:

娱乐圈不再只是明星们的天堂,而是一个充满阴暗面的资本游戏。

从"阴阳合同"、"天价片酬"到洗钱、资本操纵,种种问题不断浮出水面,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潮。

这个曾经被人们视为梦幻的圈子,竟然沦为了资本炫耀与投机的舞台。

那些幕后的黑暗交易到底有多疯狂?又有哪些关键人物在推动着这一切?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圈子里的秘密面纱。

"阴阳合同"引爆"偷漏税"风波

2018年,著名女演员范冰冰因涉及"阴阳合同"和"天价片酬"等税收问题,遭到了8.84亿元的巨额罚款。

这一事件不仅让娱乐圈为之震惊,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所谓"阴阳合同"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助长了"天价片酬"的出现?又是如何成为演艺圈内一种普遍的潜规则?

原来,"阴阳合同"就是在正式合同之外再签订一份隐秘的合同。

这种做法广泛存在于影视行业中,不仅助长了天价片酬的出现,而且还涉嫌逃税、洗钱等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再次引发关注的是,演员郑爽因"获取1.6亿元畸高片酬并借'阴合同'对某公司增资1.12亿元涉嫌偷漏税"而被人实名举报。

这再次证明了这些潜规则在娱乐圈的普遍性。

业内人士坦言,通过化整为零、伪造合同、巧立名目等手段,轻易就能将巨额片酬"消化"掉。

有些剧组甚至有很多从未露面的"演职人员",却领取了大量薪酬。

这些"空饷"最终也会成为明星们的天价片酬。

除此之外,影视公司还会利用"资本运作"等方式,将高额薪酬变相转化。

近年来,多家上市影视公司频频并购一些明星演员持有较多股权的小公司,这些被并购的"明星公司"往往成立时间不长,但估值却高得离谱。

这无疑为演员们提供了一条"合法"的高额片酬之路。

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措施,但这些问题依然难以根治。

由于一些平台为争取"流量明星"不惜代价高价挖角,以及影视公司巧妙的资本操纵手段,这一问题仍然存在。

资本操纵下的"天价片酬"

那么,这些"天价片酬"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资本操纵套路?

通过对大量财务报表的分析发现,部分知名影视上市公司,近年来纷纷放大杠杆,以"小博大"的方式进行各种并购重组。

他们通过"明星证券化→标的公司'空壳'化→保底发行、票房造假哄抬股价→自买自卖、减持质押疯狂套现"的套路,不断掏空中小投资者,使得遏制"天价片酬"的举措打了折扣。

所谓"明星证券化",就是影视公司大量与明星艺人合作,甚至让他们成为公司的股东。

这些明星凭借自身粉丝效应,能够帮助公司迅速拉升股价。

一些新三板影视公司,就是凭借"明星股东"的背景,实现了顺利登陆A股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明星证券化"趋势,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警示。

他们指出,这种做法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报表都有重大影响,很可能误导投资者。

接下来是"标的公司'空壳'化"。

一些影视公司会先让明星成立空壳公司,通过对其进行高价并购或借壳上市,来实现公司估值的快速飙升。

这种做法常常伴随着"高杠杆"和"高估值"的特点,被投资者广泛质疑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并购公司的高利润承诺往往都是空头支票。

有的公司会通过与"明星股东"的业绩对赌来忽悠投资者,最终却让中小股民买单。

随后是"保底发行"和"票房造假"。

一些影视公司会利用这些手段来推高自身的股价。

比如通过"买票房"、"幽灵场"等方式,来误导市场,甚至牵涉P2P、众筹、收益认购等金融业务,存在严重的违法风险。

最后是"疯狂套现"。

除了在收购、借壳等环节放大杠杆外,部分影视公司大股东还通过自买自卖、高位减持、股权质押等手段,获得大量高杠杆资金。

有的公司甚至沦为了"风险投资企业",主要靠将之前购买的资产高价装入上市公司来实现投资升值。

这种"自我融资、自我投资、自我收购"的模式,无疑放大了资本市场的杠杆,扰乱了金融秩序。

综上所述,这些影视公司通过各种复杂的资本运作手段,不仅实现了"天价片酬"的目的,还大肆掏空了中小投资者的钱袋子。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也可能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隐患。

"文化圈地"掩盖下的资本野心

那么,这些影视公司从股市圈来的钱,究竟都流向了哪里?是否主要用于影视作品的创作和生产呢?

调研发现,并非如此。

这些公司并未将所融资金主要投入影视作品的扩大再生产,反而大量用于"打造影视衍生品"名义下的房地产投资。

以某知名影视上市公司为例,在获得大量股市融资后,它开始在全国各地投建多个电影主题公园和特色小镇,包括影视产业园、文化旅游城、度假酒店群等。

有的公司甚至新增"实景娱乐"业务,在全国多地投资数百亿元建设"电影乐园综合体"。

还有的公司以股权出让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动用大量银行借款在全国十余个省份投资逾千亿元建设所谓的"电影公社"、"文化城"等实景小镇项目。

更有甚者,这些项目公开对外销售商铺、公寓、别墅等各种商品房,完全变身地产项目。

这种以"打造影视衍生品"为幌子行"文化地产"之实的行为,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公司的财务数据,我们发现,它们的"扣非净利润"(即剔除资本溢价等因素后的影视作品创作收益)实际呈现连年下滑趋势。

这意味着,虽然这些公司的公开财报"非常好看",但其实际影视作品的创作收益并未增加,只是凭借在地产领域的预期收益实现了业绩的大幅提升。

可以说,这些公司已经逐渐远离了影视作品创作本身,转而将资金大量投入到所谓的"文化地产"领域。

这种做法不仅使得影视作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也加剧了地产泡沫的膨胀,给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了巨大隐患。

冯小刚:以"对赌协议"操纵资本的"投机倒把"

在娱乐圈这个资本游戏中,还有一位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那就是导演冯小刚。

2018年,冯小刚与华谊兄弟签订了一份价值10亿元的"对赌协议"。

这份协议的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冯小刚仅投入不到2万元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却能以10亿元的价格将其卖给华谊兄弟。

即使对赌协议失败,冯小刚也只需赔偿不到2亿元。

这无疑是一笔相当不错的交易。

冯小刚不费吹灰之力,就把8亿人民币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这样的做法,被人戏称为"投机倒把"。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赌协议"并不违法,反而受到法律的保护。

因为这是当事双方根据意愿订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可以说,冯小刚利用这种合法的"对赌协议",巧妙地实现了资本运作的"高收益"目的。

这种做法虽然不违法,但也难辞其咎。

毕竟,它本质上就是利用资本游戏,通过"投机倒把"的方式获取暴利。

如果不是近年来娱乐圈乱象的频发,引发了大众的强烈关注,恐怕这份10亿元的"对赌协议"也不会被曝光。

可以说,这是资本"投机倒把"的一个缩影,充分暴露了娱乐圈背后复杂的资本操纵游戏。

整治行动与未来前景

这些年来,随着"阴阳合同"、"天价片酬"等问题的不断曝光,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整治措施。

比如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新规,对演员片酬作出了明确限制;此外,税务部门也加大了对影视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查相关违法行为。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问题依然难以根治。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平台为争取"流量明星"不惜代价高价挖角,致使演员片酬限制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一些影视公司则利用复杂的资本运作手段,巧妙地规避了监管。

因此,要真正遏制这些乱象,光靠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从立法层面出台更加严格的法规,对"阴阳合同"、"天价片酬"等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认定和处罚措施。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引入第三方审计等手段,加大对影视行业资金流向和税收情况的监管力度。

此外,还要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与文化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构建"内容+资本+税收"的全方位监管体系,防范资本操纵风险。

同时,对于那些存在"高杠杆"、"高估值"问题的影视公司,更要严格审查和限制,切断其资本运作的通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遏制住娱乐圈内这些乱象的蔓延,让影视行业回归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上来。

结语:

当下,我们应该警惕资本在文化领域的无序扩张,切断其渗透通道,遏制其对文化创作的操纵。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影视作品真正回归到追求艺术价值的本源之上,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

让我们共同呼吁,加强对影视行业的监管,切断资本的黑手,让影视工作者重新聚焦于艺术创作,为国家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打造一个更加繁荣、更具正能量的娱乐圈。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