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宇对话有所保留,白敬亭听课遭围堵,明星活得有多不自由? ...

发布者:骁果军III 2021-8-20 10:31 来自: 会火

大家好,我是拳姐,一个爱看人物访谈和文艺片的深度影迷。

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让你和一个“朋友圈的陌生人”相处三天,你会通过怎样的方式打开社交?你有信心让TA对你敞开心扉吗?你们之间会有深入交流吗?最终能成为常见面的朋友吗?

《仅三天可见》第二季,为了观察当代人多种社交模式的真实形态,开展了一场“特别试验”

——节目组邀请五组嘉宾,在为期三天时间内建立一段与众不同的社交关系,共同完成一次心灵之旅。

对于三天时间的设定,总监制金辉在接受采访时给出解释:“一个既能让嘉宾有安全感、又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社交需求的时间维度。”

我看了最新两期,发现所谓“试验”其实没有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因为节目组追求的不是答案,而是过程。每个人脾性不同,对于建立关系的选择也不同。它没有剧本、不求共性,而是感知情绪、彼此靠近。

但我最大的感慨,倒还不是人和人建立关系的微妙瞬间、以及复杂特质,而是明星活得有多不自由。

01

陈飞宇和毛不易初次见面时,聊彼此目前的工作和状态。

陈飞宇说自己创立了一个服装品牌,大部分衣服背后都有两根线,最直白的含义就是“链接”。他想表达个体与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但除开工作,私下生活里陈飞宇并不热衷社交,也不擅长社交,出门大多数都是为了吃饭。

我猜想,他理解社交的重要性,因为我们都是在认识他人、世界中, 逐渐认清自己。但碍于明星的身份,他不能自在社交,所以借助外物表达,恰好映射了内心的渴望。

陈飞宇从出道,几乎一直活在“窥探”之下。

在拍戏期间,陈飞宇亲眼看见了代拍者们的疯狂。尽管剧组布景场地被绿布遮挡掩饰,但代拍者们可以租挖掘机升到高处拍、在绿布上抠出契合摄像头的洞。

更严重的,是出行车辆被人偷偷安装跟踪器,24小时被让人掌控行踪。

关于明星恋爱,陈飞宇认可艺人不是僧人,也承认自己幻想过爱情,但最终因为职业属性,选择了暂时保持单身。

三天短暂相处结束后,陈飞宇对毛不易的评价是“真实”,而毛不易对他的评价是“有所保留”。毛不易是个中度社恐,同时非常善于观察他人。他注意到陈飞宇跟他的交流中,多次露出欲言又止的表情,面对一些提问会停顿思考,点到为止。

毛不易的个人看法,是陈飞宇因为艺人的身份,导致他习惯于保护自己,不能自由地表达。

陈飞宇肯定了这点,并表示毛不易应该从很多个年轻艺人身上看到了这点。

年轻艺人的出圈,更多是和“颜值”“流量”所捆绑,相比作品和实力,外界对他们的关注更多是八卦层面。陈宇飞表示自己可能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但会被外界无限放大,或者说恶意解读。

他没办法阻止言论,只能让自己少表态、少发声,减少被外界负面“拆解”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同事去采访一个演员,问对方最近减肥没/最想和哪个演员合作等日常问题,却被经纪人扣下说不能发,没给理由,估计是演员回答的不完美,有被曲解的缺漏。

但事实上, 很少被采访者的回答是滴水不漏,不正是因为有思考、有情绪、有偏爱、也有弱点,我们才成为我们吗?

面对大同小异的采访,艺人们也变得千篇一律,回答得安全又无聊。这对艺人来说,是慢慢趋向“空心人”的过程;对媒体来说,没有得到有趣深刻的答案;对路人观众来说,也失去了继续了解艺人的欲望。

可以说,艺人方的保守原则,对于三方都是“输家”。但真正的问题是,三方都知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却都不敢打破当下局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节目结尾陈飞宇回答了毛不易三个问题:你有女朋友吗?我们还会见面吗?你喜欢过同剧女孩吗?按要求陈飞宇需要遵循“两个真一个假”的设定。

按顺序,陈飞宇的回答是:没有/会/有。

我当时还在惊喜,这个节目议程设置很特别,足够的留白让观众深度思考。回到陈飞宇活生生的人身上,哪个答案是假的呢?感兴趣的可以去探寻。

令人遗憾的是,陈飞宇最后发了条朋友圈:最后一个回答是假的。

直到节目最后一刻,在面对镜头,陈飞宇还是选择了保守。但在面对现实的角度,他当然也选择了真实。

02

相对于陈飞宇的保留,白敬亭会显得警惕性小一点。

和吕飞碰面时,白敬亭正在拍某活动前的出发照(写真),要在100张里面选形象最好的,且要在活动开始前由工作室发出,否则会被粉丝批评”不营业”“效率低”。

事实上,早几年前行业内根本没有“出发照”的说法,更谈不上为了“出发照”专门租拍摄地,现在却是成了明星参加活动的“标配”。

有意思的是,这些对粉丝来说是“福利”的照片,对白敬亭来说确是“灵感透支”的原因之一。

白敬亭一年要参加大大小小几十场活动,也就意味他要拍成千上万张照片,为了让粉丝、路人每次看到照片都有新鲜感,他的创造力要保持源源不断。

白敬亭本人也玩笑式吐槽“不知道谁起的这个头”,虽力感疲倦,但他不能拒绝。这项工作不是选择性,而是必须项。白敬亭作为艺人,是被强制安排的角色。

吕飞询问白敬亭喜不喜欢这事,他像是听见天方夜谭,一脸疑惑直言“没有人会在乎我喜不喜欢这件事啊”。

几乎所有的商业合作,尤其是杂志造型,白敬亭是没有决定权的,一直都是被全方位包装的角色,偶尔给出个人意见也不会引起重视。

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明星更像一个展览柜的“商品”,比起内在的个体特质,外表的夺目可能更重要。

第二天白敬亭去中传听吕飞上导演课,他的本意就是想安安静静坐在后排当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无奈期间一直有人偷拍导致他分心,教室外面也被学生水泄不通围了几层。

“现实就是这样,总会有其他因素影响你。”

白敬亭感慨,当了明星之后会非常警惕,习惯自己处在一个充满摄影机的环境,难以放下防备,不会很坦然面所有人。

但面对发小带老公孩子来聚餐,白敬亭罕见表达了对婚姻的渴望:“我会羡慕,现在这个年轻如果有个孩子很好,大家都不太成熟和孩子一起成长。”

被吕飞提到人生中爱人和孩子谁更重要,他尴尬一笑,回答说缺一不可。还强调自己现在是字字斟酌,力求滴水不漏。

但他自己也分不清,外界印象中的他,和老友们口中的他,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节目最后,吕飞对白敬亭的评价是——“感受到了你的热情,但隐隐觉得人山人海在阻隔着。”

其实这针对的不是白敬亭,大多数艺人现状都是如此。有发声的渴望、想呈现独特的一面、不想当官方机器,但总被各种原因掐灭这份憧憬。

我们为什么喜欢易立竞的“易言易语”?仅仅是因为我们想看她如何刺痛明星的软肋吗?

非也,观众真正期待的是,是官方话术才采访中失效后,明星表达自己对行业人和事最真实的看法。或许回答的姿态是窘迫、是无助,也可能是从容应对、是反客为主。

但姿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明星打破虚伪人设,无限接近真实。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