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车市,将留下哪些悬念?

发布者:清源泉水 2022-12-31 04:37

2022年,汽车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难,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疯涨、疫情封控门店关闭;这一年,汽车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好,新能源汽车产销暴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海外出口多点开花。

在喜忧参半、百感交集中,2022年的中国汽车画卷马上落笔收官。然而,这一年中,汽车行业依然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悬念,要交给2023年来回答。

01 悬念1:新能源汽车明年增速能有多少?

2022年,新能源汽车全面爆发,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推动车市增长的“主引擎”。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前11个月累计销量为606.7万辆,同比增长1倍以上,市场占有率也达到25%。这一数字已超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新能源车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任务。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师建华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以市场导向和转型升级为方向,努力提升产品功能和性能。从产品上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进步飞速,产品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平均值技术指标皆处于领先地位。而从市场发展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趋向良性发展,消费者认可度日益提升。

如此,明年新能源车是否还能保持高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900万辆,同比增长35%。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迈过萌芽期和成长期,进入飓风期,明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直到渗透率达到50%~60%,基于市场需求多样化,才会进入缓慢攀升阶段。

02 悬念2:下一个倒下的合资品牌是谁?

近年来,自主品牌进步迅速,从单纯的低价变为了价廉物美,甚至物超所值,产品渗透到了各个细分市场,不断蚕食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加之一些合资品牌没有摸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退市。

2022年4月,广汽讴歌官宣从2023年起,广汽本田将不再生产及销售广汽讴歌品牌的现有产品,广汽讴歌将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同样是4月,由于财务枯竭,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北京宝沃依法申请破产清算并于11月底被裁定破产。10月,广汽菲克、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的股东已批准一项决议,同意广汽菲克在亏损的情况下申请破产,彻底复出无望。

或由于不尊重中国市场、或由于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或由于积重难返,这些合资品牌的离开令人唏嘘。早期中国市场很包容,吸引了众多外企进入,并成立合资品牌,但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尤其是新能源化、智能化的迅速推进,未来合资品牌面对压力还会更大。

广汽菲克绝对不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合资品牌,包括日前传出退出中国新闻的斯柯达,以及苦苦支撑的标致雪铁龙、起亚、三菱等品牌压力都不小,谁又会下一个说再见呢?

03 悬念3:蔚小理还能继续领跑吗?

蔚来、小鹏、理想经过多年来的迅速发展,早已被视为造车新势力的头部三强。它们的业绩表现,堪称中国造车新势力发展的“晴雨表”。此前,每个月备受关注的新势力销量排行,无一例外是这三家企业轮流坐庄。但2022年,这种局面几乎被完全打破。

一方面,主打性价比的哪吒、零跑冲破了蔚小理构建的高端新能源圈层,销量迅速爬坡,从二三线阵营直冲第一梯队,将蔚小理逼出前三。另一方面,新晋品牌特别是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后劲十足,问界、极氪月销量已轻松破万,广汽埃安则早已远超蔚小理。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沈亚楠卸任理想总裁,理想汽车启动矩阵型组织模式调整;无独有偶,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夏珩也辞去公司董事会执行董事职务,小鹏汽车同样经历着重大的内部组织架构调整。显然,他们也希望通过内部调整扭转局势、继续领跑。

2023年,现有市场格局或将迎来一轮“重新洗牌”。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竞争仍将继续,但“蔚小理”三家独占鳌头的时代还能否延续,要交给市场检验。

04 悬念4:谁能威胁到比亚迪、特斯拉两大巨头?

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最大赢家,比亚迪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上半年,比亚迪以超过特斯拉接近8万辆的成绩,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下半年,比亚迪丝毫未减速,连续三个月单月销量达到20万辆。到11月份为止,比亚迪累计销量达164.2万辆,同比暴增218.74%;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2倍,可谓销量利润双丰收。11月16日,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这也让其成为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中国品牌。

当然,作为汽车业“传奇”的特斯拉自然也表现不俗。特斯拉从7月份开始,对几大工厂进行扩建来提高产能,又凭借超高的利润率敢于在激烈的竞争中降价求量。借助降价杀手锏,特斯拉11月强势回归,终端销量环比暴涨2倍。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指出,其他品牌凭借丰富的产品打天下,而特斯拉只依靠几款产品就能达到如此销量,不得不说实力超群。

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称雄,比亚迪是国内市场的王者,这种“双雄称霸”的态势会持续多久?

范永军直言,比亚迪超过其他企业太多,其月销量甚至超越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全年销量,而且比亚迪的特色在于全产业链布局,几乎不受原材料短缺的影响,即使增势迅猛的广汽埃安也刚到年销30万辆大关,仍与比亚迪相距甚远。他认为,短期内尚无人能撼动比亚迪、特斯拉的地位,且看两大头部企业的王者之争。

05 悬念5:恒驰汽车还能不能翻身?

造车新势力都是流量玩家,有的凭产品走红、有的凭服务走红、有的凭创始人走红,不过,像恒驰这样一路黑红的车企并不多。恒驰汽车从诞生之初就备受质疑,在经历了屡次跳票之后,终于交付了100辆,并官方宣传“30万以内最好的纯电SUV”。但此后关于继续交付就没了下文,反而是负面消息接踵而至。

202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一则《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点名”要求各地清查恒大、宝能等企业投资和拟投资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后来又陆续传出裁员、停薪、停工、关联公司因债务成老赖、被并购、掌舵人失联等一系列传闻,一次次惊掉众人的下巴。

马上步入2023年,恒驰汽车还能翻身吗?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恒驰汽车想要再度翻身很难。一方面,造车需要有较强的产业链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有较强的消费信心和对品牌的信任,这两点显然恒驰汽车还不具备。更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恒驰汽车从最开始就动机不纯,而且车型并未经过严格的开发论证,不具备持续交付能力。

06 悬念6: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会有多猛?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表现振奋人心。据中汽协统计,1至11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278.5万辆,同比增长55.3%。目前,我国汽车出口总量已超越德国、仅次于日本,已经排到全球第二。

其中,1-1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59.3万辆,同比增长1倍,自主新能源车企的成绩可圈可点。比亚迪与全球最大租车公司SIXT签署10万台新能源汽车订单,又新增了向日本、德国、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出口,加速向全球性车企转型。10月,蔚来在柏林召开欧洲发布会正式进入德国、荷兰、丹麦和瑞典市场。12月,长城汽车在泰国曼谷正式发布“ONE GWM”全球品牌行动纲领,以旗下五大品牌的品类特点制定不同发展路径全面出海,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及产业政策,差异化布局新能源产品……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多次表示:“国内市场是存量市场的竞争,自主品牌只有走出去,生存的机会才会很大。”范永军也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除特斯拉和比亚迪,其他新能源车企盈利水平堪忧,与其在国内疯狂内卷,不如将视角转向利润更高的海外市场,预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会创造更好成绩。

07 悬念7:碳酸锂价格会不会崩盘?

2021年初,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平均价为5万元/吨左右;到2022年一季度,已突破50万元/吨,在四季度甚至一度达到了60万元/吨的峰值。

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喜人,但是以碳酸锂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涨价,已成为笼罩在行业上方的阴影甚至是顽疾。

12月,碳酸锂价格迎来了一波回落,机构分析认为,近期价格下跌与下游有一定库存相关。而且市场预期明年一季度处于电动车销售淡季,下游整体采购热情减弱。但业内普遍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碳酸锂价格拐点到来。

事实上,只要上游碳酸锂的生产没有受到重大影响,再加上库存,是完全能够满足需求的。而锂价如此疯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道出其中关键: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带给产业链短期的困扰。凡是存在暴利的行业,嗅觉灵敏的资本就会蜂涌而入,出现大范围的资本逐鹿现象,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

随着锂价泡沫越吹越大,相关部门必将会出台更加严厉的管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动力电池产业链的监督、引导、协调、统筹,碳酸锂价格炒作终有崩盘的一天。

文:郝文丽 编辑:齐萌 版式:王琨

给小编加个鸡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