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为王!宁德时代“牵手”长安汽车造电池, 意在绑定更多订单?

发布者:韭菜哥哥 2023-3-4 13:07

每经记者:段思瑶 每经编辑:裴健如

日前,长安汽车(SZ000625,股价13.77元,市值1366亿元)发布公告称,根据业务需要,公司拟与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新能源)、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共同出资设立电池合资公司。

据悉,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5亿元,其中长安汽车出资2.85亿元,持股比例为19%;长安新能源出资4.5亿元,持股比例为30%;宁德时代出资7.65亿元,持股比例为51%。此次交易还需取得国家反垄断局的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还有消息称,宁德时代面向部分战略客户推出了一个“锂矿返利”计划,在未来三年将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结算,而签署这项合作的车企需要将约80%的电池采购量承诺给宁德时代。

一边是与车企成立合资公司,一边是推“锂矿返利”计划绑定买家,在电池级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坐不住”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宁德时代欲“锁定”大客户

在与长安汽车成立合资公司之前,宁德时代已经与多家车企成立了合资公司。据开源证券的一份研报信息披露,宁德时代已与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广汽集团、东风汽车、一汽集团等车企成立电池合资公司,且这些合资公司大多数由宁德时代控股。

就在上周,福特汽车宣布与宁德时代合作,将投资35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建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新工厂将于2026年建成投产,年产能约为36GWh,可供应40万辆电动车。其中,福特汽车拥有这座电池工厂100%股权,宁德时代负责运营工厂,提供电池技术和服务等。

“宁德时代通过与车企建立电池合资公司,将过去双方不稳定的供需关系上升为长期合作的合资关系,尤其是在当下面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上游原材料降价、电池技术要求高、竞争对手发起猛攻等现实问题时,这种捆绑关系可以实现利润共享、风险共担。”一位证券分析师表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外,从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虽然宁德时代装车量仍居电池企业首位,但排名第二的比亚迪与其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截至2023年1月,比亚迪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中的占比为34%,相较2020年的15%上升了20个百分点;而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比为44%,相较2020年的50%下降了6个百分点。

“电池供给是巨大的,客户是稀缺的,竞争是激烈的。”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近期宁德时代对部分主力客户采取锁定20万元/吨碳酸锂价格的方案。

长安汽车电池需求紧迫

对宁德时代来说,其需要更多的订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对处于电动化转型中的长安汽车而言,则需要足够且稳定的电池供应。

崔东树认为,就供应链问题来看,未来整车企业将日益强大,对电池企业、对上游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会进一步加强,同时对下游的品牌营销能力的掌控也在进一步加强。在新能源的体系下,“整车为王”的特征将进一步、持续体现。

除了与宁德时代成立电池合资公司,此前长安汽车已申请注册多项“蔷薇”电池相关商标,疑将自造电池。彼时,长安汽车内部人士表示,注册商标属于正常的储备工作。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从目前长安汽车对外释放的2023年产品规划来看,新能源产品仍是重头戏。其中,深蓝品牌实现40万辆交付任务,阿维塔品牌冲刺10万辆目标。接下来,长安汽车还将整合“V”标、UNI序列和欧尚等现有燃油车品牌,加速推进电气化转型。

近期,长安汽车密集推出了多款电气化车型。比如,UNI序列旗下两款插电混动版车型UNI-V智电iDD、UNI-K智电iDD已开启预售,其中UNI-V 智电iDD预售价分别为14.49万元和15.99万元,UNI-K 智电iDD预售区间为18.79万~21.59万元,预计3月份实现上市。

2月20日,长安汽车董秘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称,2023年长安汽车将向全年280万辆的目标冲击,确保规模增长高于行业10个百分点以上。近期,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全力抢市场、促交付、提销量,冲刺一季度。”

在此背景下,长安汽车多款燃油车也加速实现改款或换代。日前,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的第二代UNI-T上市,共推出五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1.59万~13.99万元。定位中大型SUV的长安CS95 PLUS也实现上市,共推出三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7.59万~19.99万元。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在轿车市场,长安汽车开启全新车型逸达的预售,新车预售价格为8.99万~11.09万元。此次预售发布的新车共有三款,均配备1.5TGDI动力系统。根据官方规划,逸达将于3月底实现上市。

据朱华荣透露,智电iDD、深蓝S7、阿维塔E12等系列产品将相继推出,同时低成本、高效率的新营销加速形成,公司全年供应风险基本可控。

每日经济新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