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东汉末年,无数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让人啼笑皆非

发布者:自由的坚冰 2023-2-18 07:04

下面列举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各种异端思想和行为的表现,

虽然并不一定都代表士人整体,但是既然能够产生这些言行,却说明了一个历史趋向。

第一,人物评品流行:重气质不重言行规范。

在东汉末年,与士人清流对抗朝廷、自认“道统”所在相呼应的,是汝南郡许劭(150-195年)兄弟的月旦评。

所谓月旦评,就是每月初一,兄弟二人会发表对当朝人物的评论。

许劭兄弟的月旦评现在大多已经失传,流传至今最著名的一句就是评论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许劭兄弟没有什么政治身份,但是在当时的舆论氛围下,其影响力却极大。

如果得到好评,则此人顿时身价百倍;如果是差评,则其人顿时陷入冰窟。

袁绍家族四世为宦,门生故吏满天下,袁绍自己也骄横跋扈得不行,有一次路过汝南境内,却赶紧收敛气焰,生怕被许劭兄弟给个差评。

许劭月旦评,本身也属于两汉清议的延伸。但是不同点在于,如今朝廷黑暗,豺狼当道,这种清议,就不再是为朝廷拔举士人的辅助,而是变成了士人高自标榜的助推器,“道统在野”的符号和象征。

另外,许劭月旦评从内容上来说,还开创了一个新风气,即不是从人物的行止、操守上去评判,而是从人物的心性、神韵上去评判,人物评价由实向虚了,这就导致名教的行为规范逐渐被淡化,士人所追求的标准,越来越虚。

第二,隐士文化大起。

在中国历史上,隐士文化传自上古,不绝如缕,但是一般很少人沾染。

但是到了东汉后期,不出仕却成了人们向往的时尚。

郭泰(128-169年)名望极大,社交也很频繁,但是却坚持不出仕。人家问郭泰为啥不出仕?他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我就想着学彭老,老死山林之中。

所以,郭泰属于半隐士。而他的朋友范滂评论他:“隐不讳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皇帝不得友。”

但是这样的人物,却被士人普遍敬仰,崇拜。

郭泰曾经行路遇雨,头巾被打湿了,折起来一个角,于是大家都学他把头巾折起一个角,称这种款式为“林宗巾”。【注:郭泰,字林宗。】

郭泰游历洛阳一番,北渡黄河还乡(太原),与范滂分手的时候,数千士人送别,与李膺携手渡黄河,望之者视之如神仙。

徐稚(97-168)也不出仕,太尉黄琼征召他不去,郭泰等人派人追着求交往,他干脆躲起来了,给郭泰留话说:大厦将倾,那是一根绳子能挽救的?干脆隐姓埋名。结果名声更大。

【按:两汉朝廷并不排斥隐士,一些有名节有操守的人,名声在外,却拒不出士,被认为是非功利的真君子。但是如郭泰这样刻意表达出不愿意出仕的情况,除了表示对朝廷黑暗的失望和抗议以外,却也连同儒家“铁肩担道义”的信条一并放弃了;而距离董仲舒所倡导的“文死谏、武死战”的信条(这话不是董仲舒说的,只是一种方便的表达),则是背道而驰了。】

第三,纵情游乐。

仲长统(180-220)也是个隐士,写了个《乐志论》,大概意思是要有良田美宅,终老桑榆之地,享乐于闺房,日日读老子玄学,弹琴逍遥。不接受帝王的欺压与规范。

又说:应该把《五经》和诸子百家都烧掉,隐居山林。这个很像庄子的悠游于无何有之乡。

第四,各种反名教言论大行其道。

仲长统(180-220)对孝道------父命不可违------提出挑战,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父母做的不对,儿子是可以违抗的。

而孔融(153-208)则更决绝,对孝道提出了一个更加大不敬的解释:他说儿子就是父母发情的产物,儿子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像是装在瓶子里的一个东西一样,倒出来了就与瓶子没关系了。这种解释,就把父母对子女的大恩大德,给淡化掉了。

第五,各种不拘小节的人事。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士人们在社交方面也越来越变得不拘小节。

祢衡(173-198)就是个典型,他以击鼓骂曹而名闻天下,后人觉得他是勇于反抗奸雄的好汉,其实全面了解一下就知道,此人其实是个万人嫌。

祢衡初到许昌(曹操的大本营)的时候,当时士人云集于此,没人鸟他,他连名片都没送出去。最后只有孔融欣赏他。他也对别人不客气,人家让他评论荀彧(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和赵融(东汉光禄大夫、曹操的荡寇将军),他说:吊孝的时候可以借用荀彧这张脸(因为荀彧长着个哭丧脸),赵融可以让他管理后厨(因为赵融肚子大)。

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也向祢衡疏通,说曹操其实很欣赏他,于是曹操虚席以待,他却跑到曹操营门口,用拐杖杵着地大骂一通。

曹操因为不想落个杀名士的名声,就把他送到刘表那里,刘表和手下名士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对他非常礼敬,他却经常出言不逊,刘表实在受不了了,又把他礼送到黄祖那里。

黄祖仍然欣赏他的才华,仍然非常礼敬提拔他。结果祢衡在黄祖的宴会上对客人指东骂西,弄得黄祖非常难堪,于是就拿眼睛瞪他,他就回骂黄祖是老不死。终于被黄祖忍不住杀掉了。

孔融(153-208),才高八斗,为人又有担当,但是刚直任性,想说啥说啥,无所顾忌,而且有点偏激。对曹操也是冷嘲热讽。最后曹操受不了,把他杀了。但是孔融实际上很欣赏曹操,也是一心要辅佐曹操的。

第六,曹操的唯才是举与士风的“脱轨”。

名教熏陶下的士人,本来就是很讲究言行规范的。但是到了三国时代,曹操却极力倡导“唯才是举”,原因至少有两个:

第一,他本人就顶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当然也就不是很在乎是人的操守;

第二,战乱年代,当然更强调不拘一格用人才。

而到了他儿子曹丕,则更是倡导通脱,也就是不拘小节,随便。

曹丕在接见大臣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的老婆、小老婆都拉出来见面。

名士王璨好学驴叫,死了以后,曹丕和大家去祭奠他,曹丕建议大家都学一声驴叫。

这种祭奠方式倒是很真情,但是实在是有失体统。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魏晋放达的风气,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弥漫了。

作者:专栏《探寻魏晋风度的心迹》主讲人——徐华

更多精彩讲解,进入专栏观看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

  • 分享那些有趣的奇闻异事

    分享那些有趣的奇闻异事 没问题!以下是一些令人大开眼界的奇闻异事,涵盖自然、历史与文化的神秘角落,带你换个角度看世界1.维京人的“太阳石”导航术19世纪前,维京人如何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横跨北大西洋一直是个谜。直到1967年,考古学 ... 奇闻怪事03-12

  • 好笑的古代文人趣事 盘点三件在古代发生的好笑文人趣事

    好笑的古代文人趣事 盘点三件在古代发生的好笑文人趣事 好笑的古代文人趣事有孔子自称丧家之犬、纪晓岚回答戏言、考生误认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古代文人发生的趣事,比如唐朝的李白,属于著名的诗人,却在生活上过得并不是很美满,曾经做过上门女婿,受到过赏识,但是并 ... 奇闻怪事03-09

  • 东北民间故事奇闻怪事 推荐三件发生在东北民间的奇闻怪事

    东北民间故事奇闻怪事 推荐三件发生在东北民间的奇闻怪事 发生在东北民间的奇闻怪事有佳木斯鬼楼、黄鼠狼报恩、营口坠龙等,但这些故事仅属于民间的传说,并没有事实的依据可以证明确实发生过,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考察和验证,通过科学依据才能证明事情的真实性。 三件发生在 ... 奇闻怪事03-09

  • 长白山的奇闻怪事 热门的三件长白山奇闻怪事

    长白山的奇闻怪事 热门的三件长白山奇闻怪事 长白山的奇闻怪事主要有天池水怪、干饭盆、女野人等,由于本身长白山的奇特景观和历史背景给长白山带来很多的神秘,实际上长白山天池就是一个火山口,水温和营养含量都非常的低,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生物可以生存下去。 ... 奇闻怪事03-09

  • 东北农村灵异事件

    东北农村灵异事件 我国的东北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带有浓厚地域色彩和民间信仰的故事传说。下面就一起来分享几个听老人讲过的东北的灵异故事吧。 1.玉水河上的惊魂夜 在东北的农村有一条 ... 奇闻怪事03-09

  • 民间怪事奇闻的传说故事 发生在农村的灵异故事

    民间怪事奇闻的传说故事 发生在农村的灵异故事 中国有着广袤的土地,在这里流传着很多民间怪谈奇闻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就好像夜空当中的繁星一样,是漫长历史长河当中的点缀,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下面就分享几则发生在农村的民间怪事奇闻传说。 1.龙隐村的 ... 奇闻怪事03-09

  • 老一辈讲民间邪门故事 流传在民间的鬼故事

    老一辈讲民间邪门故事 流传在民间的鬼故事 老一辈人总是喜欢围坐在一起讲述一些民间流传的邪门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惊悚,有的离奇,在深夜寂静当中能够引发一阵阵的含义,让人心生恐惧。下面就一起来倾听几则老一辈讲的民间邪门故事。 1.鬼火的传说 老人们常 ... 奇闻怪事03-09

  • 三分钟吸引人的民间故事 经典又简短的中国民间故事

    三分钟吸引人的民间故事 经典又简短的中国民间故事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土地,在这里流传着很多优美动听的吸引人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虽然简短,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面就分享两则三分钟吸引人的民间故事。 1.和尚和屠夫 从前有一个和尚和农夫是非 ... 奇闻怪事03-09

  • 封门村的灵异事件 隐藏在封门村的真相

    封门村的灵异事件 隐藏在封门村的真相 据说封门村发生很多灵异事件,比如村里所有的物品全被灰尘掩盖,只有一把太师椅一尘不染,只要有人坐上这把椅子就会带来厄运,还有放着两个棺材,有一天棺材却突然消失不见。 关于封门村的灵异事件 1.成为传说中的 ... 奇闻怪事03-09

  • 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什么 在哪里

    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什么 在哪里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广场是位于中国辽宁大连市沙口区南部的星海广场。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星海广场占地面积176平方米,外圈周长达到了2.5公 ... 奇闻怪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