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邓艾 灭蜀之后为何反倒被杀 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发布者:华山欧阳锋 2023-5-25 19:23

邓艾的悲剧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是受到小人挑拨离间的计谋。部分责任也应归咎于邓艾的功劳过大,引起了司马昭的不安和忌惮。在权谋之中,实干家并不一定能获得领导的喜爱,功劳太大会引起领导的不安和疑虑,怕其不听命令。不得不说,邓艾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人物。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邓艾的家族曾经也是世家大族,等到了邓艾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是落魄的无从考察了,所以邓艾自小生活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让邓艾更难过的是,邓艾的父亲在邓艾的幼年时期就去世了,失去了一家之主的邓家,在动荡不安,战乱不断的东汉末年,一家人过的可以说是非常艰苦。邓艾从小就被母亲教育的很好,虽生于乱世,但邓艾仍然被教育的十分优秀。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攻击荆州,而荆州地区的居民,责被强制要求北迁,之后邓艾便跟随着母亲以及自己家的族人们,一同迁徙到了汝南,开始耕地种田的田园生活。

邓艾还是个小娃娃的时候,曾是一个放牛娃,放牛娃每天的生活就是放牛,躺在草地里仰望天空的广阔。

幼年时期的小邓艾,眼看着天空辽阔的无边无际,心想自己以后一定要出去看看这大千世界,看看这天空之下的所有地方都有什么区别,看看这辽阔的天空到底会不会有尽头。由于邓艾从小就勤奋好学,因为种地的百姓当中,基本上读过书很少,这使得邓艾在同辈人当中也十分出众。邓艾的第一份工作是典农都尉学士,官职不高,但是对于出身寒门的邓艾来说,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邓艾也读过一些文学著作,但最喜欢的,还是一些兵书军事一类的。和文绉绉的文学典籍不同,这些兵书让邓艾一看就懂,一点就通畅。每次邓艾再看见山川河流的时候,都会按照从兵书上学来的知识勘察地形,规划安营扎寨的地点,也正因为邓艾的认真与严谨,每次被同事看见的时候,都免不了要嘲笑邓艾一番,但邓艾毫不在意。

在邓艾四十多岁的某一天,一次机会,邓艾来到了洛阳汇报工作,通过这次机会,邓艾见到了当时威风凛凛的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欣赏邓艾,认为邓艾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将邓艾召进了太尉府,任尚书郎。这次机会,是邓艾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转折。当时正赶上魏国想办法要收拾吴国,所以魏国在东南地区一直在囤积军粮,邓艾奉命前往屯粮地点视察,视察的路线从陈县到项县,最后到寿春。随着邓艾的一路考察,邓艾向魏国朝廷提出了两项关于农业方面的重要建议:第一就是水利问题,农田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水;第二就是在江淮地区大规模实施军田,这样既能创收,又能减少每次都从许昌运粮的麻烦,江淮地区的土地也非常合适耕种。司马懿对邓艾提出的建议非常满意,并着手开始实施。

从正始二年开始,魏国就在江淮地区开始大批量屯田,北从淮水,南至钟离,横石到沘水水源处四百多里的范围之内,每五里地设置了一个军营,每个军营之中设置六十人,这六十人一边种地,一边防守。

同时魏国还开凿,拓宽运河,将黄河水引进入淮水和颍水,修整出更多的陂田,淮南、淮北的农田连成了一体,一时间使当地的百姓都富裕了很多。也因为淮水地区农业的飞速发展,使得魏国的武力大大增加。从此以后东南再发生战事,粮食充足,水路恒通,还没有水害,完全不用在担心从老远的许都,运输补给的问题。既方便了魏国的军事,又富庶了当地百姓,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邓艾的提议。也正是因为邓艾的功劳,使得曹魏哪怕是到了后期,实力也非常强劲,战力方面一直都是三国之中顶级的存在。

正始元年,因为邓艾之前的建议,曹魏东南战事得以缓解,之后司马懿将邓艾调到了西边战场参与军事。对于蜀汉的无限北伐政策,曹魏一直采取的措施都是一个字,“拖”。最好是能拖到蜀汉弹尽粮绝,拖到蜀汉分崩离析。但姜维似乎是看穿了曹魏的计策,于是打算对准曹魏的西部地区,来一波霸王硬上弓。

嘉平元年秋,姜维带着大军进攻雍州,依附着曲山筑造了两座城池。姜维因为非常的熟悉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之后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引诱当地少数民族归附蜀汉,以此来掌控西部。随后姜维派句安与李歆等人驻守城池,让少数民族出战向附近县城进攻。司马昭得到消息后率领邓艾、郭淮与陈泰等人赶往前线迎战。

此时陈泰提出战略建议道:“虽然曲城这个地方的防守很坚固,但是毕竟距离蜀汉的大本营比较远,道路也非常崎岖啊,他们的粮食只能依靠长途跋涉的道路运输,条件比较艰难。羌胡族的人们虽然现在一时惧怕姜维,但一定不会长期一直与姜维合作,此时我们只要围困他们,自然能够轻松战胜敌方。此时就算蜀汉往这边派来援助,但道路艰难险阻,怕是一时半会也是赶不过来的。”

郭淮此时采纳了陈泰的建议,使用围城策略,命邓艾围攻曲城,陈泰讨伐徐质,切断对方的补给道路以及水源,一时间蜀军处境十分窘迫。姜维在得知消息之后,迅速带兵支援,但在走到牛头山时,迎面被陈泰带人拦截,姜维陷入两难境地。之后司马昭亲自带人直奔汉中,郭淮从另一路带人直逼洮水,打算阻断姜维退路。姜维在察觉对方意图之后,不再犹豫,带人迅速退,最安与李歆等人无人支援,只能开城向魏军投降。将蜀汉大将姜维赶走之后,郭淮随即带人打算将剩下的羌胡族也处理干净,邓艾建议:“虽然现在敌军已经撤离,但是也许还并没有走远,如果此时反扑回来的话,十分危险,我们应当分头行动,防止敌方回头来个措手不及。”郭淮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就让邓艾留在白水,防止蜀军回头。结果不出邓艾所料,三天之后,蜀军果然杀了个回马枪。蜀将廖化在白水南岸与邓艾隔江相望,但却并没有着急出手,邓艾眼见敌人回来却没有作为,心知这一定是敌人的计策,于是对部将说道:“按理来说,蜀军突然反悔,此时我们人马又少,对方是应该及时渡河,但如今却不慌不忙,想必是姜维派来故意拖延时间的,目的就是为了牵制我们。姜维现在一定会从东面袭击洮城。”邓艾思路清晰之后,趁着夜半三更带人抢先占领了洮城,果然没过多久,姜维真的带着重兵赶到洮城,姜维见洮城已被魏军占据,无奈只能撤军回家,魏军不战而胜。

过了一段时间后,匈奴王打算把归附于曹魏的匈奴都合并到一起。邓艾却不赞同这个提议,邓艾上表曹魏朝廷表示:“匈奴一直都很有野心,也不讲什么道义伦理,厉害了就开始烧杀抢掠,弱势了就顺势依附朝廷。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如果接纳,日后恐怕会给带来麻烦。应该坚守边境,牢牢控制匈奴,不给其任何机会。”

曹魏朝廷采纳了邓艾的建议,坚决控制了匈奴,避免了后续的麻烦。邓艾因为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被晋升为大将军,成为曹魏朝廷的重要将领。

邓艾的成功离不开其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军事战略的深入研究。邓艾读兵书,勤思考,善于运用兵法的原理和策略,能够准确判断形势,提出恰当的建议,帮助曹魏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邓艾的谨慎和周密的计划也为其赢得了胜利,能够预测敌人的行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敌军陷入被动局面。

景元五年春季,邓艾率领精兵数万,沿着阴平小路快速推进,直捣蜀汉心脏成都。与此同时,钟会也收拢了残部,准备向剑阁撤退。邓艾军队行进迅速,出其不意地闯入了蜀汉的腹地。在行军途中,邓艾采取了灵活的战术,不断袭扰蜀军的后方,破坏补给线,使得蜀军陷入混乱之中。姜维听闻邓艾军队的迅速接近,心生惶恐,意识到形势十分危急。由于此前钟会的离间计谋,诸葛绪已经被诬陷入狱,无法发挥作用。姜维只能带领残余的军队拼死抵抗。在成都城外,邓艾军队迎战姜维。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成都城内的守军也加入了战斗。邓艾凭借着过硬的军事能力和精良的装备,与姜维展开了惨烈的对决。经过多日激战,蜀军渐渐劣势。姜维虽然勇猛善战,但面对邓艾冷静沉稳的指挥和魏军的顽强抵抗,渐渐力不从心。在成都城破之际,姜维只能带领残兵败将穿越秘道逃往西蜀。

邓艾攻下成都后,迅速稳定了局势,巩固了曹魏在蜀地的统治。其深知夺取蜀地只是胜利的一部分,巩固统治则需要善待蜀地人民,加强治理。邓艾推行农田水利政策,促进农业生产,重建被战乱摧毁的基础设施,为蜀地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邓艾的成功战绩使得他声名大噪,成为曹魏朝廷的重要将领,被封为征西将军,加官进爵。他的军事才能和治理能力受到了朝廷和士人的一致赞誉。邓艾的胜利给曹魏带来了重要的战略优势,也向整个中原地区展示了曹魏的强大实力。他的战绩鼓舞了士兵和百姓的士气,稳定了国家的局势,为曹魏的疆域安定和国力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十月,邓艾带领军队独自穿越艰险的小路,趁着姜维被钟会牵制的机会,突袭了蜀汉的心脏地带。邓艾率军攀登险山峻岭,跋涉千里,克服了各种困难与挑战,最终抵达了江油城。

蜀汉方面并未预料到敌军会绕过剑阁,因此没有做好充分的防备,江油城轻易被邓艾占领。得知消息后,蜀汉派遣诸葛瞻率军前往棉竹准备抵御邓艾的进攻。

在江油城休整之后,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攻击诸葛瞻的右翼,同时师纂攻击左翼。邓忠和师纂并不敌对方,战局陷入僵持。

邓艾意识到自己已经深入敌境,必须奋力一战才能有转机。他发出了决断的命令,表示如果邓忠和师纂再次失败,他将亲自斩首二人,然后与敌军决一死战。

邓艾亲自率军参与战斗,最终邓忠和师纂成功扭转战局,蜀军溃败,绵竹城被攻陷,诸葛瞻等蜀汉将领全数阵亡。

绵竹攻陷后,蜀汉陷入全面崩溃。邓艾并没有停止追击的脚步,加快进军速度,直逼成都。蜀汉皇帝刘禅感到绝望,意识到无力扭转局势,经过劝说,刘禅决定投降。派人写信给邓艾,表示愿意归降曹魏,姜维得知邓艾绕道攻击的消息后,急速返回成都,希望守住这最后一线防线。消息传来刘禅投降的命令,姜维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最终向钟会投降。在灭蜀之战中,邓艾的贡献是巨大的。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胆识,出奇制胜,迅速攻陷了蜀汉的重要据点。他的军事策略和决断力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将领的非凡才干,为曹魏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邓艾的成就也引来了一些问题。在取得巨大胜利后,他有些自满和骄傲,对自己的功绩表现得过于自豪。他在与蜀汉人交往时经常夸耀自己的成就,对姜维等人轻视嘲讽。这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尤其是钟会。钟会和姜维关系密切,二人之间甚至有着暧昧的传闻,尽管真实性存疑。钟会趁机对邓艾进行陷害,篡改了邓艾给司马昭的信件,将其言辞改得傲慢无礼。司马昭因此对邓艾产生了不满和警惕,并派人警告他必须先上报,不可擅自决策。

邓艾对司马昭的态度感到困惑,他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且眼下是最好的机会对付东吴。自己为国家和人民考虑,无法理解为何会受到这样的对待。

钟会利用邓艾的骄傲和小人之心,成功将邓艾陷害为谋反之罪。曹魏朝廷下令逮捕邓艾父子,将其押送回洛阳。邓艾最终在囚车中被押解回去,成为了一个被误解的忠臣。邓艾曾遗憾地叹息道:“明明是忠臣,却沦落到如此地步,这不就是白起的遭遇重现吗!”

景元五年正月十五,钟会率军进攻成都,将邓艾囚禁,之后发动兵变企图谋反。司马昭早有防备,亲自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得知钟会的阴谋败露,被扣押的魏军将领与胡渊一同起义,攻入蜀汉宫殿,展开激烈战斗,钟会与姜维皆战死沙场。

卫瓘赶至战场后收拾残局,由于自己参与了诬告邓艾之举,为了避免受到牵连,他派遣部下追杀邓艾父子,导致邓艾全家被迫害。尽管后来有人为邓艾平反,但邓艾已经无法回到生前的辉煌。

回顾邓艾的一生,不难发现,其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农业发展上,都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邓艾是一个勤奋踏实、专注工作的人,这是其优点,也是容易被小人利用的弱点。邓艾以忠诚的姿态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其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教训,也使人们深思,努力避免小人之计的影响,推崇真正的忠诚和实干精神。邓艾的光辉事迹将永远铭记于史册,为曹魏立下的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大家都在看

  • 从甲午战争到全面抗战:百姓对国家认知的巨大变迁

    从甲午战争到全面抗战:百姓对国家认知的巨 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和民众觉醒的过程。这段历史是政治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百姓对国家现状和前景认知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甲 历史趣闻06-24

  • 西安:地下神秘的历史宝藏与古墓传奇

    西安:地下神秘的历史宝藏与古墓传奇 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面上承载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更是在地下蕴藏了无数的历史宝藏。作为十多个王朝的古都,西安的每一片土地都可能隐藏着古墓和文物,因此被誉为地下比地上 历史趣闻06-24

  • 唐朝末年的丁会:从朱温亲信到投靠李克用的起伏人生

    唐朝末年的丁会:从朱温亲信到投靠李克用的 在唐朝末年,政局动荡,诸侯割据之际,丁会(字道隐)以其非凡的战略才能和复杂的政治立场,成为那个时代一个耀眼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转折,尤其是在与朱温的关系和最终背 历史趣闻06-24

  •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五个儿子是什么结局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五个儿子是什么结局 高洋,北齐的开国皇帝,以其显赫的功绩和悲剧性的结局而闻名于世。他有五个儿子,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 1、高殷 高殷是高洋的长子,母亲是昭信皇后李祖娥。他在天 历史趣闻06-20

  • 明朝文官王竑勇斗锦衣卫,拯救百万灾民

    明朝文官王竑勇斗锦衣卫,拯救百万灾民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直接受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权力极大,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对其无不畏惧。然而,在明朝中期,却有一位文官在朝会时勇敢地打死了锦衣卫指挥使,并且最终做到了兵部尚 历史趣闻06-20

  • 乾隆办宴会:和珅出主意 添上饥荒时期的一道菜

    乾隆办宴会:和珅出主意 添上饥荒时期的一 乾隆皇帝以其享乐而闻名,而他的千叟宴则成为清朝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这场宴会源自康熙皇帝的创意,但在乾隆手中却有了一些独特的变化,其中包括了一道特别的菜肴,它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历史趣闻06-18

  • 西域王族后裔唐朝猛将  勇破叛将白孝德的传奇故事

    西域王族后裔唐朝猛将 勇破叛将白孝德的传 唐朝自建立以来,以其开放和包容的军事政策,吸纳了大量非汉人的将领,这些将领在唐朝的疆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称为蕃将。在安史之乱期间,一位西域王族的后裔,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 历史趣闻06-17

  • 古代先进文明之悲 先进就挨打

    古代先进文明之悲 先进就挨打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现象:先进文明经常会被落后文明击败或灭亡。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其实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相当普遍。究其原因,涉及到文明的发展、战争方式以及生活方 历史趣闻06-17

  • 杨行密盗匪出身 三年装瞎有绝妙影帝之术

    杨行密盗匪出身 三年装瞎有绝妙影帝之术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中往往充满了出人意料的策略与戏剧性。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以其绝妙的表演技巧,堪称影帝级别的存在。他出身于盗匪之家,利用装瞎三年之久,最终成功除掉了威 历史趣闻06-17

  • 朱元璋与功臣傅友德的权力游戏

    朱元璋与功臣傅友德的权力游戏 朱元璋,明太祖,一位以草根身份登上皇位的皇帝,他在诗中写道: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然而,在这位开国皇帝的身边,忠心功臣的 历史趣闻06-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