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才能不够,蠢到极致)

发布者:贴牌人生 2019-7-11 13:10 来自: 世界之最

大家知道一代谋士诸葛亮吧,才智过人,简直就是三国时期的一大奇才,但是他的儿子没能继承他的优点,更是庸才一个,才能不够,蠢到极致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诸葛亮的儿子吧。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诸葛亮老婆是黄月英,诸葛亮的儿子是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唯一的亲儿子,在蜀汉最后生死存亡之战中表现出了极度高尚的品质,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和儿子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事实上的中流砥柱,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诸葛的千年美名。但是作为绵竹之战的蜀汉方军事主官,表现出的战术素养之低下让人目瞪口呆!回顾绵竹之战的整个过程令人极为痛惜。难道当时就没有人看出来战场形势吗?

邓艾进逼涪县,尚书郎黄崇跟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兵到涪县,大军在此徘徊迟疑没有及时推进,黄崇多次劝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应该迅速前进占据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川。诸葛瞻仍犹豫不定,黄崇为此急得痛哭流涕(《黄权传》)。等到邓艾长驱而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还和邓艾来了一个绵竹平原会战,黄崇也和诸葛瞻父子一同战死疆场。何其悲壮啊!这诸葛瞻是怎么回事啊?诸葛亮当年是怎么培养儿子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诸葛瞻出现如此离谱的战场判断力?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诸葛瞻为什么这么蠢。

诸葛瞻才能不足的原因

一、先天不足,仅得到父亲的道德指引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瞻传》)。因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生的实在是太晚,出生时父亲已经45岁,都没有什么时间得到父亲的亲手点拨,就这样,父亲还嫌自己太过早熟,恐怕将来不能成大器。我们看到诸葛晚年得子,并没有溺爱孩子,只有家教严格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早熟的孩子。诸葛亮一向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优于个人能力,关于这点我们还可以从《诸葛亮集》中的《诫子书》里得到印证,“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个全文《诫子书》就是专门写给诸葛瞻的,希望儿子从小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此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幸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才八岁,那个最爱他的人,却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我们到此,还没有迹象看出来诸葛亮确定儿子的培养方向:名臣?名将?抑或文武双全?

二、刘禅过度培养女婿

诸葛亮平时非常喜欢给别人写信,给刘禅写,给诸葛瑾写,给孙权写,给孟达写,给儿子写。《出师表》简直就是专门写给刘禅看的,刘禅经常收到诸葛的信和密报,听到亚父时时刻刻对自己关心和告诫,刘备也要求刘禅对待诸葛就像对待父亲一样,看到诸葛对自己推心置腹,密表给自己推荐的辅政之人都是良善之辈,《蒋琬传》:“(诸葛)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本人认为,刘禅的这一做法只是在表明,我刘禅已经长大了,而且智商没有传说的那么低,我刘禅还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对于刘禅来说,诸葛亮死了,无异于天都塌了。

所以刘禅巴巴的盼着诸葛瞻赶快长大,诸葛瞻才17岁,就让赶快娶公主,娶了公主立马就让女婿担任骑都尉,第二年任羽林中郎将,那就是成都御林军首领,这是多大的恩宠!随后诸葛瞻更是步步高升,随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衔军师将军。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出,刘禅还是很清醒的,黄皓作为玩伴可以,但是作为江山的依靠,非诸葛家的莫属。由刘禅亲自定夺,确定了辅国大将军董厥主内,卫将军诸葛瞻统领除汉中姜维以外的全部军事力量。这一文武搭配,我们发现是那么的眼熟:蒋琬配魏延,费祎配姜维,董厥配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写到这说两点题外话,一是诸葛亮写信有奇效:给刘禅写信,刘禅恩宠诸葛家;给诸葛瑾写信,孙权支持诸葛过继儿子;给孟达写信,孟达反曹魏;给孙权写信,孙权终于认真地联蜀抗魏。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孙权接见费祎时,竟然大骂魏延、杨仪不是玩意,弄得费祎目瞪口呆,张口结舌不知道怎么回答(《董允传》引《襄阳记》)。个人揣度十有八九是诸葛亮写信告诉诸葛瑾自己在前线很为魏延和杨仪之间的争吵头疼,没想到诸葛瑾马上跑去告诉了孙权。二是刘备让刘禅把诸葛亮当亚父,刘禅又把诸葛瞻招为驸马,辈份上简直乱套了,没办法,谁让刘备和诸葛都是中年过完了,要晚年了才得子。刘备是颠沛流离没得选,你诸葛就实在是不像话了,45岁孙子都该打酱油了,结果才有儿子,哪有点权臣的样子。

三、姜维战略调整的影响力巨大

蜀汉立国以来,特别是诸葛亮北伐以来,魏延内讧、费祎被刺、姜维战略调整,这些重大事件对未来的接班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来说,都是不小的刺激,诸葛瞻虽然没有到前线领兵打过仗,但是熟悉掌握汉中前线历年来的军事战略那是必须的,汉中前线的战略几经调整,但是调整的核心内容都是应对围绕粮草运输问题:

1、早年刘备攻占汉中以后,留下魏延守汉中,派遣刘封沿汉水、沔水东进和孟达一起拿下汉中的东三郡(西城郡、上庸郡、房陵郡),刘备带领主力撤离汉中回成都,这是刘备的一重大失误。因为在刘备主力撤离汉中回成都的时候,关羽竟然北伐襄阳,刘封的西城方向无力东援帮助攻打襄阳。不知道刘备是怎么想的?难道汉中平原的粮食产量不能支撑数十万主力部队的消耗?有可能,曹操撤离汉中的时候,蜀汉有一个乌鸦嘴说刘备攻打汉中,得其地,不得其民。(《周群传》)因为汉中经过连年征战,人口锐减,农业收成大受影响。

2、孟达降魏,刘封败退。蜀汉丢失汉中东三郡后,魏延、诸葛、吴懿、王平基本都是采取重兵驻防汉中,偏师出击陇西,引诱曹魏出兵的战略。即便是诸葛的几次出祁山,也是稍有不利,立即撤军,设埋伏攻杀曹魏追军。其中尤以魏延大败费曜和诸葛射杀追赶的张颌为经典,同时诸葛时刻不忘迁移陇西民众入汉中,充实汉中人口。

3、姜维的重大战略调整.经过诸葛、魏延和姜维两代人的努力,蜀汉军的士兵的军事素养得到很大提高,这还是在益州士族全面厌战的基础上取得的成绩。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提到诸葛亮能把长期远离中原的蜀地民众培养成能征善战之众,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曹魏军长期龟缩在长安附近,拒不出战。姜维在256年惨败给邓艾是因为胡济失约,姜维大败后竟然没有追究胡济的责任。

四、绵竹之战战前情况

263年,景耀六年春,姜维听说钟会在关中练兵的时候,就上表提醒,建议派张翼廖化督诸军分别守卫阳安关和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因黄皓弄权的原因,朝廷直到8月钟会杀奔骆谷,邓艾杀奔姜维屯田的沓中时,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赶赴沓中援助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前往阳安关。姜维离开沓中时,一路被邓艾追杀,急急掉个花枪甩掉诸葛绪后与赶到的廖化汇合。《晋书陈寿传》说:“诸葛瞻又轻寿”,那我们就奇怪了,陈寿这么有学问的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什么会瞧不起他呢?

本人在这大胆推测:文武双全立志要接替老去的姜维北伐的诸葛瞻一看见陈寿就来气,你们大将军在前线浴血奋战,你作为他的主薄,竟然不跟着到前线建功立业,反而跑到东观阁来混日子,你真是和你师父谯周那个投降派一个德行,真是一个废材!此时的诸葛瞻应该是担任侍中或者尚书仆射,也就是天天在天子跟前转悠的时候,他哪知道陈寿来东观阁就是姜维派来观察刘禅动向的。姜维内心痛苦啊,自己乃一介降将,身居高位,打了几个败仗,蜀汉朝廷就想抛弃他。

诸葛亮的其他子女

诸葛瞻(长子)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死守绵竹,后在与邓艾军交战时阵亡,绵竹也因此失守。

诸葛怀(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国,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长女)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相传,诸葛果在这里避战乱,最终修成仙道,羽化升天

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到蜀国后任驸马都尉。

推荐欣赏:

徐庶和诸葛亮谁厉害

诸葛亮借东风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大家都在看

  • 从甲午战争到全面抗战:百姓对国家认知的巨大变迁

    从甲午战争到全面抗战:百姓对国家认知的巨 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和民众觉醒的过程。这段历史是政治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百姓对国家现状和前景认知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甲 历史趣闻06-24

  • 西安:地下神秘的历史宝藏与古墓传奇

    西安:地下神秘的历史宝藏与古墓传奇 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面上承载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更是在地下蕴藏了无数的历史宝藏。作为十多个王朝的古都,西安的每一片土地都可能隐藏着古墓和文物,因此被誉为地下比地上 历史趣闻06-24

  • 唐朝末年的丁会:从朱温亲信到投靠李克用的起伏人生

    唐朝末年的丁会:从朱温亲信到投靠李克用的 在唐朝末年,政局动荡,诸侯割据之际,丁会(字道隐)以其非凡的战略才能和复杂的政治立场,成为那个时代一个耀眼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转折,尤其是在与朱温的关系和最终背 历史趣闻06-24

  •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五个儿子是什么结局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五个儿子是什么结局 高洋,北齐的开国皇帝,以其显赫的功绩和悲剧性的结局而闻名于世。他有五个儿子,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 1、高殷 高殷是高洋的长子,母亲是昭信皇后李祖娥。他在天 历史趣闻06-20

  • 明朝文官王竑勇斗锦衣卫,拯救百万灾民

    明朝文官王竑勇斗锦衣卫,拯救百万灾民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直接受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权力极大,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对其无不畏惧。然而,在明朝中期,却有一位文官在朝会时勇敢地打死了锦衣卫指挥使,并且最终做到了兵部尚 历史趣闻06-20

  • 乾隆办宴会:和珅出主意 添上饥荒时期的一道菜

    乾隆办宴会:和珅出主意 添上饥荒时期的一 乾隆皇帝以其享乐而闻名,而他的千叟宴则成为清朝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这场宴会源自康熙皇帝的创意,但在乾隆手中却有了一些独特的变化,其中包括了一道特别的菜肴,它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历史趣闻06-18

  • 西域王族后裔唐朝猛将  勇破叛将白孝德的传奇故事

    西域王族后裔唐朝猛将 勇破叛将白孝德的传 唐朝自建立以来,以其开放和包容的军事政策,吸纳了大量非汉人的将领,这些将领在唐朝的疆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称为蕃将。在安史之乱期间,一位西域王族的后裔,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 历史趣闻06-17

  • 古代先进文明之悲 先进就挨打

    古代先进文明之悲 先进就挨打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现象:先进文明经常会被落后文明击败或灭亡。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其实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相当普遍。究其原因,涉及到文明的发展、战争方式以及生活方 历史趣闻06-17

  • 杨行密盗匪出身 三年装瞎有绝妙影帝之术

    杨行密盗匪出身 三年装瞎有绝妙影帝之术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中往往充满了出人意料的策略与戏剧性。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以其绝妙的表演技巧,堪称影帝级别的存在。他出身于盗匪之家,利用装瞎三年之久,最终成功除掉了威 历史趣闻06-17

  • 朱元璋与功臣傅友德的权力游戏

    朱元璋与功臣傅友德的权力游戏 朱元璋,明太祖,一位以草根身份登上皇位的皇帝,他在诗中写道: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然而,在这位开国皇帝的身边,忠心功臣的 历史趣闻06-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