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里“走百病”,这一天的习俗并不仅是吃元宵、赏花灯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事实上,“走百病”也是这一节日的重要习俗,大约在唐代,走百病习俗逐渐与祛病逐疫、元宵节俗相融合。明清以来,走百病成为传统元宵节里的一项重要风俗。“走百病”中,参与者元宵节夜晚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这样可以驱病除灾。
虽然由于当下疫情原因,不宜出门,但赏灯与走百病却寄托着国人对于生活的祝福与寄意,在此也祝读者朋友元宵平安,庚子健康!
元宵节起源
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其生性懦弱大权渐入吕后之手。汉惠帝病逝后,吕后独揽大权,刘氏宗室敢怒不敢言,吕后死后,吕氏宗室密谋作乱夺权之事,想彻底取代刘氏。刘襄为保刘氏江山,起兵讨伐诸吕。
“诸吕之乱”被彻底评定,大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清晚期,庆成灯,故宫博物院藏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明佚名,《上元灯彩图(局部)》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民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赏灯的习俗传统
元宵节赏灯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宫灯制作工艺从宫廷传入民间,民间灯彩形式各样。当时有一种用竹子编织框架,以纱葛、纸张做罩,其内点燃油脂所制的灯彩,就是今天传统节日里常见的灯笼。
宋代的灯彩分为四大流派——“苏”“福”“粤”“京”(即江苏苏州,福建泉州、福州,广东潮州、佛山和京城)。其中,苏灯列于四大流派首位。苏灯制作历史悠久,形成了精巧秀丽的艺术特色。它以花色繁多、灯画工致、色彩鲜艳、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富丽堂皇而誉满全国。
清佚名,《生平乐事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是大地回春之日,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早在西汉制定的历法《太初历》中,已经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清郎世宁《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正月观灯
元宵赏灯习俗由来已久,元宵节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逐渐形成,全国各地到了这一天张灯结彩,“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南北朝时期元宵节张灯已渐成风俗。南朝梁简文帝目睹元宵张灯之景,写下著名的《列灯赋》:“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尽开。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然。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九微间吐,百枝交布。聚类炎洲,疏同火树。竞红蕊之晨舒,蔑丹萤之昏骛。兰膏馥气,芬炷擎心。寒生色浅,露染光沉。”灯彩与月光交相辉映,倒映在水中,人们燃香、燃蜡、观灯,十分热闹。
隋代以后,元宵节灯节更加隆重。《隋书•音乐志》卷十五记载当时元宵节盛况:“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
五代药师经变之燃灯,莫高窟第146窟壁画
隋炀帝作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以此赞美元宵节当晚灯火辉煌的热闹气氛。唐代元宵节的观灯活动达到空前高潮,万民群集通衢,张灯结彩,击鼓敲锣,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中唐燃灯斋僧,莫高窟第159窟壁画
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万里皆见,光明夺月也。”
宋李嵩,《观灯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灯彩比唐代更为繁华。元宵灯节期间,宫廷和京城达官贵人玩灯,而且鼓励百姓来观灯,规定凡到御街观灯者赐酒一杯。宋代元宵节制灯、买灯、赏灯逐渐成为习俗,当时已有专门的“灯市”,为民间灯彩的贸易提供场所。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的名画《瑞鹤图》就是祈愿美好的一幅画,表达了古人用“祥瑞之兆”寓意吉祥的心愿,也巧妙记录了他们对元宵节的重视。
公元 1112 年的元宵节前,汴梁城举办了5天5夜的盛大灯会,热闹非凡。正月十六清晨,街上的彩灯还未摘掉,刚起身的宋徽宗收到一个喜讯——汴城的上空云气飘浮,一群仙鹤飞绕于宣和殿上空,争鸣和应,不肯离去。在古代,祥云与仙禽都是吉祥和瑞的代表。徽宗得此消息,甚是喜悦,于是欣然提笔,把这带有象征意义的奇景用半写生的方式描绘下来,旁边还以他独特的瘦金体书法记录了创作此画的来龙去脉。
宋徽宗,《瑞鹤图》,绢本设色,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城市进一步发展,除了北京的灯市,江苏的扬州、苏州、南京,福建的泉州,广州的佛山,四川的成都,浙江的杭州、硖石等地的灯彩也很著名。
在清代,为防失火,皇室赏灯多在圆明园、颐和园等园囿中,传统的灯艺在宋代已达到顶峰,清代的宫灯在制作材料方面却有巧妙的运用。烛灯通常都会加有灯罩,灯罩的材质多为纸或玻璃,而在《清稗类钞》中有对瓷质灯罩的记载,“其质洁白光透,中含花纹,胜于玻璃。”
如今,元宵节张灯的习俗仍旧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历经千年时光的洗礼,依然是我们欢度佳节的重要方式。
走百病传统
元宵节,一年中“东风夜放花千树”的难得时刻,除了赏灯,元宵节这天的习俗中还流传着一项“走百病”的传统,寄托着人们祛病延年的心愿。眼下,疫情时刻牵动人心,而疫情也终将战胜。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三桥等,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走百病习俗的直接渊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耗磨日”。光绪《东光县志》卷二指出:“正月十六日,古谓之耗磨日。……此乃走百病之缘起。”大约在唐代,走百病习俗逐渐与祛病逐疫、元宵节俗相融合。明清以来,走百病成为传统元宵节里的一项重要风俗。
“走百病”在民间是很讲究的,参与者多为妇女,元宵节夜晚她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明清时,正月十五日,妇女们通常会把孩子交给丈夫,由丈夫带着孩子去闹市玩耍,而她们则约齐外出行走,约定好一人持香前导,一行完成“走墙”“过桥”“摸钉”等必须的程序,目的即为驱病除灾。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十二开选一)》
在北方地区,走百病的路线通常是有墙走墙,见桥必过,最后必须走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寺庙大门上的门钉,人们认为如此方能达到驱病除灾目的。一般古代的都城都有城墙,沿着城墙行进成为妇女们“走墙”路线的最佳选择。
在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居多,所以妇女们就会更多地选择“过桥”,所以“走百病”这项习俗在江南一带称为“走三桥”,人们认为过得桥越多,来年身体也就越健康。明朝时期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写道:“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清代顾禄在《清嘉录·正月·走三桥》中也写道:“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明代周用则有诗《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清乾隆,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元宵节走百病的风俗,在民间的发展演变中,其实融合了度厄、逐疫、祛病、求子等多种内涵,但是其中逐疫、驱病的核心理念始终未变。在现今的天津等地,仍然保留着“走百病”的传统习俗。
今年,疫情当前,不适宜结伴外出行走,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我们传统习俗中有元宵节“走百病”一说,届时,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不仅吃元宵、赏花灯,而且走百病、走三桥,期待的,就是合家团聚、阖家健康。
(本文综合自吴中博物馆、山西文博公众号等。)
大家都在看
-
盘点史上6个超震撼的奇怪风俗 绝对让你跌破眼镜 世界各地的奇风异俗数不胜数,有关“女人”的那些奇特风俗则尤其让人目瞪口呆。今天算是彻底长见识了,全球竟有这么多关于女人的奇怪风俗!小编同时还推荐一款手机应用:晒圈,最多可以发100张照片并对每张照片进行 ... 奇风异俗12-16
-
村子里的奇怪风俗 在地图上都难觅踪迹的偏远山坳里,藏着一个静谧小村,初来乍到,满目皆是质朴祥和,可住下没几天,便能发觉此地隐匿着诸多透着诡谲气息的奇怪风俗。村头那棵需三人合抱的老槐树,是“祭树节”的核心。每年盛夏,月圆 ... 奇风异俗12-16
-
云南深山神秘民族,奇怪习俗令人毛骨悚然,少女婚前都要经历 文 | 小娱侃圈编辑 | 芒果粉序在我国云南的深山里,有一个少数民族,名叫独龙族。这个民族长期与世隔绝,拥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令人匪夷所思的习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少女婚前必须经历的一项神秘“仪式”纹面。 ... 奇风异俗12-14
-
十大民间禁忌:传统习俗中的敬畏与避讳 民间禁忌,作为古老文化的神秘遗存,犹如隐匿于岁月深处的幽影,悄然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深刻折射出古人对自然、生死及超自然的敬畏与揣度。这十大禁忌,还请大家记住!当阴云密布、惊雷乍响之际,闪电划破苍穹, ... 奇风异俗12-13
-
世界上五个让人无法接受的习俗 世界这么大,每个国家都有一些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传统一直被我们流传下来,有些习俗是我们难以用正常思维去看待的。甚至有些奇葩的习俗还会给人带来伤害,让我们来看一下文章提到的五个奇葩的风俗。第一个:毛姆 ... 奇风异俗12-12
-
广西农村6种奇特习俗,很多外省人不理解,看你家乡有一样的吗? 在广西农村,有6种奇特的习俗,是很多的外省人无法理解的,一起来看看是哪6种,你的家乡有一样的吗?第一,捡骨葬,也称二次葬人过世后,有的地方是实行火葬,然后用骨灰来安葬在墓地,有的地方还是实行土葬,在山上 ... 奇风异俗11-20
-
出远门,当日不扫屋,三日不倒土,是什么风俗,有何说法? “当日不扫屋,三日不倒土”是过去农村的一种出行禁忌,也是一句老话,意思是说,家人有人出远门,出门之后的当天,忌讳打扫房屋,也就是扫地,三日内不倒脏土。这里得解释一下什么是“脏土”。过去农村,在还没有发 ... 奇风异俗11-14
-
“七月半,鬼乱窜”,传统讲究吃“1宝、4禁忌”,驱霉运,祈平安 俗话说“七月半,鬼乱窜”,在民间习俗中,农历七月一直被称为“鬼月”,传说从七月初一开始,鬼门大开,百鬼夜行,一直到了七月三十日,鬼门才会关闭。所以人们会把整个七月称作鬼月。“鬼月”听起来确实有点恐怖, ... 奇风异俗10-29
-
你们老家的哪些风俗很奇怪?网友:舅舅最惨 距离过年没有几天了,外出工作的朋友马上就要回家了。说起来老家,除了思念,或许你还有些尴尬。因为老家的有些风俗确实让在外生活的你难以理解。你们的老家有哪些习俗难以理解呢?先来一起看看网友的评论吧。网友1 ... 奇风异俗10-21
-
老一辈所说的民间习俗,到底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迷信? 在农村,老人们会流传下来很多民间习俗和说法,虽然年轻人觉得不科学,但老人们却很相信,并且如果小孩子反驳的话,还会遭到老一辈的批评。那么,这些俗语和习俗到底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迷信的呢?一、民间丧葬习俗 ... 奇风异俗10-17
相关文章
- “七月半,鬼乱窜”,传统讲究吃“1宝、4禁忌”,驱霉运,祈平安
- 老祖宗说 ,必须知道的民间风俗禁忌 1.急风骤雨
- 你们老家的哪些风俗很奇怪?网友:舅舅最惨
- 老一辈所说的民间习俗,到底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迷信?
- 农历7月15中元节,民俗“做3事,忌3事,吃2样”,为家人祈福纳祥
- 明日白露,民间习俗讲究,“一吃,二喝,三忌”,精神饱满过秋
- 他们是皇室后裔,留下怪异习俗,婚事办得像丧事,真相却令人感动
- 中国节日风俗文化,大家一起来补充
- 狠狠记住,老祖宗说,要遵守的民间风俗禁忌: 1
- 关东三大怪:东北风情中的独特习俗
- 机智]老祖宗说:要遵守的民间风俗禁忌
- 不能在娘家做的3件事,农村这些奇葩习俗,你们村有没有?
- 老祖宗说 :要遵守的民间风俗禁忌
- 探秘:25 条民间风俗禁忌
- 小年到,除了敬灶王爷,这些民间习俗要知道,祖辈的传统别忘了
- 奇特风俗岛国,当地男女不爱穿裤子,还借我国的钱不愿归还
- 历史上存在过的神秘民族,他们有奇怪的习俗,为何又消失不见了
- 陕西印象 那些老陕们见怪不怪的“怪习俗”
- 各地过年都有哪些奇葩的风俗,共浴是傈僳族的习俗
- 农村送礼陷入了“怪循环”,给别人送了,而自己不办,只能认赔。
热门阅读
-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代表着新年) 07-11
-
史上最牛的节日彝族摸奶节,女人很享受男人的爱意 07-11
-
日本好看的三级推荐向 保证让你满意 07-11
-
古代惩罚道具三角木马 女性被如此折磨 07-11
-
广西柳州莫菁门事件,全场都是刺激让人流鼻血 07-11
-
犹太民族的割礼习俗是怎样的 12-07
-
女体盛是一种什么文化 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