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接近尾声,那些不得不信的民间习俗。

发布者:无名布衣 2023-12-8 02:44


放鞭炮驱赶年兽

“老规矩”、“老礼儿”、“老道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承。有些是“迷信”,有些却是“智慧”。

习俗,一般是指某一地域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相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民间有很多习俗,其实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习俗不科学、不合理。但是,即使我们知道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依然会对它心存敬意。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人那些不得不信的习俗。

1、春节放鞭炮

2、初一要给老人拜年

3、元宵节吃元宵

4、三月三祭祖

5、清明上坟烧纸

6、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

7、七月七吃巧果

8、中元节吃米团

9、重阳节登高祈福

10、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11、冬至吃饺子

12、冬至吃馄饨(扁食)

一、春节放鞭炮

每年春节,我们都会看到很多人在放鞭炮。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过年放鞭炮,可以让人们暂时放下忙碌的工作,感受一下久违的氛围,也可以驱走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另外,鞭炮本身也有很好的寓意,可以增添一些喜庆的气氛。

但是,燃放烟花爆竹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据相关报道称:在我国,每年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导致火灾或者爆炸事故的不在少数。在国外也是如此。

虽然我国明令禁止在一些地区燃放烟花爆竹,但是总有些人会偷偷进行。毕竟燃放鞭炮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没有控制好量,很容易造成伤害或者引起火灾等危险事故。

所以,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时,一定要遵守相关规定,不要随意燃放烟花爆竹。

二、初一要给老人拜年

初一早上,你是不是觉得很有仪式感呢?

很多人习惯早起,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家里的老人拜年。

这一习俗也有一定的文化渊源。

在古代,老人们一般都是在家养老的,而一些穷苦人家则是出外谋生。他们可能没有钱给家里的老人买礼物,但是可以通过给家里的老人拜年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孝心。

而现在,我们更多地会选择给父母长辈打电话问候,或者在微信里发个祝福信息。其实这样也很好啊!

而且,如果我们经常给父母打电话,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有孝心;如果我们经常给他们发祝福信息,他们也会觉得我们很有爱心。

所以说,过年拜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习俗,也是对老人最好的关爱。

你看,拜年是不是很有意义呢?

拜年

三、元宵节吃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元宵节的习俗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有了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的习俗。

据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京师市肆皆以时具灯,与园圃相高,如洛城之广成者为最,花光灯影相辉映者,谓之‘天灯’”。明代时,京城花灯的品种更多。当时北京的灯市是“七市三山”:“七市”是指东、西华门外的两条大街;“三山”是指西直门外的三山桥、大钟寺和朝阳门外的官厅大街。

到了清代,京城赏花灯达到了极盛状态。当时京城有句老话:“一轮明月照九州,两朝天子十六州。夜半三更看灯处,人间天上两团圆。”

元宵节除了赏灯以外,还有猜灯谜、吃元宵、看灯会等民俗活动。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着全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吃元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