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印象 那些老陕们见怪不怪的“怪习俗”

发布者:胡子哥 2024-9-11 20:16

最近有乡亲们老问站长:陕西十大怪和江南七怪有关系吗?站长脑袋摇得跟拨浪鼓般反复强调道:二者绝对、一定以及肯定没有一毛钱关系。后来禁不住多次询问,站长决定下决心给大家说道说道了......

“陕西十大怪”又称“关中十大怪”是指陕西中部的关中地区(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市)出现的十种奇特民俗习惯。实际上“陕西十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所以叫作“关中十大怪”更加恰当。

1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三秦面条真不赖,

擀厚切宽像裤带。

面香筋道细又白,

爽口奈饥燎的太。

陕西自古盛产小麦,所以这里的人一日三餐,天天离不开面食。餐桌上最大的两个主角儿就是面条和馒头了。但陕西的面条可是不一般,就像陕西人的性格一样实在的很!其他地方的面条比起来也就勉强能称作是“面丝儿”了。做陕西媳妇儿,擀面条的手艺可是看家本事。所以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紧着要学的不是缝衣绣花,而是要会擀上满满一案板的面条。这样女儿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喜爱。

裤带面

陕西的面条的厚、宽、长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才会把它形容成腰间所系的裤腰带。不过,可别被它粗狂的外表吓到了,它入口劲道弹牙,配上红彤彤的油泼辣椒、红褐色酱油醋、雪白的盐、撒上绿莹莹的芫荽和葱花,上面再卧个金灿灿的荷包蛋。红、白、绿、黄四色相间,就像是把一年四季都汇聚在了这一碗里,准保看到山珍海味也不换。

2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饼大直径二尺外,

又圆又厚像锅盖。

陕西把饼叫锅盔,

里酥外脆好捎带。

这第二怪要从历史故事说起:传说在秦朝,秦军统一六国、四处征战的时候,由于军中士兵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伙夫就灵机一动发明了“锅盔”。那么锅盔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它的直径可以达到一尺有余,厚1寸,重有5斤。锅盔外表斑黄、切口砂白,能久放、还方便携带,真是行军打仗的必备佳品。

陕西锅盔

不过制作工艺还是很有讲究的:首先,做锅盔用的锅一定得用生铁铸成的大锅,用当年收的麦子磨成面粉,发酵后经过师傅揉、摔、捏、拍、捻、压,将面糅合均匀。这时,师傅再操起一根鸭蛋粗细的擀面杖,慢慢地把面团擀成一张大饼的模样。下面就是烙制锅盔,有个口诀叫:“一转、二翻、三挠”。一转,就是锅盔在锅中要不停地转动;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后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三挠。就是锅盔熟的时候挠一挠锅盔,听一听动静,如果发出清脆声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么就是熟透了。等到快出锅时候,再撒上新鲜的芝麻,就齐活了。做好的锅盔焦里透黄,一口下去,口齿留香。

3

第三怪:“辣子也是菜”

刨说川湘能吃辣,

老陕吃辣让人怕。

辣面拌盐热油泼,

调面夹馍把饭下。

一说到能吃辣,恐怕大多首先想到四川和湖南,殊不知陕西人的吃辣水准也是不容小视的。到底有多么“嗜辣如命”呢?举个例子说,在陕西去串门吃饭,饭桌上没有好酒好肉都是可以原谅的。但如果没有辣椒,客人回去必然会嘀咕:“这家人太啬皮咧!也真会过日子,吃饭连个辣子都没有。”

油泼辣子

以前在陕西农村,等秋天辣椒收获以后,家家会用针线把辣椒一个个串起来,挂在屋檐下晾干。还有谁家辣椒挂得越多,证明这家人越富裕的说法呢!纯正的陕西人几乎顿顿离不开辣椒,不光是吃面的时候,吃锅盔和馒头的时候更是直接夹着辣椒吃!热气腾腾的馒头一下掰开,夹上几勺红艳艳的辣子,这种吃法可以说是陕西人的专利了。

4

第四怪:“碗盆不分家”

老陕楞娃碗真大,

面条一盛箍到尖。

一碗下肚撑的欢,

老碗会上谝闲传。

“老碗”,是陕西人对饭碗的叫法,“碗盆不分家”说的就是它。但是这个“老”字,说的可不是碗的历史久远,而是碗中“大哥大”意思。

陕西老碗

老碗产地耀县,属于青花粗瓷。碗深而圆,容量起码顶得上一般饭碗的七八个那么多。用这样的碗吃饭绝对省事儿,一次就够,不用盛第二回!陕西人吃饭图个热闹,喜欢一起扎堆儿吃,把这叫做“老碗会”。以前在陕北农村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不管男女老少各自捧着老碗,三三俩俩地蹲在大门外,一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一边山南地北的谝着闲传,好不自在悠闲。

5

第五怪:“手帕头上带”

陕西农村老太太,

花格帕帕头上带。

防晒防尘又防雨,

擦手抹汗更实在。

这个独特的“装扮”方式呢,和陕西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常年烈日高照、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十分的多。所以农村妇女在田间劳作时,都要头顶着手帕。

关中农妇

不要小看这一块小小的手帕,作用可是不小。既可以防止强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头发。在外劳作时,它又可以充当毛巾,擦汗抹灰一步到位,经济又实惠。

6

第六怪:“房子半边盖”

乡间房子半边盖,

省工省料省木材。

遮风挡雨又耐寒,

冬暖夏凉时运来。

这说的可不是什么“豆腐渣”工程,而是无论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什么是“半边盖”呢?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房子半边盖

建造这样的房子,因为当地木材稀少,主要是用“资源丰富”的黄土建成。将黄土和成泥,打成高40公分、长50公分、厚10公分的泥胚,凉干以后用来砌墙,条件好的话烧制成青砖以后,陕西人把这叫做“糊葺”。由于房间的面积缩小了,因此保暖性和透气性相对较好,比起大瓦房来更显得冬暖夏凉。

7

第七怪:“姑娘不对外”

长安建都十几代,

人杰地灵春长在。

风调雨顺生活好,

陕西姑娘不对外。

“姑娘不对外”,指的是陕西姑娘很少嫁到外地,当然这种说法现在是不准确的。但是在以前,只有那些家境贫寒、兄弟众多的人家,在当地实在找不到才会迫不得已讨外地的媳妇,而且这样也会让左邻右里小瞧。就像路遥笔下的孙少安,就是这种情况。陕西人自家的姑娘更是很少外嫁,婚姻大事一般就在当地解决。

姑娘过门

这种风俗观念是有历史渊源的。陕西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十八代帝王曾在此建都,受封建思想的浸淫,人们的观念难免传统守旧。另外,作为天子脚下的臣民,当然更显得傲娇一些了。

8

第八怪:“不坐蹲起来”

老陕脾气真古怪,

有凳不坐蹲起来。

问他为啥不坐着,

他说这样很自在。

对于老陕来讲,椅子不是用来坐的,而是用来蹲的。不管是吃饭、抽烟,还是聊天,一蹲就是个把小时,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可是美滋滋的享受。

蹲起来

在陕西的农村,上年纪的老人家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他们喜欢这样的自在欢畅、无拘无束,比正襟危坐更加的踏实满足。天性随意的陕西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下里巴人。

9

第九怪:“睡觉枕石块”

三秦愣娃庄稼汉,

不爱软枕爱石块。

冰凉坚实燎的太,

醒脑提神金不换。

在陕西,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冰冰凉凉的,很快就能酣然入眠了。陕西人亲切地把石枕头叫做:“金不换”,足见它在老陕心中的地位了。

枕石块

还有传说陕西人一般后脑勺扁平的较多,虽然没有考证过,不过如果是真的,一定和祖先们喜欢枕石头睡觉脱不了干系!

10

第十怪:“秦腔吼起来”

民风淳朴性彪悍,

秦腔花脸吼起来。

台下观众心欢畅,

不怕戏台棚要翻。

秦腔不是阳春白雪,是产生于民间生活中的艺术。在陕西农村,对于辛勤劳作一年的庄稼人来说,没有比听一场酣畅淋漓的秦腔更好的犒劳了。陕西人爱唱,高兴的时候吼上一段,悲伤的时候也不忘唱上几句。秦腔承载了老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憎悲喜都在那一声声高昂激越的唱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吼秦腔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也有这样的笑谈:“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可见秦腔的威力有多大!

这就是咱老秦人独有的“关中十大怪”,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许多的传统手艺和风俗习惯正在逐渐被人所淡忘,我们应该保留一颗传承过往、守望明天的心,行走在时代的发展最前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