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十大怪”,现在还能见到吗?哈尔滨依兰博物馆的故事

发布者:红衣大砲 2022-12-30 16:42

今天说说哈尔滨依兰的博物馆,前日在佳木斯出差,周末得空开车去依兰转一转。有意思的是,依兰县距离佳木斯这么近,却隶属哈尔滨市。

​依兰县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6月,称为“依兰县地志博物馆”,展现了一个历史悠久、农耕发达、物产丰饶、交通便利、“声闻塞北三千里,名贯江南十六州”的依兰古城。这里距离依兰最有意思的古城景区——五国头城,仅一步之遥。

​该馆有藏品500余件,以官印、铜镜、铜钱、铁农具等为主。陈列内容以依兰古城出土文物为主,按历史年代为序,展出古代文物近200件。现在,依兰博物馆仅有二层展厅对外开放。

​在展览的后半段,有一个东北民俗十大怪,很有意思。其实,所谓的东北民俗十大怪,有各种版本,略有不同,我们今天说说依兰博物馆的这个“版本”,“大姑娘叼个大烟袋,骡子驮子驮大载,幔帐挂在炕沿外,索勒杆子戳门外,反穿皮袄毛朝外,烟囱安在山墙外,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大缸小缸渍白菜,歘嘎拉哈决胜败”。

​十大民俗的展示采用了生动的红色剪纸的造型,本幅是“大姑娘叼个大烟袋,骡子驮子驮大载,幔帐挂在炕沿外”。

​一大怪——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的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田间劳动,为防蚊虫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虫熏走。特别是上山挖人参、狩猎时,吸烟的这个作用就更是明显。

​二大怪——骡子驮子驮大载。骡子是农村常见的一种牲畜,骡子不像马那样娇贵,也不像驴那样倔强,性格比较温顺,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早年间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地广人稀,根本没有像样的路。在地面翻浆和下雨泥泞的路面,运点货物,只有靠骡子来驮大载了。“骡子驮子驮大载”这个所谓的东北一怪,现在的东北十分少见,甚至很难见到了。

​三大怪——幔帐挂在炕沿外。东北的火炕,由于基本上都是南北两炕相对,一家几辈人都住在一起,生活起居也确实有些不方便,于是人们便在炕沿的上方,挂上一根杆子,又叫幔帐杆子,上面挂上一块布,又叫幔帐。到了晚上把两炕中间隔开一下,就算是一堵墙了,让这个空间更具有私密性,还可以挡住来自地面的凉风,不使人生病或者伤风感冒。现在这种情况当然很难见到了。

​四大怪——索勒杆子戳门外。”索勒杆子”,又称“祖杆”或“通天杆”。是满族人民传统的祭天“神杆”。“索伦杆子”立在院内东北角的一个石墩上,上端有方形的锡斗,祭祀时,锡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内脏,让乌鸦来享用。

​五大怪——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雪交加,常常刮起睁不开眼的大烟炮,因此特别是出远门的,比如车老板、上山打猎的,都把皮袄反着穿,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了。

​六大怪——烟囱安在山墙外。传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过去盖房子砌砖的技术不够高,如果烟囱从屋顶出去,下雨时雨水会沿着烟囱流进屋子里,造成湿墙根等现象。于是人们为了避免这个麻烦,建造房屋时,把烟囱建在房山头儿一侧。另一种说法是,秋天收获粮食的时候,为了贮存粮食而在房山头建的粮食囤子,因为粮食囤子高,象个烟囱一样。你觉得哪个说法更有说服力?

​七大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八大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以前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并方便哺乳。东北的摇篮里放的是米糠口袋,小孩子是手和腿都包得紧紧的睡在上面,即安全舒服又少生病,用东北女人的话说,睡摇篮的孩子长大身材好。

​九大怪——大缸小缸渍白菜。那个时候不是不吃新鲜菜,是吃不上新鲜菜。冬天,人们为备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渍制的酸菜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开春。酸菜可做汤、涮火锅、做馅等食用。现在东北很多人还精通渍酸菜。

​十大怪——歘嘎拉哈决胜败。“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学名是髌骨,共有四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针儿”、一个叫“轮儿”。因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年猪时,把那块骨头积攒下来,再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装上粮食。

​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四个方向为止。这是以前物质匮乏的时候,东北女孩们最喜欢的游戏。

大家说说,这“十大怪”中,除了渍酸菜外,其他的还能看到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