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18怪——逐渐消失的东北习俗

发布者:自由知新 2023-1-1 22:52

一、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地区的气温,特别是最北部的地区和东部的一些地方的气温,和现在相比更加寒冷,冷的程度,不是亲身体验难以想象。

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

二、苫土房篱笆寨

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

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

三、烟囱贴在山墙外

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

四、除病驱邪萨满舞 俗称跳大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

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

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

五、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

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

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

家有老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

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等等。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

六、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

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

七、双腿没有单腿快

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

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

“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

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八、冰上钓鱼单线拽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

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钓上来的都是大鱼。

九、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人自愧不如。

十、大碗白酒轮着喝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

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给炒几个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样,是典型的幸福生活。

十一、嘎啦哈姑娘爱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

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

十二、女人叼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

十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

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

十四、年节喜庆吃粘豆包

在东北种植一种作物叫糜子(学名叫黍米),做熟后是很粘的米,也叫黄米。黄米按米粒大小还分大米和小黄米,因米色金黄,故称之为黄米。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时候,蒸上一锅粘豆包祭拜灶王爷,只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为粘豆包是粘的,意为灶王爷汇报工作的时候把嘴粘上,少说坏话。就有了过年要吃粘豆包的习俗。

由于黍米产量比较低,占东北农作物的比重越来越少,现在大部分被江米(即:粘大米)所代替,所以现在的粘豆包都是白色的。

十五、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

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

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土豆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当然主菜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

十六、家家户户有酱缸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十七、不吃鲜菜吃酸菜

过去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过去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

十八、南北大炕对脑袋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可以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

一般长者都睡在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晚上睡觉,还要挂上帷幔,一般南炕老人的炕沿外挂蓝色的帷幔,北炕小夫妻的炕沿外挂红色的帷幔。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说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