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老规矩,你还记得多少?

发布者:留在记忆中 2023-1-14 02:55


【传统礼仪】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老规矩,你还记得多少?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不能丢。

01.吃鱼不能说“翻”。

翻鱼和翻船同音。应该把鱼从头开始倒转·面,叫做“掉头”,安全回来的意思。

02.家里来客人了,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

客人走后家里大人肯定要一通叨叨你!说过多少次添饭添饭,你才要饭的呢。

03.不许用筷子敲盘碗。

大人会说你像什么样子!乞丐吗?

04.过年下饺子皮破了不能说“破”。

说“破”不吉利,尤其是过年。要说饺子“挣”了

05.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

因为象征香炉,只有死刑犯的辞阳饭才这样插筷子。

06.吃饭不能吧唧嘴,喝汤不许吸溜。

07.全家人一起吃饭,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

08.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放在桌下

09.吃饭时,在盘子里乱翻,会被大人敲手。

10.家来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

11.不许吃饭咬着筷子。

12.不许壶嘴对着人。

13.吃完饭的,一定要说“请慢用”。否则就说这个人没有教养。

14.递、接东西时,要用双手。尤其是给长辈定要注意礼节。

15.不许抖落腿。

16.客人在,不可以扫地。

17.做客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

18.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出门要说一声。

19.不许斜着眼看人,老话说眼斜心不正。

20.见长辈要称呼“您”

有人粗暴地把这些老规矩视为“陈规陋习”。

随着上一代人渐渐老去,如今年轻人中懂“规矩”的越来越少。

其实,老规矩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礼”。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