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扶余人有样奇特风俗,能让今天所有爱嫉妒的女人胆战心惊

发布者:清水有龍 2023-1-25 15:48

提示:在扶余人的风俗里,天灾时人们会杀了王,而女人有了妒嫉心,人们也会杀掉她。这两者本来没有关系的,但当今天我们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时,却出现了一个意外的词:天灾人祸。在这个因为这篇文章而被“强行”组合了的词汇里,我看到了扶余人带着美好愿望的澄澈而透明的心。




扶余

扶余人,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古代民族,与秽貊族(又称“亳人”或“发人”)以及后来的高句丽人同源,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扶馀人。扶余国,又作“扶余国”等,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这民族有一种奇怪的风俗,让今天很多爱妒嫉、爱吃醋的女人都会胆战心惊的。

《后汉书·东夷列传》: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这个位置相当于今日中国吉林省。扶余族与汉族的交往最早。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原,与汉族关系紧密,并且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据载,公元前2世纪初,汉武帝在东北一带设立玄菟等四郡后,扶余归玄菟郡管辖。连扶余王用的印章,也由汉廷发给。

松嫩平原

有人说,过去,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东胡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这是扶余名称的另一解释。和扶余这个名字一样,扶余这个民族也有着自己神秘而奇特的风俗。

根据《三国志·东夷传》记载,扶余其地方圆约二千里,八万户人家。居住地固定,有宫室、仓库、监狱。这个部落多丘陵湖泊,在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势最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可以种植五谷,但不宜种植果树。这里的人长得高大魁伟,性情勇敢,为人谨慎厚道,不粗鲁抢掠。国家有君主,官职都用牲畜之名,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为人谨慎厚道、不粗鲁抢掠说明其文明程度,而官名以牲畜之名,则可以看到他们对牲畜的重视。他们“兄死妻嫂,与匈奴同俗”,但有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男女淫,妇人妒,皆杀之。尤憎妒,已杀,尸之国南山上,至腐烂。女家欲得,输牛马乃与之”。

意思是:扶余人男女淫乱、妇人妒嫉都是死罪。尤其憎恨女人妒嫉,杀死她们后,还要把尸首摆在国家南山上,直至腐烂。女方家想要回尸首,必须交出牛马来换。多么奇特而残酷的风俗,但为什么会这样?似乎没有人能说清。

司马迁说:“女人无论美与丑,住进宫中就会被人嫉妒”(美女无恶,入室见妒)。老百姓的家哪有那么从的“宫”?嫉妒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见了别人比自己强而产生的一种“恨”。而“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许多“恶”的开始呢?它纯粹是一种人祸啊!竭力剔除这种“人祸”的扶余人因此而变得快乐了起来。

现代美女(手绘)

在《三国志》的记载里,我们还看到扶余人走路很快,这是他们“性强勇谨厚,不寇钞”的结果,当然包含着干脆利落的意思。干脆利落的扶余以奇特的方式和手段让自己的生活里鲜有妒嫉,减少“人祸”,因而,生活也便成了快乐的:每年正月他们都要举行祭天活动,在国中召开大会,连日欢庆节日,载歌载舞。而快乐又让他们显得“宽容”了起来,每年这个时候,他们不判犯人,相反还赦免犯人。

如果这种推理是合理的,那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事情!而与人祸关联的一个词便是天灾,扶余人是怎么对付它的呢?按照扶余的旧俗,如遇天灾,粮食减产,都要把罪过推给诸王,有的说这个王该替换了,也有的说这个王甚至该杀了(旧夫馀俗,水旱不调,五谷不熟,辄归咎於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在这一点上,扶余人的王分明有些冤了,但扶余为了生活的富足,依然坚定地认为,以至这成了一种风俗。而这也恰恰说明了王在扶余人心中的重量,即是要能给人们带来好运。

如此一说,扶余精神层面的画卷活脱脱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百姓少恨而王者多运——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大地上都是一颗颗带着美好愿望的澄澈而透明的心。(文/路生)

今日扶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欢迎关注作者更多原创文章!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