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吃喜蛋

发布者:清水有龍 2023-3-21 13:57

图文/南•弦哑

吃喜蛋习俗在中国大部分区域较为常见,在华东一带,谁家生孩子了,会在孩子出生12天、满月、一周岁的时候操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前来吃囍,喜蛋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主家会用红色染料,俗称“洋红”,粉状,用水化开,再把煮熟的鸡蛋外壳染成喜庆的红色或深玫红色,从视觉感官上就很讨喜。当人们见到别人吃红鸡蛋,就会互相问谁家又添丁进口啦,是小小子,还是千金。就算不吃上一口,看见喜蛋也会像是撞了好运一样,喜笑颜开聊上一阵子,然后在乡邻间迅速传开,这算是一个有趣有意思的好话题,也能衍生出更多的事情来,甚至能扯到和发喜蛋人家毫不相干的地方去。这就是乡土的趣事,哪怕一点点的小事,也能扯到天边去,也能扯到忘记回家做饭吃,等到想起来孩子放学得做饭的时候,才慌不迭地拍拍屁股回家去干自己的事情。

少年时,经常会听到大人说,上学路上去要红鸡蛋吃。有的大孩子脸皮厚,能去领好几轮,“吵喜”、“闹喜”,类似于人家结婚一样,开开心心闹腾几个来回。主家心里是有数的,同一个人来三次,也都会给的,多了就不行,因为人家提前算好了会有多少人来,备多的那些不能给闹没了,那样后来的人就领不到了。而我们这些脸皮薄,平时不太皮的就显得羞赧的多,大多是不好意思去领的,有些不好意思。偶尔是要大点的孩子带着一起去,而让我们自己去就情愿不吃了。脸皮薄当然不算优点了,特别是在讨喜这种事情上,你不去反而说你这小孩“愣”,去了就会给,干嘛不去呢。这是大人的理论,而在脸皮薄的少年们心里,是不太喜欢像别人那样去讨要去抢。

我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过路时主家拿着喜蛋追上来往衣袋或书包里硬塞。其实,这样也是很不好意思的,脸也会红,红得像喜蛋。后来长大了,也还是不太习惯凑热闹,关于“吵喜”风俗,当做有趣的事去看,自己还是抹不开脸面厚着脸皮去闹腾。自然,主家不会少了任何一个来吃喜的人,都会给的,只是闹腾着玩的人能多拿一些。

关于讨喜闹喜,有人去是主家的面子,越热闹主家越开心,这直接反应出人缘不错,否则你准备再多也没人要的。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像那些平日里小气爱占便宜,乡里乡间人际关系很糟糕的人,别说来你家讨喜拿个喜蛋吃了,就是上门去请都不会来。所以,有些人家添丁进人口,冷冷清清,得不到很多人的祝福。是的,祝福,喜色,喜食,都是一种美好祝福,互相讨喜,互相沾沾喜气。

爱说话的人就会说,沾沾你家喜气,来年我们家最好也能抱上孙子辈。主家这时候就会说吉利话,祝你明年抱俩,双胞子多好,龙凤胎,大孙女,大孙子,一下子都有了。这样的吉祥祝福话,说的越多越讨人欢心,包括年轻人也一样。于是,这种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习俗,就变得有意义了。不仅仅是给新生儿的美好祝福,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的情感纽带。

常来常往,有来有往,这样才能维系好各家的关系,不至于因为一些小事争执,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些人家明明有些隔阂,往往通过有喜事办酒席,互相告知一下,也就能放下心里疙瘩,不再纠结,然后登门道喜,客客气气一番,再推杯换盏笑着说话,过去的事就真的可以过去了,不会再提那些小事,也不会记仇,往后的日子就不用绕着走路,免得脸对脸撞见了互相尴尬。

有的主家会给把喜蛋送上门,那些有些身份,有社会地位的,或者说他们认为特别重要的人,是要把喜蛋送上门去,告知一声什么时候吃酒,这是上门去请,不像其他人家互相转告一声就会来,不用每家每户去请,也是考验主家平时为人处事如何了。送上门去,登门请得动这也是主家的荣耀,侧面说明在一些有头有脸的人家心里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吃酒那天被邀请的人来了,那可是主家特别有面子的事情,俗称“撑场面”,会被满座高朋所赞誉。乃至因为一些重要的人物来捧场,主家在当地办事都顺畅些,不至于因为人际关系单薄被人欺负,这是乡土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事情,讲情面,也要讲关系,四邻无靠,孤立无援的人日子是不好过的,人家明明有能力帮你一下,可能会因为你“不懂事”视而不见。

另一种情况就是,家里生了娃本来是喜事,最后却搞得不愉快。早些年回来听说过一些,主家忙活得欢快,可是等到喜日的那天,没人去要喜蛋吃,最后整筐整筐红色喜蛋乘着夜色偷偷倒掉,扔得远远的,成为乡土里另一种话题,被人拿来讥讽说笑,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这些年,人们日子过的好了,也就不吝于一些什么,那种丢人的事少了,乡土间虽忙碌的人更忙碌,闲着的人也都忙于生计去做事,吃喜蛋往往都是象征性意义,并没有过去那样闲人多,没事干,有时间去闹喜吵喜,大多是忙的没空闲吃喜。这是一个好时代的新气象,更是人们奔赴美好生活的努力,因为你有机会去努力了。不过,再忙,吃喜是不可以轻易缺席的,那样会影响两家关系,直接关系到揣测不来往是否哪里得罪你了,这是容易造成误会的大事儿。

我孩子出生那年,真是搞得不好意思,孩子12天把父母,姐姐姐夫他们忙坏了,他们半夜就煮鸡蛋,染红鸡蛋。天没亮就有人来讨喜了,我同父亲迎接宾客,一整个上午家里人全都在忙碌。前来道喜的人说父亲有福气,儿孙满堂,当地大户人家,喜蛋可不能少。父亲开心的很,对先来的人说,今天喜蛋管够,你能拿多少就拿多少,然后人家就不客气了,拿出准备好的袋子,装满后嘴里不停说着吉利话,客套来客套去一番才走。是是,我们家算得上大户,一家人住在一个大院,平常每天都有20多人吃饭。父亲和姐姐,每天都在忙碌,就做饭这一件事都累的够呛。那些后来讨喜的人,越来越多,厚着脸皮的直接把一整筐搬走了,那是吵喜最热闹的时候。多备了10几筐喜蛋没够“闹喜”的,姐姐和姐夫几次去买,最后实在买不到了才作罢。有些后来的人说我和父亲,等孩子满月和一周岁的时候,必须多补偿些,我们都礼貌应承着。没能拿到的也不会生气,吃些喜糖、红糕、喜酒、喜烟也是一样的。

所以,中国民间很多传统习俗,都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修复力、团结力、稳定力、和谐力,是每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最为简单而质朴的人际关系处理,以达到人们相安无事在同一个区域生活了几十年,一辈子,这是值得保护的积极优良传统文化,这是民间故事里的美德。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