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的未来

发布者:逸飞而过 2023-11-26 17:21

天文望远镜曾经是观测宇宙的核心力量。半球形的屋顶,长长的镜头,是天文台的标准配置。

天文台中的太空望远镜Space Telescope in Observatory

《最后的观星人》,描述了上世纪天文工作者在天文台工作的种种苦中作乐的场景,爬上高高的观测台,忍受漫漫寒夜、上下不便。

到了现在,大多数天文观测已经可以通过电脑连接望远镜完成,就像沙瑞山在《三体》中,坐在监控室里,吃着零食值夜班。

目前人类拥有的天文台不计其数,光谱从红外、可见光,到紫外、X、γ望远镜等,从地面,到太空地球同步轨道。最远的韦布望远镜,远在第二日地拉格朗日点(离地球150万公里)。

空间望远镜极大地扩展了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然而,从地球向外太空发射望远镜,毕竟耗时、费力、低效,且消耗了地球上的有限资源。

当然,人类向外太空发射宇宙探测器的同时,地球也在不断地“吸收”宇宙物质。乌拉圭天文学家唐克雷蒂估计,每年有6100颗陨石坠落地球。法国索邦大学的迪普拉和巴黎萨克莱大学的昂格朗估计,每年有5000多吨的微陨石落在地球上。英国行星物质专家拉萨尔估计,每年有大约4万吨地外物质落入地球,大部分是“微小的尘埃”。

一种名为“冯诺依曼探测器”的科学装置,为未来的宇宙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是机器制造机器的高级形式:当一台探测器被发射到一枚星球上后,它会利用当地的物质,根据自己的程序设定,开始自我复制,并循环往复地去往下一个观测点,以及源源不断地向母星球(可能是地球,也可能是未来人类的新殖民地)发送探测数据。

当然,这种类似病毒的自我复制机制,需要一定机制约束,以预防其对宇宙生态、人类自身造成负面影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