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底中微子望远镜计划揭秘:从深水中遥望深空,探索宇宙之谜

发布者:静虚散人 2023-3-28 22:12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之一,它可以穿透物质和空间,携带着极端天体物理过程的信息。通过捕捉高能中微子,科学家们可以探索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解开宇宙线、暗物质、超新星等诸多未解之谜。

然而,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弱,要捕捉到它们需要建造巨大的探测器阵列,并放置在屏蔽干扰的环境中。目前国际上已有几个中微子天文台项目在运行或筹建,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主导的冰立方(IceCube)项目,在南极冰层下建造了1立方公里规模的探测器阵列。

中国也不甘落后,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的牵头下,一个名为“海铃计划”的项目正在酝酿中。该项目旨在建造中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在南海水下3000米以下的位置布置30立方公里规模的探测器阵列。这将是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原创性的大科学装置,将推动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地球物理、海洋地理、海洋生物等前沿交叉研究。

为了验证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的可行性,“海铃计划”团队完成了深海测试工作,在南海西沙海域成功布放了数套自研仪器,并采集了大量珍贵数据。这些数据将为后续望远镜阵列的设计和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为什么要在水下建望远镜?

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且质量极小的粒子,它只受引力和弱力的微弱影响。这使得中微子可以从极端、致密的天体环境中逃逸出来,携带着其中剧烈的物理过程信息,是研究极端宇宙的理想信使。

然而,正因为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弱,要捕捉到它们就非常困难。科学家们发现,当高能中微子在水里穿越时,会与原子核碰撞产生次级粒子,这些带电的次级粒子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光信号,叫做切伦科夫光。如果在水体中布置光电倍增管等探测器,就可以捕捉到这些光信号,并根据其强度、方向和时间重建出中微子的能量、类型和来源。

为了提高探测效率和灵敏度,需要在水下建造巨大的探测器阵列,并放置在屏蔽干扰的环境中。首先,需要深水屏蔽日光和其他背景光源,在黑暗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观测到切伦科夫光信号。其次,需要清澈透明的水体保证光信号的传输距离和质量。第三,需要平坦稳定的海底或湖底作为探测器阵列的基础。

目前国际上已有几个中微子天文台项目在运行或筹建。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主导的冰立方(IceCube)项目,在南极冰层下建造了1立方公里规模的探测器阵列。冰立方利用了南极冰川清澈透明、厚度达2.5公里、表面结冰等优势条件,在冰层内钻孔并下放探测器电缆,在地下1.5至2.5公里深度形成一个立体阵列。该项目于2010年建成,并于2013年首次探测到来自地外的高能中微子流。除了冰立方之外,在地中海和贝加尔湖也有类似项目在筹备或运行中。地中海项目由欧洲多国合作开展,贝加尔湖项目由俄罗斯主导开展。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