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仰望星空时,会发现幸运的是,天上有星,地上有书

发布者:兰影残月 2023-5-8 08:34

太阳东升西落,日夜随之更替;群星悄然变化,四季恍然度过。自古以来,神秘瑰丽的星空就让世世代代的人类为之神往。自两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第一次将他们指向大地的沉重头颅高高昂起,将他们蒙昧初开的清澈目光投向浩瀚星辰,人类与星空就这样不期而遇,而自那以后,“星空”不可避免地一点点、一点点渗透进人类的生活,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淡出普通人的视野。而英国记者乔·马钱特用这本《人类仰望星空时:繁星、宇宙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告诉我们:古往今来,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天空变化规律始终支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类对时间与空间、权力与真理、生存与死亡的思考。

「成为文明进阶的“跳板”」

乔·马钱特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述,为读者讲述了一段跨越两万年的历史。这是人类自诞生两万年以来认识自我、探索未知的旅途,更是人类与星空永久的羁绊。

与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所写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写作的思路类似,作者在本书中选取了历史上人类仰望星空的十二个重要时刻,在这十二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恰好有一批人将目光投向星空,他们当中,圣徒由此得到神的指引,艺术家由此获得灵感的源泉,哲学家由此获得心灵的启迪,科学家的脑中诞生出伟大的理论。在这十二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星空”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甚至成了人类文明进阶的“跳板”。在作者的带领下走完这段旅途,带给我的是一种久久不能平息的震颤,还有对头顶那片星空——未知星空的敬畏与恐惧。那些岩洞壁画、战争输赢、宗教更替、科学争论……仿佛注定发生,又好像机缘巧合。他们似乎都与我们头顶这片星空息息相关,又似乎与它毫无关系。

这场旅途的起点是“最早的岩画和环形石阵”,中途谈到了“信仰、民主、科学等伟大传统的诞生”,终点是“寻找外星生命以及人类最近的太空和虚拟世界之旅”。最初,在混沌初开的人类眼中,“星空”就是一幅“巨画”。在这一时期,人类对宇宙充满敬畏,宇宙星空背景中充满各种可怕而又迷人的神灵。拉斯科洞穴深处的场景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星空之旅。我们的祖先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窥视着天空神灵的生活。而当意识形态转换时,人类与神灵、与群星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仿佛成了宇宙的一部分,意义造就了现实,人类的生活也因此与天象纠缠不清。

「走向璀璨光明的星空」

随着生产力的改变,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随之变化。在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与自然界密不可分、休戚与共,他们与其他物种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斩断了他们与其他物种的联系,对耕种技术的掌握和对土地的进一步开发不仅仅改变了他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还从深层次改变了当时人类的宇宙观,改变了我们祖先的精神世界与他们眼中的天空。人们开始建造石镇、墓穴,他们或用以祭祀安葬先祖,或用以举办某些更为神秘复杂的仪式。而这些石镇与墓穴在其结构上都呼应着我们头顶的星空。建造者用石头将他们所感知到的天空的变化,转化为肉眼可感的壮观的景象,并赋予这一景象新的含义。这场变革始于公元前九千年的哥贝克力石阵,六千年后,巨石阵的建造者为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人类从此走出了黑暗的天然洞穴和精神的冥界,走向了璀璨光明的星空。

文字的诞生,迎来了星空世界的第三次伟大变革:科学终于得以产生。巴比伦人第一次将天上混乱不清的神灵、人们口中流传的神话,化为一个可以计算的数学宇宙。这次革命从喜帕恰斯开始,他将古希腊人的宇宙哲学与古巴比伦人精确的预兆理论结合在一起,天文学由此诞生。再经由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等一代代人的不断完善,宇宙的数学雏形正式建立起来。

第三章“命运”中提到,历史上,许多文明都创建了描述天空的数学模型。中国的帝王雇用天文学家绘制星图并预测日食等天象,玛雅人的领袖自封为天体,对以百万年计的天体周期进行计数。巴比伦埃萨吉拉神庙的祭司们,第一次从模拟模型转向数学模型,将繁乱复杂的现实转化为一个简明有力的数学宇宙。

这里说及古代中国对日食的预测,没有具体展开。其实此中内涵颇深。

“日蚀者,月往蔽之”“日月同会,月掩日,故日食”,这些都是我国古人对日食的认识。现在我们更清楚,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大部分而外缘仍显露,则发生日环食。

这种尽管异常但却可以预报的天象在现代人看来,堪称自然规律之精确性的无可辩驳的例证,但在未开化的或毫无天文学知识的古人眼中却是超自然灾祸的化身。他们对这类天变通常感到疑惑和恐惧,多以为是对人事的吉凶有所预示,并试图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1656年,荷兰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与钟表制造商所罗门·科斯特合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摆钟。自此,数以万计的科学家、机械制造商孜孜不倦地追求时间的精确,并最终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但与此同时,他们割断了人类与宇宙最直接的联系。在机械钟被发明之前,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作规律辨认时刻,然而现在,无比精确的时间让人类抛弃了原始的计时方法,却也因此弱化了人类与宇宙的联系。

「似乎对星空闭上了双眼」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笛卡尔创立了直角坐标系,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物理学逐渐成为整个宇宙空间的最高统治者。望远镜的发明与发展,又将海量的数据带到我们的面前。机器已经逐渐取代了人类的双眼,获得了远远超出人类感官所能获知的科学洞见与发现。我们深入尘埃云内,拍摄大爆炸的余晖,探索星系的形成。卫星系统帮助我们精确的定位,而数字时钟的精度也已远远超越了太阳。

星空于人类而言看似已经唾手可得。我们拥有高精尖的设备,拥有海量的数据,可以随时随地调取深空图像。宇宙的大门似乎已经向人类敞开,但是如今的我们真的在仰望星空吗?抑或说我们只是靠着仪器窥视着宇宙?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对头顶的星空失去了兴趣,人类对星空闭上了双眼。

在这场历时两万年的星空旅途中,科技与理论最终占据了上风。当宇宙学已经成为当代研究的热门,当大爆炸和外星生命逐渐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谈资,我们仍然无法回答最初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往哪里?”这是今天任何科学理论仍无法解释的生命的追问。这便说明,在研究任何问题时,都不能剔除意识。纯粹的理论宇宙是没有意义的。也许,宇宙的终极形态也不是理论可以解释的,而恰是意识的。作者在本书的最后呼吁:“当我们停止争论、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感受到一种力量——我们身处这个宇宙,我们就在这里。”

「更多生命与意识一定存在」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有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著名人文学者金克木有言:看天象、知宇宙,有助于开阔心胸。这对于观察历史和人生直到读文学作品、想哲学问题都有帮助。

乔·马钱特在本书中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她所描述的场景栩栩如生,她所阐述的观点清晰而独到,她所讲述的历史真实而严谨。阅读她的文字仿佛在观看一部纪录片,有趣而又不失严谨。她用轻松的笔调纵述古今,融合历史、哲学、物理等多重学科,展现出作者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

茫茫宇宙中,人类是多么渺小而又孤独的存在。但这本书让我坚信,人类并不孤单,在宇宙中一定存在更多的生命和更多的意识。对宇宙的永不停歇的探索终将造福人类。

《人类仰望星空时:繁星、宇宙与人类文明的进程》[英] 乔·马钱特 著宋阳 译中信出版集团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