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鲸落万物生:鲸鱼除了被人类捕杀,淹死才是最正常的死法?

发布者:资三四郎 2023-6-16 05:37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如果有人问起:“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也许你能脱口而出回答说:“是蓝鲸!”

不过,要是有人继续说:“这样长期生活于海洋里的庞然大物的最终宿命是被大海淹死”,你会感到吃惊吗?

会不会反问:“这怎么可能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号,我们还得从鲸鱼的本质说起……

似是而非的鲸鱼

鲸鱼,是门类繁多的生活在海洋里海生动物的一员,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是为数不多的海兽种群之一。

除了跟鱼一样有着流线体型外,还有着跟鱼类一样的鳍和尾巴,和鱼类一样游弋生活在海洋,以至于很多人都把它看作鱼类;于是,便有了鲸鱼的俗称

其实这些于鱼类的相似之处是由于它们共同所处的生存环境塑造而成,生物学是的术语叫“趋同”的结果。

鲸鱼的体形大小不一,现存最大的蓝鲸身长达33米,体重达到181吨;直观一点的说法是,相当于40头大象的重量,就连最小的的蓝鲸身长也有5米以上。

如此庞大的海洋生物,在海上广阔的水域都能游刃有余,自然就占据着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几乎可以说,它没有自然天敌,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够对鲸类生存构成威胁。

按理说,鲸类除了生病,几乎能够长生不老延年永寿了,其种群也应该得以无限扩大到垄断海洋的状态。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鲸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鱼,它悠闲自在的游弋于海洋,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假象。

对于它的命名,不仅在汉语里它有鱼字作偏旁,这种在认知上的误差,在西方文字里面也有所表现——比如德语里就把鲸命名为Walfish,意为巨大的鱼。这也难怪,真正把鲸从鱼类区分开来是17世纪以后的事情,此前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都是把鲸直接等同于鱼类。

只是后来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了鲸和鱼在生理结构、生活习性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才纠正了此前的错误,将鲸从鱼类单列出来,归入了哺乳动物;又因其生活在海洋,就纳入了海兽的范畴。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鲸与鱼类有着怎样的不同吧。

首先,鲸属于哺乳动物,它的繁殖方式是胎生,通常每两年生一胎,一胎产一仔;幼崽不是天生就能够独自觅食而生存,而是需要母亲的乳汁哺育长大到一定程度才能离开母体独自谋生。而鲸类的喂奶也很特别,鲸的幼仔用嘴巴摩擦母鲸胸前的乳头,母鲸用力挤出乳汁到幼鲸的嘴巴里。

而鱼类是卵生,一次产卵数量巨大,且鱼苗一经孵化出来,就天生有独立的生存能力。

其次,鲸是恒温动物,无论是在赤道还是南北极海域,其体温都能维持在35.5℃左右。鱼则是变温动物,他们的体温可随着环境温度的高低而变化。

更重要的是,鲸没有鱼类所普遍具有的腮器官,因此它无法和其他鱼类那样凭借腮的功能汲取水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虽然,鱼类也有鼻孔,但是它的鼻孔已经不是为了通气的需要,退化成仅仅作为嗅觉器官的存在。

作为替代,鲸拥有非常发达的肺部和鼻孔。因为鲸要以鼻孔和肺进行呼吸,以吸收生命所必须的氧。

因此,鲸在长期的海洋生活中表现出与鱼类生活习性上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每隔一段时间(15分钟左右)就有浮出水面,用鼻孔呼吸,在它呼气时就好喷出很高的水柱,被不少海洋馆作为鲸鱼的表演节目供游客观赏。

理论上说,鲸类没有自然死亡,也不会被其他生物杀死。但是,它也避免不了机体的衰老。

正是由于鲸需要经常性浮出水面进行呼吸,当它走到生命的尽头,深潜海底的鲸由于年老体衰,她的体力不足以支撑它把庞大的身体从海底浮出,导致它溺毙于海底。

于是人们就看到一种叫“鲸落”的现象,也诞生了“一鲸落,万物生”的说法。据资料显示,一头庞大的蓝鲸溺毙于海底,其庞大的身体能够滋养其他海洋生物达百年之久。

濒临灭绝的物种

正是基于鲸类的哺乳生物属性,它的繁殖能力远远不及海洋中的鱼类伙伴。由于鲸胎生繁殖,且每两年才生一胎,一胎仅生一仔,这就决定了鲸的种群数量规模远远低于鱼类,且其再生能力也追不上鱼类的再生速度。

更由于鲸对于人类来说,还是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所以很早就产生了人为捕杀鲸类的行为。早期由于生产力落后,渔民若能捕获一头鲸,也许就解决了一年、甚至几年的食物需求,所以这有着很大的利益驱动力。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产力显著提高,人们对于鲸的食用价值不很重视,却发现了鲸类体内含量丰富的脂肪(俗称鲸油)有着很广泛的工业用途,能用于很多高精工业设备的制造领域。还有鲸的皮肤柔软而且带有绒毛,可以用作制造衣服和箱包的材料。

这些工业用途又成为了捕鲸行为新的驱动力,使得起源久远,在个别国家已经形成传统的捕鲸活动屡禁不止。

人类对于鲸的滥捕滥杀,更是直接遏止了鲸类种群的自然增长。加之人类对地球资源无止境的过度开发,造成海洋污染,鲸类生存环境恶化,导致鲸类意外搁浅频度增加,甚至集体鲸类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

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造成海洋鲸类资源锐减。资料表明,在整个20世纪,就有近36万头鲸被人类捕杀,现在全球仅存鲸类数量大约5000左右,几乎濒临灭绝的境地。

天长日久,导致海洋鲸类种群迅速下降,以至于到了今天,已经被联合国列入濒危稀有物种加以保护。

雪上加霜的捕鲸

说到捕鲸的话题,绝对绕不开日本。日本是现今为数不多仍然在纵容民间捕鲸活动的国家之一。

日本的捕鲸活动最早能追溯到8000年以前,当时的日本先民捕鲸的目的无疑是以充饥为主。那时的富裕人家以吃鲸鱼料理为荣,甚至作为一种身份象征。

日本人捕鲸

1675年,日本人角佑卫门发明了渔网捕捞法,造就了日本西南偏僻小镇——太地町一时的繁荣。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承,捕鲸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日本文化,甚至成为了一种信仰。

这在很多日本传统绘画、舞蹈及其他传统工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江户时期著名作家,就在它的《日本永代藏》里面描述了太地町的一个神社门口,竖立着一个高达9米由鲸鱼头做成鸟居。

不可理解的是,日本在经历了被世界所公然的、让日本社会脱胎换骨的明治维新后,捕鲸陋习却一种保留下来。导致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捕鲸惨剧终于在1878年12月24日上演。

日本人捕鲸

据史料记载,一支载有184名船员的捕鲸船队从太地港出发,很快就发现一条带着幼仔的背美鲸,船员经过千辛万苦与鲸鱼苦苦相搏一整夜,终于将它套入了渔网。

当人们心满意足地正要启程返航时,意外地发现,渔船非但没有前进,反而被美背鲸巨大的力量拖入暗潮逆流。船只之间互相碰撞使得船体遭到严重损坏,为了自保,船员果断割断船与船之间相连的绳子,一只只孤船更加被海潮颠簸得七零八落,最终只有13名幸存者得以生还。其他人不是溺海就是漂流海上被活活饿死。

直到进入现代社会后的日本,居然抱残守缺地坚持着捕鲸陋习,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全世界的舆论谴责的压力,依然我行我素地进行商业捕鲸活动。

面对这种状况,世界生物保护力量也在行动。1931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捕鲸公约》,国际捕鲸委员会作为该条约的管理和实施机构也于二战结束后的1948在华盛顿成立。此后,该组织长期致力于鲸类保护工作,1972年通过联合国平台提出1983年实现全面禁止捕鲸行为的目标;1986年通过了《全面禁止捕鲸公约》,禁止了商业捕鲸。但日本却厚着脸皮在“科学研究”的幌子下,纵容着国内的捕鲸活动。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世界捕鲸活动泛滥的日本,更是为了本国商业利益,竟然于2019年退出了该公约。

日本人捕鲸

日本的肆意妄为理所当然地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与抵制。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生物项目负责人苏珊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的捕鲸项目是商业和政治目的,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

2010年5月31日,澳大利亚政府向海牙国际法庭起诉日本的捕鲸行为,以阻止贪婪的日本人在南极海域的滥捕滥杀。而日本官员的诡辩是,食用鲸肉是日本的饮食传统。

事实上根据绿色和平组织2006年的数据,当时的日本已经有69%的人反对捕鲸,只有5%的人仍然吃鲸肉,而日本生产的鲸肉绝大多数以鲸肉罐头等形式出口赚汇了。

日本生产的鲸鱼罐头

结语

作为海洋霸主的鲸类种群,雄踞海洋食物链顶端,没有任何天敌可以伤害,本可以在大自然的眷顾下种群迅速壮大。

但因为其自身的生物特性,加之人类对于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恶化,加之屡禁不止的以日本为主的滥捕滥杀行为,导致出现鲸类种群危机。

从新闻频频曝光的非法捕鲸和鲸鱼集体自杀的画面看来,不免心生恻隐,哀其不幸。

虽然于心不忍,相对于众多鲸类被捕杀或搁浅而亡,我更愿意看到“鲸落”出现,那毕竟是鲸类另一种形式的寿终正寝。

虽说过程充满了痛苦,但那也是它的宿命。


参考文献:

1.《大自然有多残忍?鲸鱼不会自然死亡,而是没有力气后被淹死》

2.《自然界太残忍!鲸鱼不会自然死亡,竟然是被活活淹死的?》

3.《爱与杀,一片骂声中的“日本捕鲸文化” 沉浮》

4.《95%的日本人几乎不吃鲸鱼肉却为何大量捕鲸?每年捕鲸900头以上》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