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说:毛主席晚年其志向之大,难以窥探,唯周总理可知可解

发布者:云淡风轻 2023-6-28 02:3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的思想只能说处于一般民主主义阶段,虽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意识,但是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从根本上说还是唯心主义的东西,简而言之,在当时统治毛泽东以及当时很多先进青年的思想领域的还是西方的政治理论思想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人生观的升华

两次北京之行,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毛泽东的人生观得到新的升华。

1918年毛泽东的第一次北京之旅,担任北京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接触到了更加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一段珍贵的学习实践中,使毛泽东接触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行者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以及《庶民的胜利》等等一系列推广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当然正如前文所述,毛泽东偏爱读史,就在这段时间中毛泽东接触到了更多的他喜欢的并且迫切想要了解的思想。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使他原本所信奉的绝对自由的无政府主义、传统儒家的仁爱精神以及后来接触到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产生了动摇。与此同时,毛泽东以他惊人的洞察力及分析能力吸取着马克思主义闪光的理论精华。

1920年初,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在陈独秀、李大钊的指引下,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更加深入。

1920年,第一次看到了考茨基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是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了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毛泽东的人生观、世界观就这样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而发生最大变化的就是毛泽东的唯物史观。

在五四运动以前,毛泽东认为社会的变革需要大圣贤、大哲学家才能予以推动,而人民群众只能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然而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泽东将人民群众视为变革的主体。提出了“历史上的运动,不论是哪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在随后的战争年代中,毛泽东发动的每一场运动、每一次战役都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进行的。群众是贯穿革命始终的参与者及最终受益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毛泽东人生价值取向正初步的形成。

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对人生一些问题的具体看法和人生态度被称为人生观。人生观在生活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所处的阶级地位、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同,会导致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以及人生态度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毛泽东的人生观是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不同于以往任何阶级的人生观的丰富内容,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目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且也体现着他独有的人生观特色,指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做出了贡献。

二,实现共产主义

毛泽东的人生观,就是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生的认识、评价和指导。它包括人生理想、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三个方面。毛泽东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作为人生理想,始终坚持唯物史观,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解决了人生目的问题;坚持辩证发展观,认为人生有苦也有乐,主张乐观奋斗,正确解决了人生态度问题。可见,毛泽东的人生观科学回答了人生理想、目的和态度等根本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革命者所必须坚持的科学的人生观。

人生理想是一个人对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所做出的总体规划,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怎样的选择所确立的目标。

毛泽东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劳动人民和进步仁人,也曾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他们把未来社会道德理想化,描绘出“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世界,这种道德理想,虽然带有乌托邦色彩,但它毕竟表现了劳动人民道德理想的一个高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确定了自己科学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并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三,共产主义人生理想的理论渊源

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前辈们根据他们自己所创立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在对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内在矛盾及其预测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出的科学的分析,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的科学预见,它是我们人类最终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体系。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毛泽东人生观的灵魂。一种理想信念,总是受一定的世界观支配,同时也是这种世界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毛泽东人生价值观的渊源和基础。

毛泽东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时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正是在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揭示和强调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他明确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这种崇高的人生理想,是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最高要求和首要内容,也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的最高理想。

四,毛泽东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生选择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显现出了向往理想世界的愿望,他所向往的这个世界以社会公平为最突出特点。这个社会理想就成了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了。康有为的“大同世界” 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非常向往的,之后,毛泽东把这个“大同世界”做了升华,成为共产主义社会,他一直相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实现。

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这种坚信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也是伟大的实践。是自从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革命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毛泽东一生都在为这一伟大理想而实践。

结语

毛泽东的人生理想是一种人生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目标是预先设定好了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追求便是一种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也一样有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分别。

毛泽东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他选择的近期目标是消灭阶级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并且在这之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的中国社会。他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也就是长期社会价值目标是让社会主义真的变为现实并且达到“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新型共产主义社会。

毛泽东人生理想中的社会理想模式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现实模式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实践中建造的有形大厦,是把理想模式具体化现实化。毛泽东的一生,最终目的是将他头脑中的理想模式外化为社会的现实模式。

胡乔木在《回忆毛泽东》一书中说:毛主席晚年其志向之大,普通人根本难以窥探一二,唯有周总理知其框架,了解其深意,所以二人合作了那么久,传为佳话。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