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学大纲057:老子居然说人类有太多“不宜知”的秘密

发布者:老枪火 2023-8-6 08:27

流行本《道德经》第37 章 

关注事关爱七宝哥加持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深度阅读十分钟

为你大脑做保健

我们说过第三十二章、第三十四章以及第三十七章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参见《识破天经036:人类有一个可怕的品质,能够用无知证明有罪,就像明早那些事儿……》和《识破天经038:他,从来不曾自以为是老大,可是我们不叫他老大,还能叫他什么呢?》

这个观点源于第三十二章的第一句话:道常无名朴虽小。

很容易被人读成:道常无名,朴虽小。其强有力的佐证就是第三十七章一开头“道常无为”。而七宝哥经过常年反复研读,结合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五章以及第三十六章的主题思想,从而确定无疑:


从第三十二章开始到第三十七章是一个较完整的单元,主要讲解道的四个主要特征,也就是道常、道无名、道朴、道小。但由于课后回忆整理的原因,或者由于某种固有的禁忌,文字,句读,章节,多有错乱混淆衍误,形成了现在的流行本的文本,也是情有可原不得已矣。


道虽常而不易知;

道无名真不好售;

道虽朴却可镇欲;

道虽小而能成大。

由此构建了老子不可知,不能知,不宜知的可知论体系

为此,我们还做了思维导图——这一章是为第三十四章做的。今天我再做一张总的。

【图1:以第三十四章说明这一单元论述结构的思维导图】


【图2:第三十二章至第三十七章完整的思维导图】


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第三十二章,后半部分所谓“知止”的部分,和第三十三章的各种“知”之间的关系,以及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所说的“道之出言”,还有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的潜在含义,都是围绕着第三十二章提出来的道的四大特性总的“道常而不易知”,其中居然还有“不宜知”的意思,展开的论述。


从知之-知足-知止,以及不宜知,还有知的益处;知的难处,不宜知的原因,都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道虽常,不易知;不宜知,知知止。

道是不是可知的?道当然是可知的,可道的。但是,道可道非常道,是因为道可知,不易知;道可知,不宜知;道虽可知但不可全知,所以要知足知止。


这就是老子在所谓“道经”部分就要结束的时候,重点论述的“道可道”这三个字的基本原因,也进一步说明了“非常道”的事实基础,理论基础。


从哲学的体系而言,我们说老子是可知论;或曰可道论;也就是说本质上老子是认为人类是可以“认识世界”,并进一步“改造世界”的那一派。


但同时,老子也警告人类,道虽然是可知的,但是不易知,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可以知道的;也不是可以清清楚楚完完全全知道的;因为其中有一些人类不宜(类似少儿不宜)的部分;实际上,人类也无需知道道的全部道的所有;究竟而言之,道的全部真相是不易知不宜知不需知不能知的。


回到本章,我们在《识破天经038:他,从来不曾自以为是老大,可是我们不叫他老大,还能叫他什么呢?》详细论述了第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七的文本之间的关系。


首句“道常无名而无不名”疑似被篡改误为“道无为而无不为”,是已经散失了的关于“道无名”的专门论述的一部分的主题。


然后就是从“自化”到“自正”的完整论述,如同第三十二章从“自宾”到“自均”的完整论述一样。


这一章的核心就在这里“镇之以朴”,我们把老子的这套说法叫做老子的“镇欲主义”,参见《自化:老子化学是个好题目》。

00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疑似误窜于此。根据下文,一直是在讲“无名之朴”,并未提及“无为无不为”。也就是说,老子这一章是在讲老子的“镇欲主义”,而不是在讲老子的“无为主义”。


其中心词是“朴”以及其关联词“无名”,合称“无名之朴”。


根据前文,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来看,这一单元,老子着重讲的是“道常、道无名、道朴、道小”,这里也没有“无为无不为”什么事。


再向前看,“无为主义”之“无为无不为”在前面很多章都讲过了,没有必要再次重新再讲。


所以,七宝哥的意思是——


第一:常,为窜入。

第二:无为,应是“无名”之误。

第三:无为而无不为,是后来者误上加误,屋上架屋,形成的。

第四:如果有这一句话,应该是“道无名而无不名”,是散失的关于“道无名”的一部分,衍入此处的。

第五,如果比照第三十二章的老子范,应该有类似这样的一个首句:


虽朴而无不化。


这样的牛逼句子。或,道虽朴,而天下莫不化。


大道虽然朴实无华,宇宙时空天地及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不被他感化的。

大道虽然朴实无华,但是宇宙时空天地及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受他的教化。


所谓“感化”、“教化”就是后面说的“镇之以朴”。


002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守之,之,朴。


化,感化,感应,感觉,感生——因感知某种东西而生出的一些存在物,如:念头,想法,意念;甚至生出新物种,新生命,如踩了某大脚印,心有感应,进而怀孕,生出一个新的种族或家族的祖先。


这个化的升级版,就是“教化”,如,老子西去化胡。而老子作为得道者有超越圣人的“不言之教”,所以,就叫“化”,或曰“教化”。


人类领袖如果能始终守住质朴之道;宇宙时空天地及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将自觉自愿地接受大道的感化。


但是,这种“化”-感化,实际上是一种启蒙;“化而欲作”随之而来。


化而欲作,意思就是受到感化之后,觉醒的很多前所未有的念头,意念,想法,思想,梦想,理想……有了理想,就想着实现理想,(此为志向,志。这就是老子主张弱其志的原因)。


作,作为,有为,发作,发起,始作俑者……《道德经》第二章“作而不辞”的作,就是一开始的原创,称之为创始,创世,万物生,也可以。


有了想法,就要创作。


作,可以说是无为的反义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欲作,欲望发作,一发不可收拾,必然导致任性妄为,肆意妄为,胡作非为……


怎么办?“吾将镇之以朴”。参见《自化:老子化学是个好题目》

003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我的解决方案是用“朴-无名之朴”来镇压或镇静人们的欲望。

用朴来镇压人类心底最深处的欲望,就是从意念开始镇压。

没有了“大有作为”的念头,自然的就可以气定神闲心安理得,

宇宙时空天地及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就会全部按照大道所规定的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路线图,自然地发生-发展-变化-更替,循环往复,自自然然,自然而然。


004


发布任务之一:本章及前第三十二章“自宾-自均”、“自化-自正”,与第五十七章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什么关系?以老证老,以老解老,试论述之。


发布任务之二:


道虽常而不易知;

道无名真不好售;

道虽朴却可镇欲;

道虽小而能成大。


这套宏论怎样才能入经典?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