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康熙到死都未破,38年后被雍正轻松破解

发布者:青衫磊落 2023-8-29 20:5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十年

编辑|t


在清朝历史上,有两位女人留下了巨大的影响,一位是清初的孝庄太后,一位是晚清的慈禧太后。

与嚣张跋扈、喜欢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不同,孝庄太后一生甘愿当 “绿叶”,她辅佐了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代君王。

在此期间,孝庄太后也留下了许多故事,比如主动劝群臣学习汉语;独会、劝降洪承畴;拉拢多尔衮;与康熙密除鳌拜;支持康熙平定三藩等。

(孝庄)


孝庄活了75岁,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位长寿老人,不仅如此,她还是清政坛的“常青树”。

所以孝庄太后身上发生的事件也总能被世人津津乐道,而在她一生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她去世前所留下的遗命。

这份遗诏仅不到百字,却困扰了康熙37年,也引起了朝臣的多次讨论,最终这个遗诏被继位的雍正解决。

这份遗诏究竟是何内容?孝庄又与康熙有怎样的关系?孝庄太后又有何贡献?要回答这些,还要从头开始讲起。

公元1687年,孝庄太后病危,康熙皇帝连续三十五天不解衣带,在孝庄太后身边侍奉,亲自为她汤药,十分孝顺。

(康熙)


然而孝庄太后的病情却并未有所好转,一直呈现 “手无力端食、语言不清、口涎浊液”等症状,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孝庄太后肯定是脑血管病变、中风了。

以现代的医学技术,中风也很难完全治愈,更别提当时了,眼看祖母的病情没有好转,康熙十分焦急,他多次到天堂祷告,祈求上天保佑孝庄转危为安。

(天坛现状)


动情之处,康熙哭着说,三十余年,教诲至今,以致有成,其之恩,终生难报,愿减“臣”龄,冀增太后数年之寿。

大概意思是,在祖母三十多年的教诲之下,自己现在终于成材了,祖母的恩情自己穷其一生也无法回报,现在祖母生病,恳请上天减少自己的寿命,增加孝庄太后的寿命。

康熙帝八岁登机,堪称“少年皇帝”, 在波谲云诡、危机四伏的政坛中,如果要坐稳朝堂,需要一位贤内助,她就是孝庄太后。

(孝庄与顺治)


早在康熙帝登基前,孝庄太后就帮了康熙一把,顺治病重时,准备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

然而孝庄皇帝却强烈反对顺治的决定,理由是顺治当时有数位皇子,如果他让位给兄弟,那兄弟会把皇位让给谁?

是顺治的儿子?还是他自己的儿子?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到时候肯定会引起大乱。

(顺治皇帝)


顺治听后也尊重了母亲的意愿,最终同意从皇子中选择一位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可选择谁呢?顺治犯了难,因为他刚20多头,孩子们都未长大成人,有些甚至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无法辨别他们日后的品行和治国能力。

这时孝庄皇后帮顺治做了主,立三子玄烨继位皇帝,即后来的康熙。

为何立玄烨?孝庄的理由是他曾得过天花,但最终痊愈,证明他的身体很健壮,如果培养成贤明之主,那很利于清朝的长期统治。

所以,康熙帝8岁继承大统,然后在孝庄的培养下学会了帝王心术、治国之术。

顺治驾崩前,留下四位大臣辅佐康熙,看少主年幼无知,鳌拜动了反心,拉拢其他两位大臣逐渐控制了清朝的实权。

(鳌拜的影视形象)


康熙帝虽然年幼,但也知道鳌拜的反心,一天他偷偷对孝庄太后说,鳌拜居功自傲、贪恋权力,如果不及时处置,后患无穷。

可康熙话还没说完就引起了孝庄的训斥,孝庄把周围人支开后郑重的对康熙说,目前我们没有实力与鳌拜直接抗衡,除掉他还需要从长计议。

此后,康熙帝沉稳了许多,但他表面上装出爱玩的样子,他找了一群年轻体壮的贵族子弟天天在家中陪自己玩耍。鳌拜看后暗自得意,以为小皇帝沉迷玩乐,这正中他的下怀,所以鳌拜放松了警惕,没有识破康熙营造的假象。

不久,孝庄又挑选遏必隆之女作为康熙的皇后,拉拢了元老索尼和他的家族,这才为后来剪除鳌拜奠定基础。

所以彼时康熙还是一位激进的“毛头小伙”,政治能力还很欠缺,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手把手的培养康熙,最终把他塑造成了一代明君。

在平定三藩时,西北的内蒙古势力突然叛乱,清朝两线作战,十分不利,年轻的康熙帝焦急的夜不能寐、食不下咽。

(少年康熙)


这是还是孝庄太后站了出来,她力荐图海平叛,还号召后宫锦衣缩食,把所有节约的钱充当军费,最终在孝庄、康熙的共同努力下,清朝才挽回了局势。

纵观康熙的一生,他的数次大决策都离不开孝庄太后的支持,但与慈禧不同,孝庄从不大包大揽,她向来只分析局势、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康熙自己判断、决策,这就是在锻炼康熙。

孝庄的恩情,康熙铭记在心,成年后,康熙多次对皇子们讲,我幼年时受到祖母的慈训,这才有所成就,如果没有祖母的培养,就不会有今天的我,祖母的恩情比天还要高,我毕生难报!

所以,在孝庄太后病重后,康熙无比较急,甚至祈求上天要把自己的寿命给祖母。

(孝庄)


然而生老病死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便是皇帝也无法左右,次年孝庄太后去世,享年75岁。

去世之前,孝庄太后下了一个遗命:太宗文皇帝(指的是皇太极)梓宫奉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莹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皇太极)


孝庄太后的意思就是我的丈夫皇太极已经死了几十年了,他的陵墓已经被安全存放了很久,我的地位低,现在不便打扰他、和他合葬,但是我心中还是依恋着他们父子,所以就让我的遗体保存到遵化,这样我死而无憾了。

孝庄太后的话无法反驳,但却给康熙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中国古人向来推崇“生同寝,死同穴”的婚姻理念,作为领导人,康熙更要起带头作用。

但现在孝庄太后却拒绝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一面是礼仪规范,一面是孝庄的遗命,康熙只能取其中间,把孝庄的棺椁暂时安置在遵化,不下葬,不入土,这样与两方都不冲突。

为了让孝庄在遵化“住的”舒服,康熙将孝庄生前的居住的房屋全部拆除,然后把建筑材料全部运往遵化、原样重建,可以看出,他对孝庄的感激、怀念之情是无法言语的。

就这样,孝庄太后的棺椁一直被放在遵化,直到雍正时期才解决。

正所谓“一日夫妻百日恩”,孝庄为何拒绝和皇太极合葬呢?根据历史学家的记载,原因有三个。

一是夫妻感情不和。孝庄虽然是一国之母,但在皇太极时期,她的生活却很“郁闷”。

13岁时,孝庄被迫嫁给了34岁的皇太极,嫁过去的原因是因为孝庄的亲姑姑是皇太极的正室,她七八年都没有怀孕,为了保证皇室血脉的延续,孝庄就被推向了历史舞台。

(皇太极与孝庄的影视形象)


即使年幼,孝庄还是被家族授予了一个玩笑般的“任务”,那就是怀上皇太极的孩子。

也因此孝庄自然不受皇太极的重视,在清朝建立后,孝庄虽然生下了顺治,但她仅被封为“五妃”之末,可见她不被皇太极宠幸,两人关系也不和。

二是他与多尔衮不清不楚的关系。顺治登基时年仅6岁,当时顺治虽贵为皇帝,但国家的政权却在多尔衮手上,此时孝庄、顺治是一对孤儿寡母,身单力薄。

(雍正)


为了能保住顺治的皇位,孝庄只能放下身段,与多尔衮结盟,根据历史学家的分析,孝庄应该是转嫁给了多尔衮。

这种风俗在当时的游牧民族中很常见,这叫做“收继婚”,是为了防止人口流动到其他部族中。

有一件事情能够说明,顺治五年之前,顺治对多尔衮的称呼都是“摄政王皇叔父”,在顺治五年之后,顺治对多尔衮直接以“皇父摄政王” 称呼了,从“皇叔父”到“皇父”,这样变化的原因只会有一个,那就是多尔衮成为了顺治的继父。

可以看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保全性命,女性不得不以出卖自己的自由、婚姻和家庭为代价。

所以孝庄才拒绝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皇太极。

最后一个原因是风俗原因。在清朝入关前,满族的丧葬制度是火葬,入关后,为了与汉族接轨,满族也都采用了土葬的方式。

皇太极死于入关前,所以他就采用了火化的方式,而孝庄死于入关后,火化已经成为过去式。

但如果不火化,皇太极的墓中就会出现棺椁、骨灰盒同在的情况,这怎么想都不合理,所以不能把他们放在一起。

就这样,孝庄的棺椁一直在遵化放置了30多年,这个棘手的问题就落在了雍正手上。

(多尔衮与孝庄)


不过雍正的手段很高明,他翻阅了许多文章,然后引经据典,对大臣们说,历史上没有“夫妻合葬”的具体规定,这仅仅是民风民俗,不能上纲上线,成为国家层面的大事,所以尊重曾祖母孝庄拒绝与曾祖父合葬的意见。

然而遗体这样放着也不是办法,父亲当时的选择也正确,但为了让曾祖母早日入土为安,雍正下令就地建造陵寝,以便迅速安葬曾祖母。

就这样,孝庄终于得到安歇,这一生属实是不容易,康熙皇帝穷其一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被雍正妥善解决,

孝庄下葬反映出许多现象,一个是不同文明会一直冲撞、融合,二是皇帝与普通人无异,他们也有人类最普通的情感,他们也对逝去的家人、亲情永表怀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