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这4类人,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发布者:火狐媚影 2023-9-9 21:45


“经济增长主要不是政府直接推动的,而是政府创造了一个法制的环境、营商的环境,从而激发了个人的草根的创新活力。”
“接下来我说的话大家不一定同意,但这是我的观察,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喜欢搞等级制度,喜欢搞层层汇报,我们喜欢搞一言堂,我们不太注重宽松和自由。”
“经济增长速度低一点当然会有很多问题,但客观趋势就是这样的,你必须顺应,把心安静下来才能做出真正长远的东西。”
……
前不久,正和岛案例探访第118期走进中国坚果炒货行业第一股——洽洽食品,探索这家国民品牌从瓜子大王到坚果专家的红海破局之路。
现场,经济学家、深圳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以《创新的规律和增长的秘密》为题做了一次分享,获得洽洽食品创始人陈先保和现场企业家的热烈反响。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口 述:向松祚 经济学家、深圳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
编 辑:张启玉来 源:正和岛“案例探访”
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历史上,人类的经济增长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个很新的现象。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基本上没有经济增长,欧洲在1700年以前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11%,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真实收入才出现了爆炸式增长。
1848年,马克思30岁,按照今天不太文明的说法,当时他有点“愤青”,说资本主义在短短100年时间里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财富比以往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和财富总和还要大得多。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国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都没有什么明显的经济增长,几千年来处于差不多的生活水平。
刚才听先保董事长(洽洽食品创始人陈先保)讲到小时候的经历,我其实很有共鸣,因为我15岁(1980年)以前没有吃过饱饭。
1986年我毕业在学校当助教的工资是57.5元,当时只相当于美国助教工资的两百、三百甚至四百分之一,而中国改革开放短短43年时间,我们的GDP规模增加了277倍,人均GDP增长190倍。
真正总结起来,背后的原因就两个字——创新。
人类的创新首先在于思想。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产生?这不是一个偶然,不是天上掉馅饼。
18世纪的英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从小小的英伦三岛成为大英帝国,最巅峰的时候统治面积达到3400万平方公里,占据全世界海洋面积的五分之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思议的。
很多人把这简单归为征服的结果,但这其实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所以有些历史学家才会说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两段,工业革命之前和工业革命之后。
那么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在英国出现?首先就是因为他们有思想创新。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几百年,英国有非常活跃的思想成果和创新,大名鼎鼎的有培根和牛顿,英国皇家学院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院。
其次,英国有制度创新。
1688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本质就是王在法下,每个人必须要服从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王也不例外。只有这样,才能妥善保护私有产权,企业才能兴旺起来。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很快迎来了金融革命、贸易革命、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有了这些革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也自然而然地来了。
然后是工业革命的驱动力,科学的创新。我希望大家通过理解接下来的事情知道中国未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做。
可以说,牛顿的种种发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他找到了开启工业革命的钥匙,而瓦特使用这把钥匙,通过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也成为后来的英国首富。
随后,麦克斯韦方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成为核能革命的理论基础。
我特别尊敬的杨振宁先生在文章里曾盛赞麦克斯韦和狄拉克,称他们为“无中生有、石破天惊、惊天动地,划时代的里程碑”。
为什么中国今天特别强调基础科学?为什么我们今天有卡脖子的问题?因为人类最先进的科技一定是来自于科学前沿的突破,没有科学前沿的突破,其他谈不上。
除了基础科学,创新的第二个核心动力是个人创新活力的爆发。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菲尔普斯教授在《大繁荣》里表达过一个观点,他认为大繁荣的源泉是现代价值观,尤其是个人渴望参与创造、探索和迎接挑战。新的价值观点燃了激发广泛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草根经济活力。
他整本书讲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基本结论就是,经济增长主要不是政府直接推动的,而是政府创造了一个法制的环境、营商的环境,从而激发了个人的草根的创新活力。
这本书之后,菲尔普斯教授又写了一本《活力》,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创新活力的激发,源自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他主张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内在创新活力,只不过我们没有被环境或者氛围压抑了,没有彰显出来。
所以他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经济中数量众多的普通人的创新能力,是特别关键的。
今天的美国硅谷也好,以色列也好,都有一种很强的创新活力,我们无法说明这种氛围来自于谁,但他们之间就可以突然冒出来一个人,把整个世界改变了。
其实今天中国很多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么把企业里每一个人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
我们说英雄不问出处,很多英雄都来自草根,往往很多底层员工有非常创新的想法,却没有办法得到实施。
所以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推崇去中心化的组织方式,目的就是不要搞那么多层级,中国领先的企业比如华为等也都在努力采取这种办法,以保护更多人的创新活力。
一个国家强不强,看这4类人
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什么?保护私有产权。
当年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生意做大之后雇了十几个员工,别人举报他,说马克思有理论,雇7个人以下不叫剥削,超过7个人就是剥削了,邓小平的批语是“不要动,先放一放,看一看”。
据说小平同志还专门把社科院的于光远老先生(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叫过去问,于光远先生说好像也没查到这个说法,小平同志说,“你不用查了,这不合情理嘛”。
所以我们能体会到中国人走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保障私有产权,让民营企业能够做起来,鼓励市场竞争,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放合作,人民的奋斗精神,我想这是发展背后非常重要的几个点。
面向未来,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基本问题仍然是如何保障私有产权,如何改革,重塑教育体系,把每个人潜在的无限创造性和创新活力激发出来。
我们扪心自问一下,面对今天美国的打压制裁,到底该如何抗衡?
我在这里可以告诉各位,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不是哪个总统有多么厉害,他们建国到现在为止,四十几个总统里很多都是混蛋总统,真正好的总统没几个,华盛顿算一个,林肯算一个,罗斯福算一个。
美国强大的真正动因其实就是两个:一个是了不起的大学,另一个是伟大的企业家。
那我们中国靠什么和它抗衡?我这些年到处讲,中国,或者任何国家,想要强大就靠四类人——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企业家、伟大的艺术家。
一个国家的文明是否兴旺发达也要看这四类人产生多少,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跟大家总结创新的七个基本规律,简要来说是创新七律。
1. 文化创新
“人类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这个观点最早是熊彼特提出的,他讲了市场的创新、原材料供应创新、产品创新等等,但是其实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创新首先是一个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技术和经济现象。
我经常举中国的例子,要说人才,北京是人才最多的,我家住海淀区,附近北大、清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是世界上科技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但客观来说,中关村的创新并不令人很满意。
那中国这些年来最具创新力的地方是哪?深圳,因为这里有创新的文化。我们前面提到过硅谷和以色列,这些地方也是文化不一样。
以个人电脑为例,这是当时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技术,而这个想法其实源自旧金山的嬉皮士文化。
嬉皮士文化反抗政府、反抗大机构,它主张个人在自由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那该怎么办?
于是包括乔布斯在内的一批人就开始构思,希望有一个东西能够让所有人哪怕躲进深山老林,依旧可以创造了不起的东西,这才是个人电脑的起源。
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为什么?接下来我说的话大家不一定同意,但这是我的观察。因为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喜欢搞等级制度,喜欢搞层层汇报,我们喜欢搞一言堂,我们不太注重宽松和自由。
当然中国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做得好的,我想强调的是企业要注重宽松的文化,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非常重要。
现在生物学家也说,人类的进化有两个进化,一个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进化,这个进程很慢很慢,有时候甚至在倒退,另一个是文化进化,这是了不起的,这使得今天的人类比我们的祖先高明很多。
2. 自由独立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是一切创新和创造的根源。
马斯克经常说一句话,如果你这个人没有独立的思想,你就没有创新,因为创新就是创造不同的世界,思考不同的东西,不要跟随别人。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真正善于创新的国家有一个特点,就是大体上来看,当一个企业做大某件事情后,抄袭或模仿跟随的其实不多,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做个你没做过的东西。
3. 生态体系
生态体系很关键,这是鼓励创新和创造的内在根本机制,而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要素是多元、开放、包容。
例如华为,它有蓝军、红军机制,任正非先生有一句话,叫“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就是要构建开放、多元、包容的世界。


4. 多元包容
开放、多元、包容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科研体系是一切创新生命体系的本质和内核。
从学者角度,我最担忧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去年深圳普遍降薪,包括公务员和老师,公务员降薪可以,但是我觉得老师的薪金不要降。
大家研究美国一定会强调一件事,那就是这个国家的教育非常了不起,以色列更不必说了。
5.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一定要是全方位的链接和协作,自下而上的单向运作不可行。
在一个企业或者国家,如何去形成网络状的相互链接,这里面有很多经典案例。
同样,创新也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企业中很多创新不是从老板这发起的,必须是从普通员工发起的。
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就是怎么激发草根的创新活力。
硅谷企业的基因本质上也是去中心化,大家知道,在硅谷很少有人天天穿西装,都是穿得五彩缤纷,他们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威,没有什么真正了不起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挑战你,因为没有挑战,创新怎么出得来呢?
6. 跨界融合
跨界创新在我们学术界还有一个名词叫“美第奇效应”,美第奇家族是欧洲历史上最玄乎的家族,出了9个教皇,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都是这个家族支持的。
这个家族把所有人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碰撞出很多新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正和岛模式就很好,也要追求形成“美第奇效应”,让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在一起交流沟通,擦出新的火花。
跨界是激发创新的丰富源泉,乔布斯讲得很清楚,苹果手机就是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现在世界上有非常多苹果粉丝,有些人甚至上升到宗教层面,为什么会这样?
我希望大家再去研究一下乔布斯这个人,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和修养不是一般高,是非常高。乔布斯不是一个技术专才,我们现在讲跨界融合创新其实就是在产品和艺术、产品和体验、技术和艺术之间融合,它能成为很多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假以时日,如果你的企业能够通过这种跨界融合变成带有某种文化符号的东西,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那么企业和品牌的寿命一定能延长很久很久。
7. 专注持久
任何伟大的创新都是长期专注和坚持不懈的成果,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就是因为有很多人不断在这个领域坚持不懈,没有动摇。
人工智能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个概念最早由1956年达特矛斯会议上的几个年轻人提出来,当时的3个主持人是犹太人,后来都得了图灵奖。
他们在1956年提出这个想法时很多人觉得是胡扯,不相信人类可以造出拥有智能的机器,我想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了,人工智能会彻底改变人类。
最后我简要总结创新的基本逻辑,创新的产品、产业和经济必然来自创新的科技,创新的科技必然来自创新的科学发明,创新的科技发明必然来自创新的教育体系,创新的教育体系必然来自保障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社会政治制度。
如果不尊崇这个逻辑,我相信很难成功。
未来,方向何在?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经济上一阶段的高速增长已经结束了,未来最好的结果是中速增长,很有可能是低速增长,在这个背景之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
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有三化,数字化、数据化和智能化。我们怎么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怎么去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品位变化,至关重要。
二十大特别提到的产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物联网,这些都是一些新产业,大家可以特别关注。
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现代农业、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些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和增长点。
消费升级要在三化的基础上增加三高,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
品质和品牌的价值我认为是无限的,那怎么把品牌真正做起来?融入文化元素,这一点我们前面提到过,能够帮助企业大大延长寿命甚至屹立不倒。
未来消费升级主要有十个方面,高端医疗、高端养老、教育培训、健康饮品(食品)、特色旅游、珠宝首饰、品牌服装、健康养生、医美化妆、时尚娱乐。
我最近在大湾区的时间比较多,参观学习了很多企业,大体上现在消费升级是围绕这些方面在展开。
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时尚类、健康类火得不得了,前不久喜茶和奢侈品牌联合推出一个产品,广州、深圳的消费者都排了很长很长的队。
包括我一位朋友在深圳投资了一个喝茶的新方式,很多大佬去了以后说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这种方式,喝茶还能喝出这样的体验,所以投资者趋之若鹜。
在这些领域,未来的机会是无限的。
附现场精彩问答:

陈先保(洽洽食品创始人):现在经济不是特别强劲,向老师也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过去了,未来可能是低速发展,请向老师宏观、微观给我们指点一下,估计会有哪些问题?企业能有哪些作为?



向松祚:陈董事长提的这个问题很大,我想先做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的高速增长时代肯定结束了,背后的核心要素有3个:
第一个要素,国外的大市场疲软。
中国真正的高速增长是加入WTO之后的十年,全球大市场让我们给了我们很好的舞台,而现在全球的需求本身比较疲弱。
另外,美国是在主动和中国脱钩,我们2021年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比例是18%,这几年降到只有14%。
我们以前是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现在排到第四,前面分别是欧盟、加拿大、墨西哥,这是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
第二个要素,国内过去推动高速增长的产业基本上没有快速增长的空间了,房地产最具代表性,与此类似的还有传统制造业、传统汽车、互联网、手机等。
第三个要素,我们的成本大幅度上升。
曹德旺先生提过,深圳的很多企业家也都说过,我们现在制造业的综合成本比美国还高。
所以这三个因素构成了高速增长时代不可能再来,那企业该怎么办呢?我作为一个学者,其实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举一个日本的例子。
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初期,都是高速增长的。
我跟大家说实话,如果研究当时日本经济崛起的历史,比今天的中国还要厉害。可是到了七十年代初期,两次石油危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1973年到1976年这段时间,日本几乎全行业亏损,企业家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他们知道过去那一套办法不行了,痛定思痛,想出四个字的转型办法,叫“轻薄短小”,我对这四个字印象特别深,就是日本所有的产品要轻、要薄、要短、要小,为什么?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后来日本走上转型之路。
最后日本经济转型真的成功了,他们以科技取胜,以高精尖制造取胜,以新材料取胜,我觉得中国所有的企业家都要做好这个准备。
也就是说,在低速、中速增长时代,只能以真正的高质打开一条路。这一点我相信各位企业家比我更有发言权。

陈先保(左)和向松祚(右)


张仲君(东方果园董事长):我的企业是做果蔬深加工的,以未来休闲食品为发展方向,聚焦健康、好吃的果蔬。


但是我感觉这几年的疫情过后,其实不是消费升级,而是降级,因为我很多客户是B类企业,这些B类企业很多是一线品牌,就要求便宜,再降一点级。


未来三到五年,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如何坚守和坚持初心,度过这个不确定的危机?

向松祚:我最近这段时间跟很多企业分享时,大家差不多都会问到这个问题。我只是作为一个学者,提简要的几点。
第一,现在的企业不要盲目扩张,你的扩张必须要建立在非常踏实的基础上,尤其是不能用借钱、杠杆来扩张。
第二,你必须做出真正核心的东西。想清楚你的护城河,你的杀手锏,你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到底在哪,这是关键点。
为什么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不长?为什么德国、日本中小企业寿命很长?因为它很多是隐形冠军。中国的例如洽洽食品,陈董事长已经做到隐形冠军了,隐形冠军差不多倒不了。
那中国现在为什么转型很困难?我觉得是我们中国人总有一个共同的心态——想做大,想扩张,而且心都很着急,安静不下来。
其实大家想一想,经济增长速度低一点当然会有很多问题,但客观趋势就是这样的,你必须顺应,把心安静下来才能做出真正长远的东西。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