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美奇趣,斯文在兹

发布者:天冰天降 2023-9-19 05:22

徐超先生在展览现场为学生讲解

汉字:智与美的足迹

展览分为九个专题:汉字溯源、文瓦心声、图瓦风华、铜镜影像、钟鼎墨花、宋诗集句、并蒂双联、书道文心、花笺艺术。

青龙纹瓦当拓片

九个专题中,除图瓦风华、铜镜影像多为瓦当图案和铜镜图案拓片之外,其他七个专题,多和文字有关。这当然和徐超先生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的身份有关,他坦言:“我从中华传统文化里得益最多的是汉字文化。我看到神奇的汉字,三千多年来,它始终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叫‘智’,一条腿叫‘美’。透过这次展出的600多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贯穿着造字、用字、写字这根主线。从这个角度说,这个展题也可以叫——汉字:智与美的足迹。”

展览现场

所谓“智”,就是汉字造字之初和演变过程体现出的智慧。徐超先生说,我们“认识一个字”,当然不仅仅是要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基本意思,更是要“设想造字之初,我们的先民为什么要造字,又是怎么造的字”。在徐超先生看来,这就需要以严肃、严谨的学术为根基,进行合理的推想,并总结出古汉字发展的一些规律。

比如“安”字,在本次展出的徐超先生书写的金文风格的“安”字下面,还列有“安”字的甲骨文字形三种,金文字形一种和小篆字形一种,并有详细阐释:“甲骨文第一个字形像屈膝而坐的女子,女子臀部下方有条短小的斜线,表示女子臀部安坐在脚跟,‘安’字的构形是要表达‘安处’这个词义,这种类型的字叫会意字。后来在这个字形上面加了个‘宀’,‘宀’是房屋纵剖面的象形,这样一加,整体构形就有了‘女子在室中安坐’的意思了。但是它表达的词义与不加‘宀’的字并无不同,后来沿用加‘宀’的字形,大概因为‘宀’字旁边的那个斜线很难固化,所以,到小篆字形里就省去了,它体现了文字的进步。”

“汉字溯源”之“安”

显而易见,与汉字的“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汉字的“美”。徐超先生所著《大美汉字》一书,曾荣膺2022年度“最美的书”称号。而《大美汉字》之美,不仅在书的装帧设计,更在书中收录的100个被释字都附有徐超先生以金文或金文风格创作的单字书法,每一个字单独成一页,每一页都是一幅极具审美价值的书法作品。

徐超先生告诉新黄河记者,此次展览中展出的100个字,是他用三天时间重新创作的,而且为了学生们能更好地领略汉字的“智与美”,他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每一个字都进行了重新解释。

展览现场

钟鼎墨花,文瓦心声

汉字所蕴藏的内涵,当然不仅在于“智与美”,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深厚历史。

展览中的“钟鼎墨花”部分,源自《青铜文献30讲》的书稿。这是徐超先生与刘海宇教授合著的一部从文献、文字、文化和书法等多角度解释青铜器铭文的学术著作,“虽尚未出版,因其主旨与本展契合,故选取部分章节中关于器物介绍、铭文拓片、铭文大意和书法临摹等最具普及性的内容,以‘钟鼎墨花’为题展示”。

钟鼎墨花

青铜器铭文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商周历史的宝贵史料。因其内容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能反映当时的各种制度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多有填补商周历史空白之处。铭文书写风格对书法研究也很有价值。

比如本次展览展出的西周晚期的一件青铜器簋,展板上有这件青铜器的照片,有铭文的原文和对原文的解释,有铭文的拓片,还有徐超先生临摹铭文的书法作品。这件青铜器铸造于周厉王十二年,铭文内容是周厉王为祭祀祖先而作的一篇祝词。厉王是西周王朝第十位国君,周夷王之子,名胡。铭文大意是:“我尽心经营先王事业,我用义士献民祀奉先王宗室, 作此特大宝簋,祭祀列祖列宗,以祈求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的生命,降赐多福、 长寿和智慧。”因其是王器,也被称为“王簋”,同时,它又是目前出土历代“簋”中器形最大者,因此又被称为“簋王”, 最重要的是,从铭文上看,周厉王是尊宗敬祖、恭谨勤政的,这与史书记载的周厉王的暴君形象完全不同。

文字不仅被铸于青铜器上,还被刻于瓦当上。本次展览的“文瓦心声”部分,即是以刻字瓦当拓片,呈现汉字在瓦当上的形态和意义。徐超先生介绍,筒瓦的头端即瓦当,用以防漏、排水、防止瓦片脱落、保护檐头和装饰,“汉代瓦当以灰陶为主,材料极其平凡,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创意的文化符号。西汉时期出现了文字瓦当,标志着中国瓦当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些文字瓦当大多用在皇家建筑上,以显示皇家气象,同时也起到宣示政治主张、理想追求和建筑标识的作用,并成为集文辞、书法、绘画、雕刻、装潢、工艺等多种美学元素的文化艺术品。它以独特的身姿参与并成就了秦汉文化的一代辉煌。”

“文瓦心声”的布展十分精心,徐超先生根据瓦当文字的内容,将其分成“安世”“富昌”“乐生”“延寿”“弘美”五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展板均以不同的颜色衬底区分,一目了然。每一瓦当拓片下,亦都有详细解释,如“安世”瓦当,在拓片下的解释为:“瓦为汉代遗物,曾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中发现。本品拓片最大直径15.8厘米。边轮内侧饰凸弦纹一周。其内上下分布’安世’二字,篆书为体,略带隶意。以‘安’字的宝盖头与‘世’字的竖横折组成第二道凸弦纹,这是字法匠心。二字以当心中间的留白分界,疏朗独立,笔画随圆就势,这是布白匠心。‘安世’体现了天下安定的最高社会理想。”

所谓“文瓦心声”,“安世”之外,诸如“汉并天下”“四夷尽服”“天下康宁”等内容,无不体现了大汉雄风。

裁云作锦,长乐未央

瓦当上的文字,当然还有众多不同形态的“长乐未央”,这是流行于汉代的著名吉语,放到字面本身,可以理解为“欢乐绵延不绝”。对于徐超先生而言,沉浸在传统文化之美中,将传统文化之美融汇于思想和笔端,无疑是便是“长乐未央”。

长乐未央

他曾为这一展览的课题创作一副对联:“裁云作锦,学术艺术原非二术;接竹引泉,心花文花本是一花。”意思是说,无论学术还是艺术,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来自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自“滋养”中的“内化”,“内化”后的创造。

如此次展览中的“宋诗集句”部分。徐超先生将“读书三段论”归纳为“美的阅读”“美的欣赏”和“美的教育”,他说这是他喜欢“集美”的基本动力。而中国文学史上正好就有一种体裁叫“集”,如集句(即集联),“这种创作形式很符合我的兼美追求。宋诗集句就是这样的作品”,“那段时间我颈椎不好,脑部缺血,只能躺在床上,我把73册《全宋诗》放在床头,反复品味,集句不停,快乐不止。从不同诗人的诗中选取不同的句子集在一起,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非常有趣。”如从王之望诗中选出一句“远目穷千里”,再从董嗣杲诗中选出一句“寸心积万思”,集在一起,表达的意思和原诗不尽相同,却别有一番盎然意趣。

“宋诗集句”之“远目穷千里,寸心积万思”

徐超先生说:“我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约言之,就是朝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和创造这个方向努力。我对传统说法的补充是‘创造’,因为我认为,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创造上。而创造的前提是设计,是设计过程中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促进人类发展最伟大的天赋。”

完成“宋诗集句”后,徐超先生又突发奇想,要给对联配对。这便是本次展览中的“并蒂双联”部分。怎么“并”?办法还是“集”。徐超先生说,“集的标准是:两副对联字数相同、结构相近、内容相关,并且一般而言,后联对前联应有补足或升华。但必须说明,文学史上并没有这种体裁,我叫它’并蒂联’或‘珠璧联’完全出于臆造,就是说,它在体裁史上还属于‘黑户口’,其实并不能登大雅之堂。”

“并蒂双联”之“地拓半弓多种竹,楼留一角为看花。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比如,“地拓半弓多种竹,楼留一角为看花”联出《风景对联三千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则出自郭沫若《赠北京中国画院》诗,四句集在一起,意趣丰沛、境界高远。这何尝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黑户口”,实在是内藏奇趣的新创造。

徐超先生

展览中的“书道文心”部分,展品主要选自徐超先生的书法明信片,“花笺艺术”部分,则是徐超先生设计的“华美信纸”。总之一切都围绕着“美”。汪曾祺在谈到沈从文的文物研究时说,沈从文研究的是物,但“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聪明,人的创造,人的爱美心和坚持不懈的劳动”。徐超先生认为,在艺术研究乃至学术研究中也应该如此。“数笏石存山意思,一帘花得月精神。”他希望通过对祖先造字、造物的一点揭示,让观者能从中获得智、美、奇、趣的文化感受,体会先民充满创意的设计力和想象力,“一起礼敬祖国伟大的文化传统,并进而去挖掘美、创造美、传播美,让美的文化、美的艺术给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灵魂,增添绚丽的光彩。”在他看来,艺术教育的意义在此,美育教育的意义亦在此。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