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长城焕发新活力

发布者:自由知新 2023-10-16 12:28

深秋时节,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金山岭长城层林尽染,五彩缤纷(2022年10月22日摄) 周万平摄

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这些巍然屹立、连绵起伏的建筑及遗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强烈追求。长城保障了中华文明按照自身的轨迹延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不断的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繁荣

在非战争时期,长城关隘成为互市贸易通道,以“茶马互市”等形式将农耕和游牧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国家层面的长城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需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提升整体保护管理水平

开发长城文旅项目应突破行政区划约束,将长城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和生态轴带,推进优质文旅资源一体化开发,统筹资源整合、规划制定、制度和管理衔接等方面工作

文 | 董耀会

长城,横卧于中国大地,现有遗存总长度约为21196.18千米。

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这些巍然屹立、连绵起伏的建筑及遗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长城之长,不仅在于体量长,也在于历史长。长城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北方的燕、赵、秦等诸侯国为防御游牧势力,开始在自己的领地修建城墙。此后历经两千多年的持续营造,至明代形成了由墙体、单体建筑(敌台、烽火台、马面)、界壕/壕堑、关隘城堡及相关遗存所构成的完善、立体的军事防御体系。

万里长城是中国人珍贵的精神家园,是“活的遗产”。长城的修建,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筚路蓝缕,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古老长城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历经两千多年的长城修建史,将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展现在世人眼前。

自诞生之初,长城就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几乎同步。在这个过程中,长城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丰碑和精神象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长城蕴含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

约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将此前修建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扰。此后,长城历经汉、北朝、隋、唐、宋、辽、西夏、金和明等两千余年的修缮与扩建,最终呈现如今的规模,成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军事设施。

长城的存续,与中国文化对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追求直接相关。

纵观中国古代史,从部族到诸侯,从诸侯到天下一统,社会形态始终在不断分裂与统一的过程中交替进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强烈追求。长城保障了中华文明按照自身的轨迹延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不断的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繁荣。

以长城为界,游牧民族在与农耕民族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农耕民族则吸取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充实丰富农耕文化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长城内外各民族团结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凝聚和强化的过程。

长城蕴含着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长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见证了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坚守边疆的毅力和意志。构筑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很普通,其中却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记载着他们为保卫国家付出的鲜血和牺牲,汇聚了无数普通中国人的无穷力量。

长城的存在,让世人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和科技成果。在布局上,战国时期即总结出“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重要经验,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在建材方面,各地长城大多就地取材,因此创造出多种结构方法,比如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一些自然条件极为艰苦的沙漠,还利用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在沙漠中修建长城。

此外,由修筑长城而延展出的建设技术、防御策略、警报系统等,也展现出中华民族的非凡才智和超强勇气。这种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始终踏实肯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千年岁月中传承着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长城蕴含着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中国人为什么投入庞大的人力和物力修筑长城?因为长城是预防战争的有效手段。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大国,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需要始终迫切。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持续修建和使用长城的社会基础。在追求“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广泛社会认同中,中国人修缮长城,意在建立起农耕与游牧交错地带的安全秩序,最大限度防止战争,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热爱和平、守望和平的思想理念。

长城以有形的建筑实体作为军事防御线,似乎是封闭的。而实际上,长城内外同时体现出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对内看,长城的建造需要因势而建、因地取材,与地形、耕地、水源等周围环境有机融合。

对外看,长城增加了游牧民族对中原、华北地区的农耕民族南下掳掠的战争成本,形成了双方长期共存的局面。在非战争时期,长城关隘成为互市贸易通道,以“茶马互市”等形式将农耕和游牧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经过岁月锤炼,长城所凝聚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与弘扬这种精神,正是长城保护的首要之义。

位于山西省代县的雁门关长城(2023年8月30日摄) 陈钟昊摄

系统工程利国利民

长城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受自然侵蚀风化、人类生产生活和历史环境变迁等多重因素影响,保留至今的长城出现损毁或局部坍塌情况。目前,国家层面的长城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需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提升整体保护管理水平。

完善长城保护规划体系。我国设立了三级长城保护规划体系——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重点贯彻国家对长城“整体保护”的宏观要求,省级长城保护规划重点贯彻国家对长城保护的“分段管理”要求,长城重要点段保护规划针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编制做进一步细化。

在具体操作中有三个工作重点。一是坚持价值优先,保护工作既要考虑到长城的总体价值,也要考虑到每一段、每一个点位的具体价值及其载体。二是坚持预防为主,尽可能按原状保护,真实、完整地保存长城承载的各类历史信息及其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对于砖石长城、土长城、建筑形态保存较好的长城,分别制定个性化保护管理措施。

健全政府主导的保护机制。长城保护由各级文物管理部门主导,相关保护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目前,尤其需要在建立长城保护数字化信息管理机制,建立长城基础数据资源平台,分类建设长城保护、长城历史、长城文化、长城旅游等资源库,以及整理口述史、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等方面补齐短板。

——建立统筹管理和监测机制。文物部门对长城保护工作承担首要责任,但保护长城却不能仅依靠文物部门。长城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为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段落建立有效的长城保护责任制,制定相应奖惩制度,并针对破坏长城的行为设置专门的投诉处理、预警监测制度等。

——加强长城本体保护工程管控。当前的长城抢险和修缮,强调最小干预原则和修缮措施可逆原则,意在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原貌。这体现出长城保护理念的进步与提升。下一步,还应对长城遗迹遗址实行分类保护,针对不同材料、不同状态,在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对出现的问题抓小抓早,及时采取合适的保护、修缮措施。

——完善长城保护法律规范。2006年,国务院公布施行《长城保护条例》,明确了长城保护的法定职责,确定了长城认定、保护、管理、利用等基本制度。这是国务院首部就单项文化遗产保护制定的专门性法规。目前,该法规已颁布17年,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保护工作实践,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加大以法治方式保护长城的力度,丰富保护手段,依法严格保护长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长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财富,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有序、科学参与长城保护工作,是长城保护的必由之路。

比如,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长城保护,开展长城保护志愿服务;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力量,开展跨地域、跨学科的长城研究,通过发布长城保护利用的分析数据和战略研究报告等方式,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长城研究学科建设;搭建更多学术研究活动平台,吸引多学科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长城研究,让更加丰富的学术成果为长城保护提供智力支撑。

让长城“可观可感可用”

长城的重要价值既需要保护、弘扬,也需要开发、利用,让长城“可观可感可用”,增进公众对于长城的深度理解与认同。

寻找文旅深度融合节点。长城沿线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文物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都是长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

目前,长城沿线文旅产品多以景区观光为主。一些地方对于长城沿线生活生产方式、传统风俗、非遗文化体验、节事活动等活化利用形式还较为单一,对长城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

从发展的角度看,开发长城文旅项目不能只盯着遗址遗存,应与长城区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相结合,重点在于让长城沿线的“游客目的地”成为“文化活动地”,让游客在文化审美、历史追忆、自然美欣赏、情操熏陶、美食享受以及民俗体验中,感受长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长城的地域广泛性、文化多样性和资源差异性,以及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域资源优势的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为长城保护与活化利用带来了重大机遇。在这项涉及15个省区市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各地结合长城本体特点、周边特色、当地产业等情况推动文旅融合,打造休闲度假设施、乡村旅游、开发长城文创产品,推出长城旅游线路,为长城沿线聚集人气。

比如,山西充分发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长城民宿作用;宁夏推出《我和长城的故事》专题节目,升级舞剧《不到长城非好汉》等旅游演艺,充分展示长城文化的独特魅力;青海以大通、贵德、互助、湟中等县区为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实现优质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古城景区推出气势恢宏的大型室内史诗演出剧目《长城》。此外,全国多地还探索建设了长城文化实践研学基地,深度挖掘长城文化价值。

提升长城文旅产业规模与质量。从空间布局看,目前长城沿线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碎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比如,京津冀地区的长城遗址长度仅占全国总长度约13%,景区数量占全国长城景区数量的近一半,基础设施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旅游产品较成熟。而内蒙古、甘肃两地长城遗址长度在全国总长度中占比过半,景区数量却仅占约10%,文旅设施配套欠完善,缺少成熟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开发长城文旅项目应突破行政区划约束,将长城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和生态轴带,推进优质文旅资源一体化开发,统筹资源整合、规划制定、制度和管理衔接等方面工作。比如,可通过建设长城国家文化步道,从东到西串联长城沿线资源。

长城沿线的不少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经济欠发达。在这些地区开发文旅项目,应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形成集聚效应,增强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引导当地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具有较好市场前景、投入产出比较高的文旅融合产业项目,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极、带动区域发展。

(作者为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