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记忆__中国的世界遗产》之天书密语__澄江化石地

发布者:零点巡夜 2023-10-24 16:33

38年,对于生命的进化只是一束光的时间,对于中国古生物学是从一束光中窥见亿万年前人类来路的时间.5.18亿年前的澄江,是临近赤道的一片温暖的浅海,在阳光与和风的爱抚下,大自然最精彩绝伦的杰作——动物,率先在这里诞生,打破了唯有低等植物存在的亿万年寂静。为此,地球已经在鸿蒙宇宙中孕育了40亿年。生命演化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无数多姿多彩的动物,仿佛瞬间涌现而出,在仅占地球年龄约0.5%的时间中,产生了未来占领地球的几乎所有动物的门类,在科学上将这充满悬念的一幕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动物们开枝散叶,繁衍代谢,又在某个缤纷绽放的一刻戛然而止,保持着充满生机的游弋姿态,成为地球岩层中精美的相片——化石。亿万年之后,沧海已逝,山河更迭,无数科学家走进澄江化石地,在这幅深藏在山腹地层的上古卷轴中寻找与解读生命天书的密语。

岁月的风吹拂着这片位于云南省中部的秘境,万顷湖光与千寻山色环抱着一片天地澄和,风物闲美的人间世界,自古以来,人口在此临山而居,临水而渔,石在山中,鱼在水中是常见不过的风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陆续在山石中发现了鱼的影子。

古人探究这些石头的来历,认为它们不过是一个早已被风沙淹没的太古洪荒的印记,时间的指针指向上世纪初的1909年,两名年轻的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和满苏来到澄江进行地质考察,在岩石中发现了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遗迹,并将化石这一名词首次带进了澄江。

1938年10月,在抗日战争中迁至澄江的中山大学师生发现了寒武纪节肢动物的化石。1940年,中国地质学家何春荪来到澄江东山调查磷矿资源,其发表的著作中提到抚仙湖畔的帽天山叶岩内有一种低等生物化石。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中科院南古所云南省地质研究所研究人员以及西北大学的年轻导师舒德干相继在澄江采集到了不同种类的寒武纪化石。所有这一切正在为一个更为惊世的发现埋下伏笔。

1984年6月,时年35岁,任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侯先光来到澄江地区,带着一名雇来的工人一起寻找和采挖化石标本,此次的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侯先光辗转多地踩点挖掘,却几乎一无所获。(侯先光):那时候心情是非常低落、非常着急的,在洪家冲工作了四五天,在澄江磷矿又工作了四五天,将近十天过去了,收获甚微。

7月1日,星期天,天空下起了小雨,星期天和雨天都没能成为侯先光休息一天的理由。他冒雨走进了抚仙湖东岸的帽天山,想要在这里碰碰运气。凭着年轻的好体力,侯先光几乎每天都劈开两吨以上的石头。当天下午,侯先光不断重复劈凿的榔头迎来了第一次长久的停歇。

(侯先光):大概下午两点,突然发现一块半圆形的化石,比五分硬币稍微大一点的半圆形,只是一个白色的印子,也没有什么构造。侯先光不知道,这个不可名状的化石,只是一个小小的前序,一个世界古生物史上石破天惊的发现,就在他另一榔头的劈凿之下。(侯先光):一榔头下去,一块栩栩如生的化石闪在我眼前,我当时的心情会是多么的激动!因为是雨季,石头还是湿漉漉,岩石又细腻,油润光泽。当时我第一眼看到就是一个活的动物,在泥里爬、在动。

如果我们有以往对动物化石的想象,它们应该是一副石化的骨骼残片。而侯先光这次发现的化石是一个保留了软躯体细节构造的完整身体。(侯先光):这就是那块化石——纳罗虫。这个标本展示了它的这个肠道、触角,还有下边的腿肢等软体构造。

(古生物研究员 刘煜):通常动物身体最坚硬的部分,比如骨骼或者外骨骼最容易被保存成化石,而像神经系统,比如眼睛、大脑这种非常柔软的软组织特别容易发生腐烂、降解,澄江化石却能够把这些特别不容易被保存成化石的结构很精美的保存下来。

一块、两块,侯先光挖掘到的不只是一块化石,而是一个远古的动物世界。时间在秘而不宣中酝酿着更为重大的创举。1987年4月17日,以侯先光、陈钧远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宣布了一条震惊中外的消息:1984年7月1日,在中国云南抚仙湖畔帽天山发现的澄江动物化石群,形成于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其化石之精美,门类之众多,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尚所罕见。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将之命名为澄江动物群。


不同种类、同样精美的澄江化石图片刊登在世界各国报纸杂志的显著版面,历经亿万年的日月轮转,山海更迭,地球物种已不知道新生和灭绝了多少,它们依然保持亘古如一的游动姿态,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在举世的惊艳注视下永远定格。

澄江生物群化石在1984年发现以后,就引起了国际上极大的轰动。它在国际大众的心目中是一个神殿。1989年,在美国召开的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中国展出的澄江化石引起了世界古生物界的强震。1991年,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消息,中国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保存完好的躯体,令古生物学者们梦魇魂牵的时光追溯,只是澄江化石众多密语中的只言片语,其门类众多的动物化石突然出现在地层的现象,指向了生物进化史上的另一个重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质系教授 张志飞):地球有46亿年了,生物只有38亿年,但最重要的是35亿年之前都是一些微生物和海草,都是一些初级生产者或者是一些菌藻类,没有动物,但是寒武纪大爆发的时候,突然就出现了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门类的所有代表。

对于这一幕,在地球历史上确凿发生又似乎超出科学解释范畴的现象,进化论的奠基人,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困惑其中,其传世名著《物种起源》中留下了面对这个难题怅然无解的遗憾,达尔文的困惑对于一名与达尔文有过数次交集,又再度加入澄江动物群研究课题的中国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来讲,却是一个巧合般的契机。

(舒德干):我跟达尔文进化论有过多次交集,最重要的大概是两次,一次是主持翻译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另一次就是在澄江动物群研究过程中,对达尔文留下的难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他与达尔文有过无数次的心灵对话,而这一次,他将继承这名科学巨匠未了的心愿,为他续上一部跨越时空的人类进化史诗。达尔文在著作《人类的由来》中依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发育学的间接证据天才的提出人类源自低等动物的论断,然而因为没有找到相应的化石佐证,使这个创世之说,只能遗憾停留在猜想阶段,在该书的末尾,达尔文殷切的期待着后来的学者能够发现人类远祖们创造基础器官的可靠直接证据。

幸运的是,舒德干等人在澄江动物群发现了达尔文梦寐以求的化石缺环。在浩瀚如繁星的澄江动物化石中,舒德干以扎实的学科功底,敏锐的学术眼光在其中找到了迄今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昆明鱼。在相近的时间中,舒德干与西北大学团队又分别发现了海口鱼、钟健鱼,它们为万物之灵——人类的出现首创了区别于低等生物的脊椎与大脑,被古生物界誉为天下第一鱼。

(舒德干):昆明鱼的年龄要更早一点,但笼统的说这三种鱼构成的昆明鱼目都是广义的第一鱼,第一鱼非常了不起,它是地球上第一个创造了头、脑、躯干这样独特三分构型的一类生物,海口鱼、昆明鱼和钟健鱼,它们都创造了头颅和脊椎,为人类今天聪明的大脑、挺立于地球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第一鱼的发现,让世人得以窥见古老先祖们的美丽身影,同时也宣告了现有动物的三个亚界全部在澄江动物群集齐,一棵“三分动物树”已蔚然成型。在现代生物学中,将动物界现有的40个门类数百万个物种归并成三个亚界:即低等的基础动物亚界、较高等的原口动物亚界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后口动物亚界。继侯先光、陈钧远科研团队在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基础动物和原口动物亚界中的大多数门类后,以舒德干为代表的西北大学团队,最后补齐了以昆明鱼为代表的后口动物亚界门类,至此地球上的第一动物树就宣告成型。第一动物树成型,意味着达尔文悬空百年的科学猜想,终于落足于实证,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定论。

动物树,用一个通俗的说法来解释就是达尔文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皆源出于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共同祖先,随后沿着38亿年的时间轴的延伸而不断分支和代谢,最终形成了这棵枝繁叶茂的生命大树,简言之,便是万物共祖。按照这个猜想,一切生命的进化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缓慢的从低等向高等演化。然而,动物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个猜想的节奏,他们更像是一夜间冒出来的。

(舒德干):植物树演化比较符合达尔文的期待,也就是慢演化,从五亿多年前到一亿多年前,整个亚界花了四亿年才成型,再加上前寒武纪的一些绿色藻类,可能有八亿年和九亿年也不足为奇。但困难的就是动物树成型是在5.6和5.2亿年,这短短的0.4亿年,只有植物成型时间的十分之一,这中间演化这么快,达尔文非常困惑,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呢?

三分动物树成型呈现了动物远祖自低等向高等开枝散叶自然演变的轨迹,实证了进化论中渐变演化的规律。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现象更像是基于四千万年漫长时光的演化,由隐形量变到显性质变所制造出的假象,舒德干团队依据世界各地的化石大数据分析,得出了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的假说。

(舒德干):寒武纪大爆发其实并不神秘,它从前寒武纪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就已经开始了,它的本质就是分三幕一次诞生了基础动物亚界、原口动物亚界和后口动物亚界三个门类。澄江动物群是爆发的高潮,或者说爆发的顶峰,它诞生了整个动物界的三个亚界,从而构成了地球的动物树,构成了地球的第一动物树或者地球三分动物树到此就完全成型了。

2003年,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多年空缺之后,由三名研究澄江动物群的主要科学家侯先光、陈钧远、舒德干共同分享了这项殊荣。随后,舒德干团队三分动物树科研成果更是获得了国内外多个自然科学奖项。国际古生物协会原主席理查德.奥尔德里奇说,澄江化石群为揭示生物进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群,它的发现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意义相仿。国际古生物协会原主席戴维.哈普说,澄江化石显然是古生物研究史上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我们首次看到,地球开始拥有丰富多样的动物世界,地球的生命面貌,从此彻底改变。

199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帽天山划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批准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7月1日,在第36六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澄江化石地512公顷的范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

这是来自人类元祖的召唤,在遇见的一刻,即有窥见来处的感动与震撼;这是一个远古沧海的生命繁华,将灿烂绽放的一刻变成地层中亘古亘今的化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古希腊先贤提出的终极人类哲学命题,人类自记忆开启的一刻,便从未停止过上下求索。

在中国道家文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中,认为生命的来处和去处,应该是同一个原点,人类进化的来路漫长而渺茫,能够已知的是我们的基因中有着像昆明鱼向往大海一样,向往自由无尽探索的精神。我们的生命就像是鸿蒙之初,一个微小的细胞来自无边无际的无垠宇宙,也终将回归于无始无终的无限时空。

2012年7月1日,在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城乡化石群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评审认为,澄江化石地是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快速多样化的见证,其多样化的地质证据代表了化石遗迹保存的最高质量。随后宣布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

这是一场史前生命绚烂爆发的见证,原生之树璀璨绽放的印记,这是一场跨越5亿年时空的相遇。昨天的生命和今天的生命达成共识,一起将活着的美好留存在永续相传的地球记忆。

沧海之后,湖山如画,山与湖演绎着回眸与遥望的惊艳,吟诵着经世不灭的生命传奇。如果说美是造物者晕染山水的天工佳作,那么化石便是刻进岁月的山海密藏。在这片充盈着诗与迷的土地上,还有一种珍贵的宝藏——磷矿,彰显着大自然对澄江格外的偏爱与厚赐。

抚仙湖边有丰富的矿石,最大的就是磷矿石,这些磷矿石都是高品位的。磷是人体中最神秘的矿物元素,几乎每一项包含化学变化的生理活动都有磷的参与。科学研究发现,寒武纪时发生过两次沉积成磷的时间,恰好与两次生命大爆发时间对应,玄妙的共生关系,也让它们的命运轨迹自产生便纠结在一起。

(澄江化石委员会 陈爱林):在地质历史上,有了磷元素的富集后,有了生命大爆发。磷矿是在化石层的下面,如果要挖解磷矿,上面的化石层就已经就要挖开,化石就保护不了。

1996年,刚刚二十五岁的陈爱林从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毕业,满怀憧憬的走进澄江,成为为数不多的化石管理人员之一。科班出身的陈爱林,准备在这座蜚声国际的化石宝库中大展宏图,而现实却让他大跌眼镜。(陈爱林):我走进文化馆的时候,心都凉了半截,因为展厅里面黑乎乎的,有12个绿色的铁皮柜子,摆了一些照片,手写的化石标签,好多还写错了。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化石保护与磷矿开采存在着天然的矛盾,保护化石势必要关停大多数磷矿企业,而这个产业是老百姓祖辈的饭碗和县里的财政支柱。(原玉溪市委书记 孔祥庚):当时(20年前)澄江县的总收入14亿左右,磷化工的开采占GDP总量的70%,高的时候占80%,当时的财政总收入1.2亿,地方财政收入6800万,地方财政收入中磷化工提供的税收占60%多,高的时候占70%。所以磷化工就是澄江经济的支柱,也是老百姓生存的命脉。

随着澄江划石地化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实施了越来越严格的保护措施。陈爱林却在其中饱受非议,备受煎熬。(陈爱林)在我们要保护化石,停止开采磷矿以后,一些老板就跟我说,你小心半夜有人来棒棒敲你。我的一些亲戚朋友也不理解,说你端着澄江县的饭碗,结果砸澄江县的锅,他们发工资给你,现在磷矿不能开了,你的工资从哪儿出呢。

然而,总会枯竭的矿藏和永续流传的科学文化相比,取舍并无悬念,历史终会明白陈爱林走村串户,做群众的科普与思想工作,陈爱林连夜写作,在各个报纸杂志上投稿,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澄江化石的科学价值,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和保护化石。在无数科研学者和志愿者的共同助力下,2004年,经综合研判,云南省政府针对澄江化石地磷矿下达全面停采禁令,澄江政府迅速响应指示,仅用一周的时间便对帽天山周边储量达7600万吨,市场价值约167亿元的14个磷矿采点实施了全面关停禁采。

这座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化石宝库得以及时保护,将在更广阔的视角中展示它的惊世神采,为筹谋取代磷矿经济的长远生计与发展。澄江当地由化石委牵头,开启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步伐。(陈爱林):通过澄江化石的申遗,我们从粗放型经济转换成精细化高科技的经济的缩影,它是一条长期的、绿色的、共享的发展经济模式。

后来的申遗获得了大家共同的认可,共同的支持。基层干部为了做这些工作,他们的口号就是含着眼泪关矿,不厌其烦地一家一户做工作。跑破鞋底、磨破嘴皮,最终才把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做下来。

然而,申遗过程也同样困难重重。一个当头的门槛,就是当时的加拿大境内已经有了一个相同类型、同一时期的化石遗址,在1980年就已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陈爱林):(加拿大)世界遗产就是加拿大布尔吉斯化石遗址,所以在澄江化石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首先的就面临着同类型的世界遗产的比较,通过比较,澄江化石的时代比加拿大布尔吉斯更老一千多万年,它保存的质量比布尔吉斯化石保存的更好。

十年磨一剑,澄江化石地申遗的路程整整走了八年。2012年,澄江化石地成功通过评审,晋升为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个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此时,四十一岁的陈爱林须发皆白,而澄江多了一张闪光的名片。如果有一个地方,化石可以复活,沧海可以再现,时空可以穿梭,千古只是一瞬,可以观览原始生命的精彩,可以倾听化石天书的密语,集山海变迁之磅礴大观,尽自然演化之瑰丽雄奇。

这个想象难以企及的地方,澄江将给你。一个重大工程在悄然无息中开启了,年逾古稀的侯仙光已经认不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目送着施工人员开山破石,将一块块或者微小或者巨大的化石运送至抚仙湖畔在建的博物馆中,那里又将开启一个新世界。

2020年8月10日,澄江化石地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一代科学家的青春,一代百姓的舍弃,一代人的坚守,共同筑成了这座集山海遗珍与人文精神为一体的科学殿堂,曾经同一片沧海的抚仙湖,似乎隔空应和,此,千树生华;彼,万波咏唱。(博物馆馆长 陈泰敏):这是我们博物馆最大的一件展品,它被称为无字天书。为什么呢?它虽然没有文字,但却记录了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那个时刻——生命大爆发。仔细看就能看到这个岩层是一层一层堆积起来的,我们的化石就像一枚枚的书签,夹在书页里,所以这个被称为无字天书。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代表了全世界最高保存质量的澄江化石,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洗净五亿年风沙的真容,看到它们曼妙游曳的姿态,倾听它们有关活着与消亡的密语。

科技带给我们对于未知的想象,也帮助我们将想象变为现实,生命的爆发与科技的创想,在声光交错中构成一场壮丽恢弘的视觉盛宴。盛宴背后,总有一些无名的守望,郭进,80后的大学生,十多年前与澄江化石的一眼万年,让他决定用一生来倾听这些美好生命的细语。

(博物馆副馆长 郭进):我2006年本科毕业,当时学的是资源勘查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澄江化石,当时我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澄江化石在我看来虽然个体非常小,但保持得特别的精美,似乎每一块化石都赋予了一个生命。

十几年里,他参与了澄江化石地的申遗,走遍了从简陋的县文化馆,到这座气势恢宏的博物馆所有的路。(郭进):我刚来澄江的时候,澄江化石应该说从一个十多平米的展览馆,到上百平米的展览馆,到我们现在看到了我们身后的一万八千平米的展览馆。无论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为青少年讲解化石知识,他牢记着第一次见到澄江化石的情形,一息灵光,却可以点燃智慧的薪火,让守护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青少年在心里面埋下一个科学的种子。

苏萍,澄江路溪勺村民,她与化石结缘始于她18岁的青春年华。1984年,苏萍作为侯先光招用的采石工人来到帽天山施工现场。(苏萍):第一天去,我觉得我跟化石有缘,第一天就采到好几块化石,很高兴。从协助专家们采挖化石,到值守帽天山看护化石,十几年的值守中,苏萍被化石贩子打过、利诱过,却从未从她手里流走过一块化石。因为常年跟随科学家工作,只有小学文化的苏萍,练出了一手绢绣的小字和识别化石、修复化石的专业技能。精准下针,精细雕琢,每一个完整浮现出来的化石都是对岁月最好的告白。(苏萍):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前往帽天山查看,我发现有人偷采化石进行查问干涉,带走化石的要有澄江县的证明,经商定补贴为每个月十五元。

澄江化石曾经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也转变了一代人的思路。村民冯家礼在从事了几十年的磷化工产业关停后,凭借家在帽天山脚下,便于游客歇足用餐的优势,就地开启了农家乐,历史让沧海变成桑田,生命变成化石,却让文明升华为圣殿。

(苏萍):在这13年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就知足了,想不到现在发展到天翻地覆的变化,像博物馆这里我都没想过,像做梦一样。

(研究院研究员 赵方臣):这里是帽天山,也是我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在我的脚下及周边,曾经是一片磷矿的开采基地,而目前是我们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湿地的核心区,也是我们的科研基地。沧海桑田这一幕不仅发生在地球的演化的历史中,也发生在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中。

亿万年前,生命之树在这里璀璨绽放;亿万年后,人类文明在这里璀璨绽放。人类的记忆,让昨天和今天汇成一条壮美的历史河流,在这里发源也将在这里流转和传递。(舒德干):我们可以说人类记忆的起点追溯到澄江动物群,就是说澄江动物群的第一雨第一个创造了真正的脑;(刘煜):我是澄江生物群化石研究的第二代工作者,我们有第三代,后面还会有更多的第四代第五代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助理 罗伯特)我来到中国澄江,看到这些精美的充满生命奥秘的化石,我就决定留下来学习和研究它们,我不知道我是第几代学者,但是我一定会讲澄江化石的知识带回我的国家,带给我们的后人。

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类的出现,不过是朝露夕晖,电光火石,化石让昨天的生命和今天的生命有了化亿万年为一瞬间的相遇,人类的记忆让每一次生命的相遇有了停留和思考的意义。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