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政,齐之刑,民免而无耻

发布者:青山一角 2023-11-6 11:44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集注》: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四书章句集注》: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盖人之为道,以德礼为本,而辅之以政刑,其要在使民有耻。有耻则有所不为。

●《论语新解》:道,同“导”,引导。政,指法制、禁令。齐,整饬。刑,刑罚。免,免于罪过。耻,羞耻之心。格,正。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整饬,人民只是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论语注疏》:此章言为政以德礼为本也。“道之以政”者,言为政者用政令以道民也。“齐之以刑”者,谓用刑罚以整齐之也。“民免而无耻”者,虽免刑罚,而无羞耻之心也。“道之以德”者,言为政者用道德以教民也。“齐之以礼”者,谓用礼教以整齐之也。“有耻且格”者,言民有羞耻之心,而且能改其恶,归于正也。

●《论语正义》:此章言为政以德礼为本,而刑政为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此法治也。“民免而无耻”,此民情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此德治也。“有耻且格”,此民风也。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强调德化对理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感召、以身作则,并用礼法来教化百姓,让百姓知道廉耻,才能使天下长治久安。儒家讲德治、法家是法治、道家说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治理模式一直是这三者的糅杂,其中外儒内法是主流。孔子认为,治国应以德治为主,但不能脱离法制的约束。《子路·十三》:“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错手足。”礼乐不能兴起,则刑罚就不能适中;刑罚不能适中,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孟子·离娄上·第一节》:“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指出治理国家必须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用“中庸”的思想来治理国家,为政之道不宜过宽过猛,要适度。《左传·昭公二十年》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讲:政策过于宽柔百姓就散慢,然后用严厉的政策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再采用宽柔的政策。两者相互调节,国家政治就会平稳和谐。”所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仅仅依靠严刑峻法是不够的,引导百姓的道德礼仪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讲的是仅仅依靠法规来实施治理,民众虽然畏惧惩处,但没有认识到良知,就会想方设法逃避法律的制裁。要改变此状况,就要道德和制度建设并重,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能使民众有良知、知羞耻,进而改过向善,“有耻且格”。

美国建国之初努力建设良善的制度,上帝和教会则发挥德化的作用,得以发展迅速。但随着社会思潮的日益“多元”,德化作用渐失,治理者不能为民众“道之以德”。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福山在其《衰败的美利坚——政治制度失灵的根源》认为:“任何类型的政治体制——专制或民主——都无法免疫于这种政治衰败。虽然在理论上,民主政治体制有利于改革的自我纠正机制,但它也让强大的利益集团能够钻空子,以合法的方式阻挡迫切需要的变革,最终导致整个体制的衰朽。这正是美国近几十年一直发生的事实,许多政治制度存在越来越严重的机能障碍。僵化的认知和根深蒂固的政治力量相结合,让体制改革的努力统统流产”。这种德化缺失弱化,使得政治精英们公开利用漏洞游走在法律边缘,严重破坏了社会公义。正是基于对西方文化的清醒认识,身为虔诚基督徒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博士才会断定:“西方无法引领人类的未来文明”。汤因比博士尤其认为: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将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汤因比博士坚信,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

《汉书》讲: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学习仁义礼智信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像中医的治未病。孔子讲:“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为了让争讼行为不发生,所以才去教化民众。心良善自然少做恶事。如果不好的行为发生,可通过小惩大诫,以儆效尤,约束行为,整治风气。所以自古以来儒家与法家,都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与礼治共行,各起各的作用。可由于长久以来认为孔子的德治过于理想,我们发展到现在,所谓的外儒内法,实际上儒是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法才是治国理政的实际手段。

让我们一起在《论语》的智慧引导下,走向更美好的生活。#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感思# #读论语随写# #学《论语》打卡# #论语的学习# #论语金句# #国学# #国学经典# #国学新知识#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