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本”马桥文化遗址:上海最古老的人类遗址

发布者:一鹤北飞 2024-7-13 11:17

地处黄浦江上游北岸的马桥镇,旧时是上海粮仓,原来是四乡八镇交易的市集,乾隆年间改为“镇”后,沿用至今。有个说法:马桥,因当时是经济贸易区域性节点,热闹非凡,马道、水路极为畅通,镇中古桥很多,所以命名为马桥。

这里有着4000年历史的马桥文化遗址,是上海最古老的人类遗址,也是上海仅有的三个以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海派文化根脉所在,有着“上海之本”之称。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补足良渚文化之后的发展链条

马桥文化,是因马桥遗址发现而命名的一支考古学文化。马桥遗址位于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境,即北竹港以西、华宁路以东的北松公路段及两侧地块。其发现于1959年。1960年代,马桥遗址的发掘是上海地区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曾轰动一时。经考古发掘,马桥古文化遗址的面积约有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随着马桥遗址的发现,上海的人文史推前了2000多年,为上海成陆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马桥文化的发现补足了良渚文化之后长三角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链条。马桥遗址堆积层分为五层。第三层为东周时期的地层,出土有印纹硬陶和挂有青绿色或青灰色釉的早期瓷器。第五层为良渚文化地层,出土有以素面为主的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片。在第三层和第五层之间,第四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并有少量的小件铜器——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马桥文化”的堆积层。这种马桥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叠压关系,确认了马桥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先后关系,为判断良渚文化早于马桥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地层证据。

通过对马桥遗址为代表的马桥文化及其时代的研究,人们发现,良渚文化之后,随着环境变迁,洪泛、海侵使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生活、生产方式进一步改变,人口移动方向和社会变迁规模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经历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到了马桥文化时期,来自浙南闽北的印纹陶传统成为主流,同时与北方地区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

汉字萌生阶段的早期文字代表

陶文、原始瓷、青铜器等是马桥时期的重要文化因素。马桥出土的陶器上,刻划有一定数量的文字,称为原始文字。陶文主要由短直线或弧线组合而成,它们或平行排列,或相互交叉,构成了马桥文化陶文的特殊字形。根据介绍,马桥文化的陶文正是汉字产生过程中处于萌生阶段的早期文字代表,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闵行马桥遗址出土的阔把杯底的两个刻画陶文,作为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资料,最先被郭沫若先生引用在《中国史稿》中。

原始瓷是马桥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成就,这一技术出现后得到迅速推广,为东汉以后成熟青瓷的发明奠定了重要基础。灰陶云雷纹鸭型壶是马桥文化特有的器形。壶体一侧凸起上翘,形似鸭子丰润的尾部。考古学家们亲切地称它为鸭型壶。

此外,马桥先民通过飞鸟和鱼的纹饰器物反映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出土的石器中出现了豆、簋、盘、三足盆等。大量的酒器具,反映出当时宴请活动其实已经非常普遍了,而酒具的多样性,正是多地文化融合的佐证。

与先民“对话”的文化旅游场馆

1962年,马桥遗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1978年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马桥文化展示馆建成开放,成为上海又一处可与先民“对话”的文化旅游场馆。如今的马桥文化展示馆就位于上海闵行区马桥镇马桥古文化遗址公园内。公园四周被工厂包围,独留此处一小块静谧的绿地。

崧泽文化是上海之源;松江的广富林文化是上海之根;马桥文化是上海之本。这三大古文化,好像是构成“沪”字的三点水,缺一不可,共同创造了上海古文化的存在,表明上海参与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共建进程。

文:西门

图:闵行文旅

编辑:杨延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