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消失殆尽的中华瑰宝,人类历史最恢宏的百科全书。

发布者:熊猫木木 2024-11-4 20:14

如果说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遗憾和损失是什么,那一定是《永乐大典》的遗失。有人把它和“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的12金人的丢失相提并论,但是客观上来说,历史上所有文物的遗失加在一起都比不上《永乐大典》的损失巨大。

《永乐大典》的成书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7月攻入南京,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夺得皇位。为了显示其继位的合法性,他命令当时的文学泰斗级人物方孝孺为其撰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宁死不从,最后被朱棣“诛灭十门”共873人。

方孝孺被处死极大震动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大明王朝的知识分子迅速失去了精神方向,他们的气节和血性几乎荡然无存。

在这种背景之下,为了彰显自己的文韬武略,同时安抚知识分子,转移他们的视线,登基第二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编纂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等百家之书,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各方面,包罗万象,兼容并蓄,雅裕共赏。编纂工作由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主持,召集147人参与,用了一年时间完成,取名《文献大成》,但是朱棣阅后不满意,认为此书“尚多未备”,意思是很多内容没有收录进去,要求重修,这次参加人数增加到2196人,由解缙任总编纂,黑衣宰相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1405年,初稿完成,报朱棣亲阅,朱棣非常满意,为其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

《永乐大典》定稿后,在全国征集书法水平高的人进行撰写誊抄,至1407年冬天方才誊写制作完成,全书共22937卷(其中目录60卷),11095册,3.7亿字,共收录了七八千本明初以前的各类别图书,其中很多是佚书、善本、孤本。采用明代馆阁体书写,朱墨双色交相辉映,正文用黑字,引用文献和作者姓名用红字标注。

整书采用“按韵首字,用字系事”的搜索方法,查找十分方便,相当于古代版的百度搜索引擎。

《永乐大典》的价值

在编纂《永乐大典》时,朱棣要求对征集来的图书只录入,不篡改,使大量的古书得以传承,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完整而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

它兼容并蓄,雅俗共赏。一举打破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大量录入了宋元两朝的小说、戏曲、杂剧等作品。其中医学方面的图书也占了很大部分。

文化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但是如果一定要给《永乐大典》定个价,真的还有一个参考案例。2020年7月7日,在法国的一次拍卖会上,2本《永乐大典》以812万欧元成交,折合人民币6400万元,可以看出《永乐大典》在人们心中的价值。

《永乐大典》的最终命运

一般认为,《永乐大典》共有2套,即明成祖朱棣的正本、嘉靖帝的副本。其实大典的原书应该算第三套,即解缙、姚广孝编纂的草稿本。目前流传于世的所有册子全部是嘉靖副本部分,正本和草稿本已经完全消失,没有一丝痕迹。

草稿本最早消失,有明确的历史记载。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书付之一炬(就是大典收录的原书,相当于草稿)。

《永乐大典》正本原藏于南京文渊阁,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其搬到紫禁城文楼,即现在的体仁阁。正本自嘉靖之后就消失不见,关于正本的去向有三种说法,一是藏于皇宫的夹壁墙中,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二是毁于明末清初的大火,李自成撤出北京时,一把火烧了紫禁城,正本被烧毁,但是这种说法没有任何证据,如果被烧毁,应该有很多目击者,不可能没有任何记载。三是被嘉靖帝带入自己的永陵之中陪葬。这种说法可能性最大,首先嘉靖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而古代皇帝有将书画带入陵墓的传统。其次,嘉靖去世后,正值永乐大典副本誊抄的收尾时间,嘉靖死后三个月才下葬,好像是在等着一件重要的事情完成,这件事很可能是副本的完工,然后将正本带入陵墓。

《永乐大典》嘉靖副本。嘉靖36年,紫禁城体仁阁着火,所幸《永乐大典》被抢救出来了,经过这场大火,嘉靖帝心有余悸,认为只有一套正本不安全,为避免发生意外,必须有一套备份,于是,在嘉靖41年,他命人重新誊抄了一套,即《永乐大典》嘉靖副本,目前所有流传于世的册子都来自于副本。

嘉靖副本在传承过程中,不断遗失,除了战火中被焚毁、劫掠,更多的是被翰林院学士监守自盗,据称仅文廷式就将300多本占为己有。乾隆时期,有9000多本。1875年,清廷清查大典,已不足5000册,1894年再次清查,只有800余册了。1912年,翰林院将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截至目前,全世界仅存417本,仅占全部的4%不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几十年的收购、征集,目前国家图书馆收藏了161本。其它的分别收藏在美国、英国、日本、越南、我国台湾省等。

纠正对《永乐大典》的两种极端评价

一种是神化《永乐大典》。近年来,有人宣扬西方的工业革命来源于《永乐大典》,西方吸取《永乐大典》里面记载的明朝先进技术,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包括微积分、蒸汽机、造船技术等。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是低级红的表现。须知《永乐大典》是明初编纂的,像《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是明朝中后期成书的,不可能记载在《永乐大典》里,它里面收录的是宋元及之前的文化科技著作,那时候的中国科技水平不可能达到西方工业革命的程度。

另一种是妖魔化《永乐大典》。他们认为大典只是收录了已有的书籍,本身没有任何的创作,因此没有什么价值。这种观点是非常无知的,须知在古代,没有图书电子版,没有正规的出版社批量印刷出版,因此除了少数人的少数图书能印刷流传下去外,大部分都很难流传于世,如果没有国家力量的强力推动,《永乐大典》里收录的图书大部分都会失传。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仅剩的417册大典里面,就有600多本图书是在民间已经失传的。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比较

《永乐大典》是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它只是对书籍进行分类录入,不作任何修改。目的是保护性收录明初之前几千年的各类书籍,对中国古代文化、科技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四库全书》是乾隆命令纪晓岚主持编写的一套丛书,历时13年完成,共36000册,8亿字。丛书是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在一起。它的主观性很强,也就是说我认为符合要求的就编进去,不符合的就舍弃,并且销毁。乾隆时期,在编写《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共销毁对清朝政府不利的图书15万册,除了销毁书籍,清廷还系统性的对明朝档案进行了大规模的销毁和篡改,对历史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所以两者的目的不同,《永乐大典》是为了传承,而《四库全书》是为了销毁。历史上对后者的评价是负面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是对自身政权的认识。明朝是得国最正的一个朝代,它来源于人民起义推翻元朝异族统治,可以说光明正大。而清朝得国太过容易、偶然,是野蛮战胜文明的结果,所以清廷没有自信,它需要掩盖和篡改历史来堵住悠悠众口。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