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椁是什么意思 棺材分为内外棺

发布者:不虚此行 2019-7-14 03:04 来自: 世界之最

棺材大家都懂就是装死者尸体的,棺椁大家就听的少了吧。棺椁的意思是棺材和套棺,彰显死者的身价地位。在古代一般老百姓死的时候是没这个待遇的。达官贵族、士大夫皇家人员死后才能享受棺椁的厚葬。而且不同地位还有几重的区分。天子最高四重,士大夫阶级三重。不过现在社会这种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了,所以大家接触的比较少。

棺椁

棺椁,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装着死尸的棺材称为灵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穆斯林埋葬死者不用棺材、以色列的犹太人除了国葬或军葬外埋葬死者都不用棺材,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除小部分外埋葬死者不用棺材。

所谓棺椁,是一个通称,指的是两样东西:一件是最里面的内棺,另一件是外面的外椁,简单理解,就是大棺材套着一个小棺材,属于两层的丧葬用具。盲目来源于现实,我们今天对这个词汇很陌生是因为记忆中的葬具都只有一层,俗称棺材。而棺椁其实并不是历史上平民使用的葬具,严格来说它是贵族的专享。

典籍《易·系辞下》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古代的人(指的是更早,比如炎黄时期)葬礼非常隆重,身穿厚厚的丝质衣物,还要葬在野外的开阔地;不能起封土堆也不立标示,服丧的人尽孝时间需要特别长,往少了说三年,否则你是不孝子一枚,完毕。

棺椁形成

棺椁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级的棺葬制。棺即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现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椁制度化,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

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

棺材分内外棺是什么意思

棺材分内外棺即是棺和椁,一般棺小椁大,按文献记载,棺是盛放尸体的东西,椁则周于棺外,而且椁内往往放置较多的随葬品,棺内一般不放或较少。“棺”,一般指棺材,“椁”指棺材外面的套棺。使用棺椁形成制度,大概是在周代,但民间的风俗与制度之间却有一定的差距。

按照周代关于丧葬的礼仪规定,天子要用二椁五棺,诸候用一椁三棺,大夫用一椁二棺,士用一椁一棺棺和椁之间一般都不是紧密的靠在一起的,二者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存放一些陪葬品。所以椁就成为一种室,就是平常考古的术语所说的椁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