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规模、最高规格,来了

发布者:横竖有理 2022-12-30 11:22

12月7日一早,中国外交部发布了一则消息:

应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2月7日至10日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这次外交行动,是习近平主席继2016年之后时隔6年再次访问沙特,更为瞩目的是,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

沙特所在的阿拉伯世界,在世界格局中的意义毋庸置疑——世界航运要冲,全球能源供给阀门,人类文明主要的诞生地之一。

中国为何能与阿拉伯国家保持长期和谐共生?此次中阿的“两个之最”,足以体现关系的特殊性。中阿关系,特殊在哪?

谭主找到了几位专家。跟他们聊完,想到了一句话: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本次外交行程中,最能体现“两个之最”的活动之一,无疑就是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

首届,意思就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是中国第一次与阿拉伯国家集体举行领导人峰会。

这次峰会最早是由沙特阿拉伯提议。

第155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外长理事会会议在开罗的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开幕

去年3月,第155届阿盟外长理事会会议通过了加强对华关系的决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再次欢迎由沙特主办首届中阿峰会。中方很快给出了积极回应,愿进一步加强沟通,筹备好峰会。“两个之最”,水到渠成。

中方领导人这次出访,阿拉伯国家格外重视。

2016年,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到访阿拉伯国家,首站,就在沙特。

当时,沙特就以最高礼遇和最高规格接待期待已久的中国贵客。

习近平主席在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陪同下参观“四方宫”并品尝阿拉伯咖啡

志同道合,体现在中国对“中东之问”的回答。作为三洲交汇、五海相拥之地,这个区域一直动荡起伏。中东向何处去,一直是世界多国关注的“中东之问”。

2016年,习近平主席围绕“中东之问”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中包括:化解分歧,关键要加强对话;道路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

这两点,道出了地区国家的心声——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反对外部干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被称为“中东双雄”的沙特与伊朗的关系一直起伏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不断干涉这一地区。

上一任美国总统就任后的首次出访就选择了沙特,唆使海湾国家组建“阿拉伯版北约”。

为了给这些行为找到理由,美国不断利用“伊朗恐惧症”政策,立伊朗做靶子,试图渲染出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危机。

相反,2016年的那次访问,除了沙特之外,习近平主席同时访问了埃及和伊朗。

对于这个细节,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分析,中国可以借助和所有阿拉伯国家都保持非常友好的互利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他们之间内部的和解。

面对“中东之问”,西方给出的答案却是他们自以为的标准答案,“民主”“自由”。

结果,席卷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动荡带来的是旷日持久的冲突。

反差的背后,是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默契。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信任是牢不可破的,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经常去往阿拉伯国家的李绍先给谭主提供了自己的观察:

在各地区当中,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和评价绝对是排第一位的,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而且它们对中国的了解,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背后,是中阿两个民族数千年几乎没有过节的历史交往,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中国也是世界大国中唯一一个和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没有冲突的国家,除了中国,再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是这样的了。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中国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对于巴以冲突这个老大难问题,中国在大国中一直是立场最坚定的。

早在2013年夏天,中国就邀请两国相继访华,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在今年的中东安全论坛,中方仍在积极呼吁,主张巴以双方在“两国方案”基础上尽快恢复和谈,呼吁召开更大规模、更有权威、更具影响的国际和会。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这正是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和平共处的智慧。

以心交心,阿拉伯世界在涉及中国主权和核心利益问题上,也一直都是中国最坚定的支持者。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接下来又将如何走向未来?不仅要看历史,更要看现实。

今年以来,中阿之间,又释放了不少合作的新信号。

|今年1月份,沙特、科威特、阿曼、巴林四国外交大臣访华;

|9月份,中国在纽约出席联大期间集体会见了沙特、科威特、巴林外交大臣,阿联酋国务部长,以及卡塔尔和阿曼代表;

|不久前,卡塔尔刚刚宣布与中国达成一项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这是该国“有史以来最长的合同期限”。

中国与卡塔尔签订了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

巧合的是,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这个组织,是海湾地区最主要的政治经济组织。

6个成员国,都是海湾地区主要产油国家,已探明的原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近半成。

而本次访问的“两个之最”,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中方要参加两场峰会,除了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还有一场就是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

密集互动背后,是中国长期保持的海合会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去年,中海贸易额增长了44%。这代表的,也是中阿正在越来越深入的合作,今年前三季度,中阿贸易额达3192.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28%,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

中阿文明有如此深远的历史,落地到现实,中阿合作,有何特别之处?

如果看能源合作本身,很多人都能想到的一个特殊性是:

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了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而阿拉伯国家则是中国最大原油进口来源地。在中国的能源进口中,沙特常年位列第一,占我国进口总量的六分之一以上。

但如果只是贸易量大,中阿合作又特殊在哪?中阿之间的利益融合仅止于此么?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中阿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还包括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合作等诸多领域。在全世界石油最丰富的地区,为什么要开展新能源合作?

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项目

这背后,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利益交融,还是理念层面相近的发展诉求,相同的发展使命和相融的发展利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牛新春告诉谭主:

我们跟沙特等国家在经济转型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沙特未来不能过度依赖石油,因此沙特提出要通过自身的工业化,创造就业,实现经济的多元化。

而在通过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这条路上,中国很有心得。工业化转型,中阿也有很多共同语言。

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正越来越大。

更深层的原因,同样来自于共同经历,30年前,阿拉伯世界是要比中国发达的,但30年后,中国的变化天翻地覆。

所以,阿拉伯世界对中国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是因为他们希望了解,为什么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中国的理念,其实早已经总结为习近平主席回答“中东之问”的一句话:

中东动荡,根源出在发展,出路最终也要靠发展。发展事关人民生活和尊严。这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是希望和失望的较量。只有让青年人在发展中获得生活的尊严,在他们的心中,希望才能跑赢失望,才会自觉拒绝暴力,远离极端思潮和恐怖主义。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治乱世,重在发展。发展是人类最能共通的语言。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主要通过经济合作来参与阿拉伯国家的事务,通过改善经济和生活水平促进双方发展。

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加入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合作网络。这是中国,这也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题中之义。

这样的智慧,也来自于中阿跨越千年的交流与回响。

12月8日晚,谭主准备做一场“夜谭·遇鉴阿拉伯”的直播,探寻中阿交流与合作的过去和未来。

曾经,中阿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现如今,沿着“一带一路”的征途,中阿仍在续写文明互鉴的新叙事。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