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马镫”,正在南京市博物馆展出

发布者:会剃头的兵 2023-1-3 20:22

很少有哪种发明,像马镫这样结构简单却又深刻改变了人类战争史,进而影响了人类文明史。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马镫形象文物——东吴丁奉家族墓出土的釉陶骑马鼓吹俑,正陈列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千年文都 典范城市——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的展厅中。更为神奇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单边镫形象文物、双边镫形象文物、最早的马镫文字记录,都与南京这座城市有不解之缘,让人惊叹于历史的巧合。

展厅中展出了一组出土自南京五佰村丁奉家族墓的16件骑马鼓吹俑,即当时的军乐队。南京市考古院研究馆员周保华告诉记者,丁奉是东吴名将,与程普、黄盖等合称“江表之虎臣”,官至右大司马、左军师、徐州牧、大将军,封安丰侯,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三国的历史兴衰。丁奉墓是目前可以确认的官职最高的东吴名将墓,墓中出土带有仪仗队性质的骑马鼓吹俑并不令人意外。这些陶俑的形象深目、高鼻、络腮胡,很明显是胡人形象。由于出土时这些釉陶俑已经碎裂,多数陶俑所执乐器已不可知,只有少数可以明确看出乐器为排箫和鼓。

丁奉墓骑马鼓吹俑(邵世海摄)

考古专家正是在其中的一只不到20厘米高的骑马俑中发现了马镫的形象。这只陶俑的骑手戴着圆形小帽,上半身笔直地坐在马背上,双臂和左腿已经残缺,就在马腹的左侧,垂挂着一只三角形的马镫,很显然骑手那缺失的左脚并未踩在马镫中。周保华表示,陶俑右侧的马腹和骑手的右腿保存完整,但右侧并没有马镫,很显然,这是一只单边镫,是用来上马的辅助工具,当骑手坐在马上时,并不用它来踏脚及用来保持身体平衡。

丁奉墓中配有单边镫的陶俑(邵世海摄)

这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最早的马镫形象,其时间为丁奉去世的公元271年。此前的世界纪录由湖南长沙金盆岭西晋墓中的陶俑所保持,时间为公元302年,墓中3件骑吏俑的左侧有马镫,其大小、位置和功能都与丁奉墓陶俑一致,丁奉墓的发现把这项世界纪录从西晋推进到东吴,提前了31年。

湖南长沙西晋墓中的单边镫形象

在马镫被发明之前,骑手只能靠双腿夹住马,再至少用一只手扶住马鞍,以避免在颠簸时掉下马,这种情况下很难手执武器在马上搏杀。有了马镫,骑兵才真正实现人马合一,双手被解放出来可以使用长兵器、重兵器短兵相接,战斗力大大提升。然而丁奉墓中呈现出来的单边镫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只有双边马镫才能带来骑兵战斗力革命。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双边镫形象仍然是在南京被发现的。1970年前后,南京象山瑯琊王氏家族墓被考古发掘,其中7号墓的墓主人是“书圣”王羲之的叔叔王廙(yì)。王廙于公元322年去世,墓中出土的一件陶马俑已经佩有双镫,为目前已知最早的双镫类文物。

王廙墓出土的陶马配有双边镫

不仅如此,最早的关于马镫的文献记载,仍然与南京有关。这条记载出自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说的是东晋时谢安的弟弟谢万于公元359年统兵北征,结果兵败寿春,在逃亡之际,临上马前还奢求使用嵌了玉的马镫。“镫”字原本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类似高足盘的器皿,一是表示灯盏,而在这条记载中,“镫”开始指代马镫。《世说新语》的编撰者刘义庆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侄子,是皇室成员,他长期在南京生活,最终在南京去世,虽然《世说新语》在哪里成书学术界仍无定论,但它的编撰过程及书中内容都与南京有莫大的关系。

马镫的发明,使骑兵一跃成为人类战争中最具战斗力的兵种,深刻影响了包括欧洲历史走向在内的人类文明进程。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成千年的纷争,大半由于中国发明的马镫。”马镫在西方被称为“中国靴子”,西方人常说,先有马镫,后有骑士,马镫使得一种新的骑兵战法在欧洲被确立,进而使骑士制度成为一种社会形态,使中世纪的欧洲成为“骑士时代”。如果说来自中国的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那么催生骑士制度乃至欧洲封建制度的,恰恰是来自中国的马镫。很难想象,在南京市博物馆展厅中出现的小小的马镫形象,会与世界历史有如此深远的联系,而这一切却又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编辑: 王茹雅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