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文献资料,明成祖朱棣曾为了它节衣缩食

发布者:丹江水暖 2023-2-16 08:18

#古籍守护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而这些发展历程,都会被每个时代的人记录下来,最终成为一部史书,所以说,史书的意义重大,因为一部史书,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各行各业的发展演化,上可以让后人知晓过去的事迹,下可以警戒后人未来的一些发展,史书有多么重要呢?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也就是说,唐太宗以古代的历史为明镜,可以参考古代历史记录,知道事物发展、新旧更替的规律,以此来教导自己,那些事有利,那些事有害,趋利避害,以保证唐帝国永续发展。

在中华璀璨的五千年文明中,谈及历史书籍,很多人都会说《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但是《二十四史》记录的内容,都是以各个朝代的历史名人为主,间接涉及一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于研究一个民族各个时代的全貌,显然力有不足,因为历史名人只不过是时代的精英,而真正推动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却是哪些数不清的无名小卒,存在于各个行业的普罗大众。

由此可见,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的真实情况,那我们必然要从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去了解,可惜,在古代,由于其文化普及程度远远不如现代,同时由于古代帝王权术的影响,能用来记录普通行业的文献资料就非常少,古代的文献资料,大部分都是和帝王有关,少部分则和文化、宗教、医学、种植等有关,这也是我们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一个原因。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部文献著作,可以涵盖人间三百六十行,通古博今,内容磅礴浩瀚的作品呢?

当然有,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就是我国历史文献中,涵盖知识面最广,堪称当时“百科全书”的珍贵古籍-《永乐大典》。

明太祖朱元璋夺得天下后,就曾有著书立传的想法,他想要编纂一部集“经史百家之言”的书,但是由于大明朝初建,很多事务尚在萌发,著书的想法只能一再推迟。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他不忘太祖著书的想法,即刻召集文武百官,商议著书一事,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随后‬立即执行,自此,《永乐大典》项目正式启动。

得益于朱棣的重视,朝廷迅速调集147位优秀文官,第二年(1404年)便将书编纂了出来,取名《文献集成》,谁料明成祖朱棣看后直接表示:内容太少了,不够全面。

朱棣心里不满意,所以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再次‬提出‬要‬编纂‬一部‬内容‬更加‬全面‬的‬大‬典‬,他‬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负责各方面工作,参考‬南京‬文渊阁‬等‬地‬的‬藏书‬,这次‬耗费‬了‬两千‬多‬人力‬,集结‬了‬当世‬最为‬一流‬的‬文人墨客‬,朝廷‬上下一心‬全力‬攻克‬此事‬,为了‬工程‬进展‬顺利,工程‬质量‬保质保量‬,参与‬编纂‬工作‬的‬人员‬待遇‬优厚‬,他们‬由‬光禄寺‬提供‬免费‬饮食‬,可谓‬包吃包住‬,并且‬俸禄‬也‬挺高。

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

那么,让永乐大帝觉得满意的这部书籍,它到底有多么出色呢?

首先‬在‬遵从‬明成祖‬朱棣‬之前‬所‬定‬的‬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前提‬下‬,《永乐大帝‬》编撰‬团队‬,他们‬对于‬当世‬书籍‬的‬搜集‬目光‬,已经‬不‬局限于‬南京‬文渊阁‬藏书‬了‬,他们‬在‬全国‬发布‬收集‬书籍‬的‬消息‬,并且‬给予‬献‬书‬者‬优渥‬的‬报酬‬,一时之间‬,有‬很多‬早已‬遗失‬多年‬,或者‬珍藏‬的‬稀世‬孤本‬都‬涌现‬了‬出来‬,这‬虽然‬增加‬了‬图书‬编撰‬者‬的‬工作量‬,但是‬也‬极大‬的‬填充‬了‬《永乐大典‬》的‬内容‬涵盖‬量‬,因此‬本次‬编纂‬基本上‬囊括‬了‬全国‬的‬书籍‬,所以‬永乐大帝‬为了让‬修撰‬工作‬正常‬开展‬,不惜‬节衣缩食,一方面‬压缩‬宫廷‬费用‬,一方面‬节减‬各项‬财政支持‬,即便‬是‬军费‬也‬有‬一定量‬的‬缩减‬,可见‬永乐大帝‬对‬其‬重视‬程度‬。

那么,编撰《永乐大典》的工程量,到底有多巨大呢?一方面是堆积如山,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书籍,一方面则是参与编纂的文武百官,据记载,参与编辑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21600人‬共同‬编撰‬一部‬文献资料‬,这是‬什么‬概念‬?放眼‬全球‬人类‬发展‬史‬,如此‬大规模‬的‬编撰‬一部‬文献资料‬,唯有‬《永乐大典‬》。

那么,《永乐大典》到底报告了哪些知识内容呢?

据‬记载‬,《永乐大典‬》详细‬记载‬据‬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请大家记住,这里是11095册。

因为《永乐大典》规模实在过于庞大,因此成书后,只有这一部,被收藏南京文渊阁东阁,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北京),他挑选了一部分带往新都,深藏皇宫大院,自此,《永乐大典》一分为二。

在明代后来的多位皇帝中,明世宗嘉靖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他经常在案头摆放几册,方便自己随时阅读,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大火,存放大典的地方岌岌可危,嘉靖皇帝连发三道金牌,命令大家抢救《永乐大典》,可见其对大典的重视,嘉靖皇帝受此事件影响,决定再刊一部《永乐大典》,以防备以后发生类似事情,危及这部旷世巨作。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吏部和礼部主持了“糊名考试”,选拨出109位善书人。内府调拨了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也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重录工作正式开始了。

重录工作花费了6年之久,从此以后,《永乐大典》总共有了两部,清代乾隆皇帝下旨编撰的《四库全书》,其大部分内容来源于《永乐大典》。

历史总是残酷的,特别是王朝的更替,对于历史文献更是具有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永乐大典》的遗失,清代负有重大的责任,因为《永乐大典》一直保存在皇宫之中,平常参阅,都需要向皇帝申请,特批之后才可以进行阅读学习,可以说,清乾隆皇帝之前,皇宫对于《永乐大典》的保护都是非常全面到位的,但是即便如此,世人对于《永乐大典》的觊觎之心,早已蠢蠢欲动。

据‬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库全书纂修官黄寿龄私自将《永乐大典》六册,带回家中,途中失窃。乾隆帝指责说:“《永乐大典》,为世间未有之书!本不应该听纂修等携带外出!”下令严查,全城戒严。不久六册书在御河桥边被发现,失而复得。

由此可见,《永乐大典》这部旷世巨作,时时刻刻面临着被有心人偷窃,据为己有的危险,随着岁月的流逝,清王朝的衰落,《永乐大典》也难逃被分食的厄运。

到‬光绪元年(1875年),内务府‬清点‬《永乐大典‬》的‬时候‬,已经‬不足五千册(全‬书‬11095册‬)。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点,仅存八百余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6月23日,位于英国使馆北邻的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所余无几。翰林院内仅存六十四册被陆润庠运回府中。

至此以后,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开始,中华民族进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动荡期,《永乐大典》这部人类最伟大的文献资料,也随着战火,散落于世界各地。

据资料记载,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当时的“京师图书馆”成立,清廷翰林院的藏书被尽数转移,此时的《永乐大典》仅剩64册;再到今天,全球已知《永乐大典》共有400多册及部分零册存世,与全本11095册相比,现存不到4%。这些零册收藏在8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中国241册、日本60册、美国53册、英国51册、德国5册、越南4册、爱尔兰3册。

小哥有话说:

这篇文章,我写的时候,内在非常沉重,《永乐大典》这么优秀的一部文献资料,是明朝永乐大帝具全国之力,耗费大量人力无力齐心编撰,后来嘉靖皇帝又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复制了一份,合计22190册,最终在清朝流失了很大一部分,随后的战争更是对《永乐大典》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我们珍贵的文化就此出行了很大的遗失,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比痛心的事。

幸喜,2021年,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在国家图书馆启动,初期启动资金人民币1000万元,将定向资助中华珍贵古籍修复和专业人才培养、古籍活化与数字化等项目,其中重点包括《永乐大典》“湖”字册等国家珍贵典籍和特藏文献,该专项基金由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联合建立,是首个互联网企业资助的古籍保护基金。

目前,第一批《永乐大典》修复项目已经初有成效,大家可以在数字图书馆阅读《永乐大典》,我强烈推荐大家有时间可以去学习一下。

特别申明:本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百科。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