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最被低估的作品《赡养人类》:预测科技尽头会“淘汰”人类

发布者:拔剑长空 2023-4-16 10:36

文| 浪浪山的小喽啰

编辑| 会画鱼的猫

“科技”的尽头,会是什么模样?

2005年,“腹黑”的刘慈欣《赡养人类》一书中给出了预言,那就是:人类被“淘汰”!

“科技使人类进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理念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

就像最开始所有人对外星人的幻想一样,总觉得它们是友善的、爱好和平的,从未想过有什么“黑暗森林”存在。

似乎,“科技助力人类发展”,就是亘古不变的常识。

但,现实真的如此吗?

2005年,刘慈欣在自己的短篇小说《赡养人类》里,描绘了一个“资本”走向尽头的世界。

当全世界有“二十亿穷人”,却只有“一个富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这个人就成为了“终产者”

而科技,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了“淘汰”人类的工具!

如今,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号角吹响,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有许多行业,正在“科技”的逼迫下,走向“灭亡”。

当劳动可被科技取代,人,就不再是必须!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刘慈欣笔下描绘出的世界。

好奇,我们到底会不会走向预言的结果呢?

全世界最富裕的13个人,联合在一起“买凶杀人”,只因为对方不愿意接受自己“慷慨的赠予”?

《赡养人类》故事的开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荒诞的原因。

在故事里,主人公“滑膛”是一位资深的“杀手”,因为工作的干净利落而在业内备受好评。

这天,他接到了一份新的委托,委托人是世界上最富裕的13个人,而执行的对象则是三个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一个流浪汉、一个拾荒女孩以及一位穷困潦倒的画家。

本来,出于良好的职业素养,“滑膛”本不该去思考这一切是为什么,毕竟这个世界上荒诞的事情已经太多,世界早已不再真实。

可这次的委托,实在荒诞过了头。

于是,“滑膛”想尽办法得知了一切的答案,那就是——这三个穷人,不愿意接受富人的赠予,从而变成富人。

当然,这个世界上绝不会有毫无理由的慷慨,尤其对于资本家来说。

原来,此时的地球已经危在旦夕,外星文明即将降临,在绝对的实力碾压下,地球文明如同“蚂蚁”一样,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

就像一壶滚烫的铁水,在人类眼中根本算不上武器,但倒入蚁穴,却能给蚂蚁带来世界末日。

不过,好在这个外星文明还是比较“文明”,它慷慨的表示会将A国作为保留地,而身为“哥哥文明”的他们,会像照顾弟弟一样,“赡养”人类。

但前提,是实行“平均主义”。

什么是“平均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全人类抹平贫富差距,所有人得到同样的生活物资。

而决定这个物资数量的,正是世界上最穷的人拥有多少。

正因为如此,地球的富人们才选择把自己的财富全部“慷慨”的赠予出去,以此抬高全人类的最低生活水平。

但,有一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却显得十分顽固,拒绝接受富人的施舍。

于是富人们才决定联合起来,“加工”掉这些不听话的“零件”。

故事到了这里,肯定很多人又会疑惑,为什么“哥哥文明”会这么执着于要人类执行“平均主义”呢?

通过“哥哥文明”派来地球的调查员,“滑膛”得到了答案:因为,“哥哥们”正是不平均的受害者!

在“哥哥”的世界里,有一条法律至高无上,那就是:“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而这,便助力了“资本”的滋生。

可,“资本”从来不是什么和谐共存的群体,它是一项“赢家通吃”的游戏。

最终,“资本”经过角逐,剩下了最后的“胜者”。

这个人,便是“终产者”。

而“哥哥文明”,也便成为了一个拥有“二十亿穷人与一个富人”的世界。

在“终产者”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为他一个人所有,其他人不得侵犯半分。

包括,赖以生存的氧气。

原本,“哥哥们”可以通过劳动,向“终产者”换取一些“恩赐”。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可以直接通过芯片被传输进机械当中,从而使得所有的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不可避免地,“哥哥们”遭到了“淘汰”。

当劳动不再被需要,“哥哥”,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于是,“终产者”便与“哥哥们”做了最后一笔交易,用一艘可以远行的飞船,换取“哥哥们”脚下最后的土地。

当然,也可能是为了换取“眼不见心不烦”的痛快,毕竟“少爷心善”.......

反正,总而言之,依赖着与“终产者”交易来的飞船,“哥哥们”找到了地球,于是便有了后来发生的一切。

《赡养人类》的故事到了这里已经基本结束,最后是那位穷困潦倒的画家,用自己毕生的杰作,雇佣了“滑膛”,对那13个富人进行了反击。

不过,虽然这篇很短,但能够引人深思的地方却有很多。

尤其是“哥哥文明”发生的事情,让许多读过的朋友们,都表示:“有一种在照镜子的恐惧感!”

近些年来,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这两年人工智能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变,甚至“击碎”人类的认知。

从AlphaGo脱下围棋“高傲的衣衫”,到“AI绘画”让一众画师失业,再到最近的ChatGPT。

与其说这是一次次科学进步的里程碑,倒不如说是人类的“墓碑”......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一觉睡醒就将面临失业,似乎已经不再不可能。

这很难不让人担忧:科技,是否将取代人类呢?

科技会不会“淘汰”人类呢?

答案显而易见,不仅会,而且是必然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可以“淘汰”的人类,但前提是过去的人类、现在的人类,而非未来的人类。

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科技可以取代人类的劳动,但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

创造力,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相信很多朋友,对上面的这种图片并不陌生。

没错,它就是前段时间获得某艺术大奖的画作《太空歌剧院》,其作者正是人工智能。

不过,鲜有人知道,这幅在我们外人看起来无可挑剔的画作,在艺术界内部却“臭名昭著”。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这幅画上,有很多其他现有画作的影子。

说白了,与其说它是创作出的画,倒不如说是融合出来的画。

正如一位业内知名画师说的那样:“AI绘画,就是高水平的剽窃。”

其实,人类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便是人工智能只能基于现有的事物进行制造,而人类却可以创造未知。

正如刘慈欣写作《赡养人类》一样,要知道在2005年,AI和人工智能可还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事物。

所以,与其担忧科技会不会“淘汰”人类,倒不如思考该如何利用科技进化。

AI的出现,只是对停止进化的人类的提醒。

目前来说,AI是人类完全可以控制的,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全人类都感到恐惧,完全可以放弃发展AI。

可宇宙时代已经开启,我们都不知道在地球之外还有什么,万一未来真有更聪明更高能的外星人呢?

如果来的是“哥哥文明”还好,但来的要是“三体文明”呢?

或者说一言不发扔给你个“二向箔”的“歌者文明”?

难道人类也要怨恨对方科技太过发达吗?

当然,在我们思考科技会不会“淘汰”人类的时候,也得注意科技为什么会“淘汰”人类。

在《赡养人类》中,刘慈欣实际上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教育。

教育,正是打破社会相对平衡的致命武器。

教育的失衡会导致社会的彻底失衡。

归根结底,科技之所以会使人类被“淘汰”,最本质的原因就是科技对教育的垄断。

《赡养人类》中,刘慈欣这样写道:“对穷人的同情,关键在于一个同字,当双方相同的物种基础不存在时,同情也就不存在了。”

在“哥哥文明”发展的末期,知识的获取方式已经不再是学习,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植入芯片,这就使得知识得以被垄断。

当教育拉开了差距,自然而然的,人类也就追不上那些人工智能。

所以,人类才会被“淘汰”。

或许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像“哥哥文明”那样通过“植入芯片”来获取知识,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但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尤其种种迹象表明,教育的大门,正在被关闭的路上。

前些年,有关于快乐教育的话题,在国内相当风靡,原因便是西方很多公立学校对于孩子的培养趋近于“放纵”,而最终却似乎并不影响那些国家的人才产出。

于是,便有人觉得:快乐教育也能出人才。

快乐教育能不能出人才呢?在我看来,不能!

快乐教育,只能出天才!

而一万个普通人里,能有一个天才都算罕见!

显然,那些西方媒体不会告诉你,那些“快乐教育”的公立学校,只是“穷人们”的专属。

真正的精英阶层,他们的孩子就读的,永远是享受精英教育的私立学校。

而那些动辄一年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学费,正是“教育的门槛”,将“穷人们”牢牢挡在门外。

与之类似,还有韩国和日本等国家。

2017年,一部名为《学习的背叛》的韩国纪录片突然走红,其中便描绘了一副严重教育失衡的画面。

在片中,曾经,很多韩国家长都以为“高考是绝对公平的赛场”,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

正如韩国学生经常说的“四当五落”一样,不卷,你压根没有竞争的机会。

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那些昂贵到近乎天价的课外补习班,便成为了所有韩国学生与家长必须接受的现实。

不接受,就只能被“淘汰”。

去年,我国正式开始给课外补习机构降温,前几天,又进一步出台相关规定,禁止中小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培训机构。

在我看来,此举不仅是为了给孩子们减压,更多的也是为了避免教育的进一步失衡。

其实,总的来看,科技的发展,不可能停滞不前。

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其他的科技,都将是人类通向未来的“钥匙”。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每个人要做的,应该是去适应,去进化,而不是待在舒适区里自怨自艾,更不是去痛恨科技。

正如刘慈欣所说的那样:“科学进步可以保证人类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科学所带来的世界,不会更差,只会更好。

而能否把握住这个未来,全需要依赖我们自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