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暑假”来了,是贩卖焦虑还是为孩子好?

发布者:不是知青 2023-7-12 15:34

暑期即将开始,“暑假最可怕”系列已经集结。

最近网友们刷短视频时,突然发现一堆所谓“资深老师”,每个都在苦口婆心地劝家长“一(二/三/四……九)年级的暑假有多可怕”,“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拉开差距”“这就是残酷现实”,接着话锋一转,便开始卖书、卖课。

四川观察sctv,赞7.4万

如果你是家长,刷到这样的短视频,会作何感想?是否会感到焦虑,有点坐不住了?如果是,那正中了这些违规卖课者的下怀。对此,网友评论:“为了卖课,渲染暑假很可怕,太损了!”“这些人到处贩卖焦虑,应该封号!”

暑假可不可怕姑且不论,这套“可怕”话术大家可能并不陌生。

这些年,类似“劝学”之语随处可见。从幼小衔接、小升初到高中,几乎每一个学期甚至每一个月都是“被甩掉”“快赶超”的关键节点。言下之意,再不“鸡娃”, 就是“毁孩子一生”,早晚后悔。若是家长定力稍微不足,就可能被忽悠得找不着北,步步入坑、乖乖掏钱。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永远都有个理想化的“隔壁邻居家的孩子”,需要自家的娃不断学习追赶。很多家长有时候明知道“学无止境”,以及可能面临的“智商税”,但出于责任心和焦虑感,还是会加大投入,通过报班,买更多学习资料来消解负面情绪。

而一些营销号正是抓住这一心理来“贩卖焦虑”,这是一种百试不爽的营销手段。

问题的关键在于,“超前教育”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许多家长认为,提前学能让孩子心理上产生优越感,有助于下一阶段学习。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年2月,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篇《提前学的孩子能保持多久优势》文章中指出:

“据许多小学教师反映,那些在幼儿园提前学习拼音、加减法的学生,只是在入校一两个月内有优势。智力正常的学生即使没有提前学,在一个学期里就会赶上来。提前学习知识的学生,因为对知识缺乏新鲜感,可能丧失好奇心,上课走神不用心听讲,成绩反而不如没有学的孩子,结果伤害自信心。”

人不是机器,学习关键要靠激发自身的自觉性主动性。经历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利用假期适当“放飞”一下,实乃人之常情。如果罔顾孩子的身心规律,被贩卖焦虑者裹挟,强行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不仅难有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落实,每逢假期就补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许多中小学生不再埋头“题海”,而是从兴趣出发,度过自由充实的假期生活。

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协同监管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一些培训机构为了牟利,依然想方设法打“擦边球”,甚至不遗余力地大肆营销。最近“资深老师”在短视频里炮制焦虑,便是典型体现。

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保持高压态势,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发现一起、处置一起、通报一起,形成警示震慑效应。

违规卖课得好好整治,相关视频平台也不能为了收割流量和商业利益,对贩卖焦虑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关部门要对线上培训主体和重点网站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倒逼守土有责的平台切实把好关口。

当然,最关键的是家长也要擦亮双眼,保持教育定力。在人们高度重视教育,竞争异常激烈的大环境下,没有人可以淡然处之,但绝不能盲目跟风。其实,每个孩子都会受家庭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节奏。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中国福利会托儿所高级教师张晶认为,家长与其担心孩子该学什么,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正确学习的方法,提升孩子的学习品质。

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信任、关爱的环境中,孩子更能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更愿意尝试探索周围的世界;

其次,避免说教式的教育,为孩子提供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帮助孩子开拓视野、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在亲身实践、调查研究、反思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

第三,引导孩子有计划地做事,一天结束后,和孩子回顾当天的计划和完成情况,并分析原因;最后,要潜移默化,螺旋上升,持之以恒。

有人曾将养育孩子比喻为“带着蜗牛散步”:一味拉着快走,双方都很疲惫,也只能前进一点点,放开双手、放慢脚步,却发现自己置身在美丽花园。告别功利主义心态,也就能不被“收割”“围堵”,慢慢体味生命与成长的美好。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号、文汇报、钱江晚报)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