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命是空调给的,国运也是
在极端高温天,重估空调的意义
空调之于国民、产业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
刚刚过去的7月6日,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多个国家都创下了高温记录。 在持续的酷热下,许多人感慨,是空调给予了自己第二条命。 事实上,空调最初的发明并不是为了人类的“舒适”,而是为了让工业机器更好运转。
拥簇者说,假如没有空调,世界的工作效率会降低40%。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生产的两大要素,人和工具,都长期依赖于空调来抵御高温。从某种程度上看,空调的发明不但改变现代工作制度,扩大了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改变国民性,实现大国崛起的先决条件。
工业文明就是对抗高温的过程
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烧开水和扔石头。两次工业革命中,无论是炼钢铁(烧开水)还是发卫星(扔石头),技术上都可以归结为“加热到冷却”。可以说,工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控制温度的过程。
以塑料制品生产为例,冷却过程占整个生产时间的80%。而在化工制药行业,即便是细微温度变化,也会影响产品质量。在纺织、食品、烟草等领域,对温度同样有着特定的要求。
信息时代,与温度的对抗仍在继续。Facebook把服务器中心建在北极圈、微软把服务器放进密封舱扔进大海,阿里将数据中心放至千岛湖底,最主要的考虑就是为了中和算力运行时产生的热量。
空调的诞生让人类实现对空间温度的控制,通过改善空间环境大大提振了工业化生产的效率。尽管当下人们常常感叹是空调给了自己第二条命,但其实空调的发明最初并不是满足人对舒适的需求,而是为了工业设备。
1902年5月,纽约市《布鲁克林每日鹰报》刊登了一则题为《突如其来的热浪击倒了上万人》的报道,酷暑难当的纽约市民甚至打开了消防栓冲凉。
高温同样给位于纽约的沙克特威廉印刷厂的生产带来麻烦。天气原因加上蒸汽机、印刷机工作产生的热量,导致车间环境十分湿热,纸张膨胀和吸墨性很难控制,油墨无法准确对位。
印刷厂找到暖气机设备制造商布法罗锻造公司(Buffalo Forge Co)寻求解决方案,接到这项任务的工程师名叫开利。他就是发明了惠泽全人类空调的人。
开利的设计原理上并不复杂,在暖气设备的线圈中注入冷水,实现降温的同时,空气的水分会凝结在线圈上,从而也让空气变得更加干燥。之后,开利又根据国家气候表计算出印刷需要的精确温湿度,开发出一套温度调节装置,让印刷车间在四季都可以维持在恒定的温湿度。

图 | 开利博士和空调最初的样子
对温湿度的控制,可以有效抑制灰尘和静电,这同样是早期机械化生产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诞生的前20年里,空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机器而不是人。
印刷厂一战成名后,大量的工厂开始采用开利的空调系统,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胶片生产商赛璐璐、刀片生产商吉列等。
1907年,日本富士丝纺公司慕名而来求购空调,得益于开利的设计,纺织车间内超过6万个主轴不再被灰尘和静电困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都实现飞跃性的提升。此后,这套空调系统在日本从一战用到了二战,足足稳定运行了40年。
1915年,开利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公司完成的首批29个项目中,有10个是为美国及盟友的武器装配厂房安装空调。由于空间环境的改善,大大降低了弹药引信装置生产的安全隐患,使得工厂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进行精密的武器制造,间接让美国一战中获利丰厚。
也正是因此,开利的公司被美国陆军部授予杰出服务奖。之后多年里,开利公司又先后6次获得美国空军和海军的“E”勋章。
值得一提的是,开利公司至今仍是世界领先的空调制造商,其商用中央空调被人民大会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地标建筑物采用。2005年,开利集团差点完成对格力电器的收购,结果在董小姐的极力反对下,开利未能如愿。事实证明董小姐确有真知灼见,不到20年时间,如今格力的营收已经远超开利。
不可否认的是,开利对空调的研发和商业化有着开拓性的贡献。20世纪以来,空调逐渐成为工业领域的“基础建设”,从养猪到芯片制造,空调对生产的提振遍布每个产业。
2020年,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宣布投资40亿建两栋26层楼房来养猪,计划每年出栏生猪120万头。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120万只二师兄齐聚,正是空调新风系统为如此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提供了可能。
先进制造的圣杯“光刻机”,内部空气温度的稳定性是影响成品率的重要因素,部分零部件温度控制需要保持在±0.01℃。尽管在实现路径上已经大相径庭,但一切的基础正是建立在空调的发明之上。
这也难怪在纪念开利发明空调的100周年的国际会议上,有人说道:假如没有空调,世界的工作效率会降低40%。
空调与大国崛起
气温对一个地区经济活跃度和居民性格的影响远超想象。
在历史上留下璀璨印记的文明基本都处于温带和亚寒带,近代工业文明,更是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热带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适宜经济作物生长,不仅未出现几个发达国家,而且大多都尚在温饱线上挣扎。
13世纪末,元朝人周达观前往柬埔寨写下了《真腊风土记》一书,其中记录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不著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居室易办,器用易足。”
在泰国,同样流传这一句话:人不会被饿死,因为路边是随处可见的香蕉和椰子。
正是由于物产太过丰富,可以轻易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造就了当地人“平和”、“懒散”、“不思进取”的性格。这种“高温后遗症”适用于全体人类,天气一热,人人都想躺着。
1960年,巴西迁都至巴西利亚,这是历史上经典的首都搬迁案例。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沿海,迁都至巴西中部的高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高原上更为凉爽。相当于给巴西公务员装上一个巨大的空调。
去年,世界杯的举办让全球的目光聚焦卡塔尔。这是世界杯历史上最小的举办国,同时也是世界杯第一次在中东进行。卡塔尔人动用钞能力,在8座球场中的7座安装了空调,让足球运动得以在热带的沙漠中制造世界狂欢。
卡塔尔对空调的执着还不仅限于此。在位于首都的卡塔拉广场,是全球第一个适用开放式空调的商业中心。步行街上凉爽的冷风从脚底源源不断袭来,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什么是有钱人的体面。
空调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同样是潜移默化的。往小处说,空调改变了生活、生产习惯。往大处说,空调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国民性。
事实证明,较低的温度确实能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对此奉为圭臬的是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多年前,在被问到“除了多元文化包容,还有什么让新加坡的成功成为了可能”时,李光耀脱口而出的是“冷气机”。

图 | 李光耀
“空调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发明,或许是历史上最非凡的发明之一。空调的出现让热带地区的发展有了可能,它改变了文明的自然状态。”
对于这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回答,他解释道,“没有空调的话,你只能在凉爽的清晨时分或是黄昏后工作。我成为总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务员工作的大楼里安装空调。这是保证公共事务高效运行的关键。”
受此影响,新加坡的公共场所长期以来习惯把空调温度调至20℃以下。外地人来到在这个热带国家,首先要预备的是一件外套或毛衣。一个玩笑的说法是,新加坡的空调都是按照停尸房的标准设置的。
人为制造的低温,让这个国家人人穿西装打领带,商业氛围浓厚,从形式感上赋予新加坡国际化气息,在几十年中,这块弹丸之地逐渐成为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亦是热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2021年英国床褥用品制造商sleepseeker发布全球疲劳指数排名,新加坡在所有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一,成为全球国民最疲劳的国家。其中,新加坡平均工作时长排名第二,睡眠时间则排名倒数第一。新加坡打工人用最短的睡眠时长贡献了最大的工作热情。
香港同样是一个建立在空调上的城市。根据香港环保团体做的调查,超过三成的香港市民都曾在睡梦中被冻醒。身处热带岛屿,香港通过空调降温逆天改命,将香港公共空间的温度全年锁定在了亚寒带。
有人实测了香港公共空间的冷气温度,绝大部分场所都在20℃上下,最低可达12℃。室外室内,一个是夏天,一个是冬天。
由此,香港和新加坡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冷的两个城市。但同时,这也是世界上商业氛围最浓厚、工作节奏最快的两个城市。
促进现代工作制度的形成
2008年,武汉大学新生家长对话会上,一位家长表示“我女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
在当时,这件事引起很大的讨论,舆论的落点基本集中在年轻一代娇生惯养,一点苦不能吃。但在如今看来,高校宿舍装空调已经不再是一件需要讨论的事。炎热夏日,十几平的宿舍内四名壮汉赤裸相对、无心学习的场景已经很少出现。各地都在积极推进高校制冷设备的改造。
近些年最受学生爱戴的北大校长周其凤,其最大的功绩就是促进了北大装上了空调,一举结束了被清华在宿舍硬件上压过一头的耻辱。2013年,北大本科毕业生代表发言中激动的说到:装上空调的母校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作为如今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人”对高温更加敏感。一些热带地区,人们只会在早晨和黄昏出来工作,以避免白天的高温。从国民的平均工作时长上看,热带地区也明显低于其它地方。
在海南,许多公司下午3点才开始上班,连政府机构的工作也大多是下午2点30开始,因此全天工作时长要比内陆短至少半小时。因为午休时间最长可达3个小时,海南人也被称为全国最喜欢睡午觉的省份。
发达国家,高温同样在影响人的工作心情。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很多人会选择在8月休假一整月,工厂也会选择停业。人们离开城市,前往海边度假。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每年的7、8月份,都是国内汽车行业产销的低谷。这中间既有炎热天气降低了大家的购买热情,也有高温对产业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人们对高温越畏惧,越能说明空调的可贵。对打工者来说,夏天最无法舍弃的就是空调,它是隐形的生产工具。

图 | 空调外机是城市的毛孔
可以说,正是由于空调的出现,才让现代工作制度中的坐班制、八小时工作制成为可能。
城市化是彰显一个国家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但城市也带来了热岛效应,相当于给高温天气又加了一层buff。如果没有空调的话,很难想象数千万人聚集到一个城市,夏季的居住、通勤、工作会是什么样子。
即便是在北京的群租房中,装备空调也是打工人底线。又或者,可以设想一下40度的高温,在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呼吸这粘稠的空气是什么体验。
坐班制度产生的集中办公,让人们挤在在人均占地一平米的写字楼中,白领们时刻需要空调来保持冷静的思考,抑制躺平的冲动。
1902年7月17日,开利向印刷厂提交了第一个空调系统的机械蓝图。121年后,同样在7月,人类迎来了地球上最热的一天。刚刚过去不久的7月6日,全球的平均气温达到了17.23℃——包括海洋和两极,是历史之最。自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超过17℃的日子仅出现6次,而这6次都发生在过去的10天。
持续的高温下,文明的一切依旧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手术室里依旧维持着无菌的环境,芯片车间依旧维持恒定的温湿度。此时此刻,空调这个被严重低估的发明,仍在默默地为人类续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
大家都在看
-
"破局者刘强东:以毛泽东智慧破解资本压榨困局的商业革命" 2025年4月,当京东外卖骑手们首次拿到盖着红章的劳动合同,这场始于宿迁农村的变革已悄然改写中国商业史。身着骑手服的刘强东蹲在街头与配送员涮火锅的画面,在社交平台掀起全民热议——这不仅是企业家的姿态转变, ... 商业之最04-26
-
俞敏洪到底输在哪那个拥抱董宇辉的姑娘藏着东方商业最稀缺的密码 36岁的潇潇在镜头前张开双臂时,直播间300万观众集体破防了。这个被网友称作"东方甄选林黛玉"的姑娘,在众人默契保持社交距离的夜晚,用一个跨越三米的拥抱,完成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动人的商业叙事。俞敏洪 ... 商业之最04-26
-
史玉柱:从负债2.5亿到17亿担保泥潭,这位商业枭雄的三次生死劫 2023年深秋,北京金融法院的一纸判决让史玉柱再次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位曾缔造脑白金神话、靠《征途》重登富豪榜的商业奇才,因替朋友担保陷入17.65亿元债务漩涡,其名下97.53%的股权被冻结,连珍藏多年的古董车 ... 商业之最04-24
-
商业帝国的建造者: 王健林的万达神话 在中国商业史的星空中,王健林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不仅建造了一个横跨地产、文化、金融等领域的商业帝国,更以其独特的商业哲学和坚韧不拔的企业家精神,改写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从一名普通军人到亚洲首 ... 商业之最04-24
-
刘强东的“接地气”为啥成了商业圈的“显眼包” 最近刘强东在广东仓库搬货的视频又上了热搜,评论区有人酸溜溜地说“强哥又在作秀”。但咱细琢磨琢磨:在互联网大佬集体玩“隐身术”的时代,一个身价千亿的老板肯放下架子去一线搬货、跟快递员唠家常、在员工食堂排 ... 商业之最04-23
-
商业社会的“软化”:从效率至上到价值共生 引言:当京东“送外卖”成为商业信号 2025年,京东在外卖领域的一系列动作引发行业震动——宣布为外卖骑手全员缴纳社保、设定5%净利润红线、创始人刘强东强调“不打口水仗,专注社会价值”。这些看似与传统商业竞争 ... 商业之最04-22
-
哪种类型的商业模式让你觉得最稳?看你的风险评估能力 在商业世界中,每个人对于“稳定”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有人信赖老旧稳重的传统方式,有人偏好新兴灵活的创业路线,还有人选择多元结合的综合策略。你的选择,会透露出你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反应方式,甚至能折射出你在生 ... 商业之最04-21
-
在市集里,哪种摊位最吸引你驻足?揭示你的潜在商业嗅觉 在这个变化快速的时代里,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无数的信息和选择。有些人总能在纷繁中捕捉到机会的气息,而有些人则善于稳扎稳打,从细节中发现价值。商业嗅觉,听起来仿佛是商界精英的专属,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 ... 商业之最04-21
-
探秘南京高淳:解锁那些令人称奇的“最”!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周边各具特色的区县让人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南京的南大门——高淳区,解锁那些令人称奇的“最”,感受这片土地上的独特魅力。 ... 商业之最04-19
-
不争之智: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的现代商业启示 引言:商海中的无形兵法当你在犹疑是否要正面展开一场战争时:不论是企业弱小的企业在考虑是否要与行业龙头展开,还是面对同事的咄咄逼人是否要展开反击,《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的"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 商业之最04-14
相关文章
- 不争之智: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的现代商业启示
- 发展低空经济什么最关键?吕本富:逆向创新找商业闭环,最重要是解决应用场景
- 33.6亿!煤老板韩震出手“陕西最大奥莱”,榆林商业的煤动力
- 煤老板回家:33.6亿“最大奥莱”刷新榆林商业史
- 煤老板回家:336亿“最大奥莱”刷新“榆林商业史”
- 范蠡:从灭国战神到商业鬼才,春秋顶流的逆袭剧本比影视剧还离谱
- 煤老板回家:33.6亿“最大奥莱”刷新“榆林商业史”
- 白湖亭能成为福州最后的商业中心吗
- 商之大者:论商业智慧与国家命运的共生共荣
- 李嘉诚的"不担心”与“最担心":一个商业帝国的经极命题
- 李嘉诚:撕裂时代的“双面巨贾”,是商业之神还是逐利之兽
- 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纯粹且高尚!于东来有着商业最稀缺的真诚
- 李嘉诚的228亿美元套现:或将成为其商业生涯最昂贵的"避险"选择
- 大武汉真的太好逛了,武汉最顶级的商业,又要连开两家……
- “败者不死,只是蛰伏”——商业大佬之所以能逆风翻盘的秘诀
- 从工业锈带到商业秀场:合肥瑶海凭什么吸引K11?
- 李嘉诚:商业巨擘的多面人生
- 李嘉诚商业帝国最脏一块砖:公摊面积凭什么让中国人买单
- 太行商脉:武安商帮的五百年商业密码。太行遗珍杂志社存稿
- 胖东来:一个零售业乌托邦引发的商业地震
热门阅读
-
世界上最小比基尼,几根绳子也能叫比基尼 07-14
-
胡文海事件真相,以暴制暴杀了村干部等14人 07-14
-
好日子香烟价格,多款不同系列价格口感介绍 07-14
-
缅甸惊现最古老琥珀 距今一亿年价值连城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