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城有多繁华?逛街8条街市,娱乐6大瓦市,吃饭72家酒楼

发布者:唯品一生 2023-7-28 06:40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交换经济的发展,北宋时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了。

东京城内各大小街巷都已成为商业活动的场所,各类商业店肆林立,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在城市水陆交通汇集之处形成城市中心商业区,如四条御街和汴河两岸。

除了遍及全城的大、小商业街,还出现大量的各种集市,如州桥夜市、城门早市、相国寺庙市和各种节日的集市等。

酒肆、茶楼、浴室和瓦子等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作为城市居民消费场所,在北宋时期也迅速发展。

如大酒楼即正店,到北宋末年发展到72家;遍布城里四面城门附近和城内最繁华的潘楼街上。

瓦子有六处,既是表演场,有的同时又成为集市。


1、中心商业区的分布


北宋东京城内在许多交通要道上出现了繁华的新型商业街区,这些街区主要是由新兴的行市、酒楼、茶坊、食品店、瓦子等组成的。

东京城主要的商业街区,大致分布在以下八条主要街巷上:

(1)南面御街

在宣德门的左右掖门以南,建有左右千步廊,左右廊下各设有朱漆和黑漆权子两行,行人限在朱漆权子之外活动。这里“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是很兴盛的街市。直到北宋晚期政和年间才禁止买卖。

“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熬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据以上记载可见,从州桥至朱雀门的御街上,有许多酒店和饮食店;从朱雀门到龙津桥的御街上,则全是饮食店铺,卖各种荤素食品、蔬菜、果品,《东京梦华录》中列举出多达四十余种。这一带夜市也盛。

(2)东面御街

东面御街从州桥向东,即临汴河的大街,出里城旧宋门,到外城新宋门。这一带多是客店,包括临汴河著名的十三间楼,是为从汴河来的客商准备的大型客栈。旧宋门外还有仁和店、姜店等大酒楼。


(3)西面御街

西面御街自州桥向西,出里城旧郑门,到新城新郑门。靠近州桥是果子行和许多花果铺席。

再向西“街南遇仙正店,前有楼子,后有台,都人谓之‘台上’,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向西去皆妓女馆舍,都人谓之院街。”


到旧郑门,又有河王家、李七家正店等酒店。

(4)北面御街

北面御街是最繁华的一处。从宫城宣德门东去,经东西向的潘楼街,过宫城东南的东角楼,再向东到十字街头,名为土市子。

这里有鹰店、真珠、匹帛、香药铺席;界身巷的金银行;徐家瓠羹店;著名的潘楼酒店,楼下即为集市;街南有最大的桑家瓦子,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5)马行街及其南北段

从土市子北去,至马行街,这里有东、西鸡儿巷,多妓馆;东鸡儿巷郭厨,是有名的“卖贵细下酒”之店。再北的庄楼楼下为马市。

从马行街北去到里城的旧封丘门,这里是医行、药行最为集中的地方。

出里城封丘门,到外城新封丘门。这里有州北瓦子;在新封丘门大街十多里长的街道两边多为茶坊与酒店及饮食店。


从土市子南去,则有铁屑楼酒店、高阳正店、得胜桥郑家油饼店等酒楼和饮食店,这里夜市尤盛。

(6)宣德门前大街

这是一条横贯全城中心的大街,东段经潘楼街、土市子,向东为十字大街,这里从五更到天明,有博易买卖,称为鬼市子。从十字大街到旧曹门一段,多有酒楼、饮食店铺。

出里城旧曹门,有朱家桥瓦子。再向东即牛行街,有著名的刘家药铺,看牛楼酒店等。西段从宫城西南角西角楼,沿大街西去,即是踊路街,一路有许多客店和药铺。出梁门有州西瓦子,一直到万圣门,这条街上除个别水果店和金银铺外,都是药店和酒店。


(7)宫城东门前大街

宫城东门东华门外也是市场。“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嘏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

东华门外景明坊有酒楼名樊楼,原名白樊楼,宜和间修造成三层高,成为“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足见其规模之巨。


(8)景灵宫东门大街和相国寺东门大街

景灵宫东门大街,与北边的潘楼街和曹门大街平行。这里有熙楼客店,高阳正店等。

相国寺东门大街,是相国寺东门外的南北向大街。街上都是幞头、腰带、书籍、冠朵铺席。

相国寺南有录事巷,多妓馆;绣巷皆绣作师姑住所。寺北有小甜水巷,南食店甚盛,妓馆也多”。


以上八条街市是东京主要的商业街区。

如按繁华程度排列,最繁华是潘楼街,即北面御街,其次是马行街和旧封丘门内外,还有宫城东华门前大街,宣德门前西大街,南、东、西御街等。

其他几条街市的繁华程度次之。

从东京主要商业区的分布特点看:

一是分布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上,如四条御街,还有沿汴河的大街,这里既是交通干道,也是商业最繁华之地。

二是靠近宫城附近的街巷非常繁华,这里各类行市如酒楼、饮食、医药相当之多,特别是金银行等,有如后世“金融资本”性质的行铺也集中在这里。


2、集市


在北宋末年,除了遍布东京城的繁华而密集的街市外,城市内及城市附近还有大量的集市。

其中有的定日,即仅在某月某日有市;有的定时。

其分布状况如下:

(1)早市和夜市

城门口、街头和桥头集市:多是早市。

“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诸门桥市井已开…直至天明。”

这是《东京梦华录》卷三的〈天晓诸人入市〉中,所记述的城门和桥头早市的景象。

早市上的买卖有瓠羹店的灌肺和炒肺,粥饭点心等早点,还有“卖洗面水”及“煎点汤茶药者”。


到天明,杀猪羊作坊用车子或挑担送肉上市,动即数百。麦面也用布袋装好,用太平车或驴马驮着,守在城门外,等门开入城货卖。果子等“集于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更有御街桥至南内前,趋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所谓“趋朝”是指清晨赶早市者。

除了早市以外还有夜市。

如《东京梦华录》中卷之二的〈州桥夜市〉,描述了北宋东京城内从朱雀门到龙津桥的夜市景象。


另外据《铁围山从谈》卷四载:

在东京土市子以东十字大街上的“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这里的夜市买卖,带有赌博的性质,即所谓“博易”,也叫作“扑卖”或“关扑”。

北宋政府平时禁止“关扑”,只有在元旦、冬至、寒食三节,由开封府出榜,才可以各开禁三天。这里之所以形成天明前的“鬼市子”,是免得白天公开犯禁。

(2)庙市

宋代庙市流行,不少寺院常常在四月八日(佛的生日)举行盛大的庙会和集市。东京的庙市以相国寺庙市最为著名。每月在朔望和三个逢三、逢八的日子举行,共计八次。

相国寺的庙市,利用两廊和院落空间,将货物分类摆布。

在相国寺大三门前后卖飞禽、猫犬、珍禽、奇兽。第二三门前后卖“动用什物”。在空间开阔的庭院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即是临时架设的售货小棚子,犹如出售百货的小店铺,既有家用器物如蒲盒、簟席、屏帏以及洗漱用的器皿,又有马具如鞍辔,兵器如弓剑,更有时果(时鲜果子)、腊脯等食品。

“近佛殿有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潘谷墨”,皆为名家制作。

两廊“有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以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3)节日的集市

节日集市,主要供应节日特殊需要的商品。如端午节有“鼓扇百索市”,即卖小鼓、扇子、合欢索、百岁索、长命索之类。

市场在潘楼下、丽景门外、阊阖门、朱雀门内外、相国寺东廊、睦亲广亲宅前等处。

在七夕有“乞巧市”,在潘楼前卖乞巧物,至七夕前三天,车马就不能通行了。同时,街市和瓦市都卖“磨喝乐”,即泥塑小孩。

到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到年底,“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夕之用”。

“东京潘楼下,从岁前卖此等物至除夕,殆不通车马。”


3、瓦市勾栏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文化娱乐业兴起,形成在城市中占有一定空间的市民娱乐场所,于是出现了带有演戏场地——勾栏的瓦市。


瓦市也称瓦舍、瓦肆,其意为“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勾栏”是一种临时围合起来的演艺场。瓦市是以勾栏这样的戏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集市,除勾栏外,还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东京的瓦市有六处:

最大的桑家瓦子在潘楼街;朱家桥瓦,在内城东门“曹门”外;州西瓦子在内城西门“梁门”外;州北瓦子在内城北门“封丘门”外;新门瓦子在内城西南门“新门”外;保康门瓦子在内城东南门“保康门”外。


这六处瓦子均匀分布在全城中。

在最大的桑家瓦子中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内中瓦子(的勾栏)有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的勾栏)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瓦市的出现不仅使市民的业余生活更为丰富多彩,而且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了话本文学的产生。

《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所载北宋末年在瓦市上的表演有小说、讲史、散乐、舞旋、小兜相扑、杂剧等。

瓦市中的勾栏可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公共露天剧场,瓦市本身犹如一座大的游乐场,百姓可以在这里看演出、进酒楼、购买百货杂物等。

一座城市出现六座瓦市,可证当时民俗文化的发达。文化娱乐设施已成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前所未有的。


4、手工业分布


东京的手工业分为官营和私营两大类。其中官营手工业无论在生产规模、组织分工等方面均大大超过私营手工业。这是因为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皇室服务的。


如《东京梦华录·卷一·外诸司》中就记有法酒库、内酒坊、东西作坊、文思院、上下界绫锦院、文绣院等等众多的官营手工作坊。

官营手工业的组织构成有五类:

(1)属少府监管辖的有以下五个机构: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主管生产皇室所用乘舆、服饰之类。

(2)属将作监管辖的有修内司、东西八作司、竹木务、事材场、麦胡场、丹粉所、作坊物料库、退材场、窑务、泊场等,主管建筑工程。

(3)属军器监管辖的有东西作坊、作坊物料库、皮角场、弓弩院等四个场坊,主管生产军器。

(4)后苑造作所,“掌造禁中及皇属婚娶名物”。

(5)后苑烧朱所,“掌烧变朱红以供丹漆作绘之用”。

此外还有造船务、内酒坊等等专业手工作坊。

见于文献记载的手工行业作坊分布情况如下:

(1)设在里城西南部兴国坊的武器制造业作坊:

又称南北作坊,制造兵器、戎具、旗帜及其他军用什物。内设木作、铁甲作、大炉作、小炉作、器械作等,共计51作,有兵校及工匠共7931人,在东京当时是最大的工场之一,其中仅弓的产量就是全国各州的2.5倍。

(2)印刷业作坊:

广布全城,东京是当时全国印刷业的四大中心之一(其他三个是成都、杭州、建州),官私作坊均极发达,尤以官刻为更佳。当时国子监、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等均有各自的刻书作坊,刻印了大批经史典籍。

此外还有若干私营刻书作坊,较为分散。

(3)水磨步磨加工业:

东京的官私水磨业相当发达,以水磨制茶,也可制麦;外城北部的永顺坊和嘉庆坊以水磨务著称,官磨茶场原集中在城东汴河岸边之丁字河,元丰六年春(1083年),因浚蔡河,宋廷乃在通津门外,用汴河水置水磨百盘,范围相当广大。除水磨之外还有用人力、畜力推动的步磨,主要磨制面粉。步磨的私营磨户,也有相当数量。

(4)冶铁业:

外城东部显仁坊的铸铁务,是官营金属加工场。民间有小型铁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即有这种小铁铺的画面。

(5)染织业:

里城东北部昭庆坊的官办绫锦院,有兵匠1034人。“旧有锦绮机四百余,是东京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基地。

染院,设在京城西的金城坊,利用金水河水,污水排于新城墙外护龙河旁。


(6)裁造、刺绣业作坊:

官办有裁造院,先在里城西南的利仁坊,后迁至里城东北部的延康坊。宫廷中所需刺绣用品多来自“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后官建文绣院一所,招工300人。

(7)都曲院:

在曲院街之敦义坊,为官办造酒作坊,又称内酒坊,内酒坊造的名酒称法酒。私营造酒者更多,分布于城内各处繁华的闹市。且品牌众多,东京城的大酒楼各家皆有自己的名酒,如潘楼的“琼液”,会仙楼的“玉胥”,高阳殿的“流霞”,仁和楼的“琼浆”等。

(8)制药业作坊:

北宋制药业发达,官办药业,除设在宫廷的御药院之外,又有官药所七个,其中两个为制药作坊,五个为宫药局。

私营药铺林立,如沿官城西南角楼西去,一路上就有许多药铺。又如沿马行街北去,到里城旧封丘门,“马行南北几十里,夹道药肆,盖多国医,咸巨富”。

(9)文具制造业作坊:

即指“文房四宝”的生产小作坊,在大相国寺附近尤多。

对此有诗记曰:“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又如潘谷所造之墨质量极高,遇湿不败,誉满京城。

其他手工业如造船业、陶瓷业等则大都设在城外,少量在城内。

由上可知东京各种手工业作坊分散在城内外,形成按“行”集中的态势。


5、仓储设施的分布


东京每年漕运大量的物资,需要解决储存的问题。除宫城内藏之外,大量粮食货物存于沿河仓库或货物堆垛场。


北宋初,“京师内外凡大小二十五仓,官吏四百二十人,计每岁所给不下四百万石,…”

这二十五仓即东河的里河仓,共有十个,西河的永济、永富二仓,南河亦谓之外河的广济仓,北河的广积、广储仓,此外还有税仓、天驷监的三仓、左天厩坊仓、大盈、右二厩仓,以及折中仓、茶库仓等。

此外汴河南北各有草场三所,以受京畿租赋及和市所入之草。

到了北宋中期以后,随着赋税收入增多及漕运畅通,东京城的仓场建设也不断扩大。

大量漕运而来的粮食货物则存放于河道两岸的仓场内。据《东京梦华录》卷一〈外诸司〉载:

“自州东虹桥元丰仓、顺成仓,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陈州门里麦仓子,州北夷门山、五丈河诸仓。约共五十余所。”

比宋初增加了一倍多。


6、居住区


东京城在北宋形成了开放的街巷式城市居住区,宋廷对于东京城采取了“厢”和“坊”的行政管理体系。

(1)开放的街巷式居住区

从《东京梦华录》中所描述的北宋末年东京城内的景象可知,这时的居住区与商业店铺,酒楼和手工业作坊混杂在一起,遍布东京大小街巷。

这种市坊杂处的情形,大约有三种情况:

①同一街巷内住宅与商店分段布置,这主要在东京城内最重要的大街和宣德门南御街。以州桥为界,以北是住宅府邸,以南则是店铺。

②住宅和商店、手工业作坊混杂相间。如马行街北,除了众多有名的医药铺外,“其余香药铺席,官员住舍,不欲遍记。”

实际上,街巷上的商业店铺和手工业作坊本身都兼有居住功能。

③达官贵戚府第与商店杂处区,像郑皇后宅后面是有名的酒楼“宋厨”;明节皇后宅靠近张家油饼店,当朝的蔡太师则毗邻州西瓦子。权贵府邸置于一片闹市之中,这也是以往少有的。


所谓开放的坊巷式居住区,其实质是打破了严格限制的“里坊”和“市”以后,城市中的住宅、店铺、手工业作坊乃至仓库等在城市内混杂相间,没有严格明确的用地分区界限,很难明确地把居住区从城市内部划分出来。

而达官权贵的府第则相对集中在内城之内,特别是在内城里主要街道上。

(2)“厢”和“坊”的行政管理体系

东京没有了以坊墙、市墙为界定的严格坊市制度,但北宋官府仍采用“厢”和“坊”的行政管理体制。

从东京的行政管理体系的构成上说,东京开封府下设两赤县,即浚仪县和开封县,这是沿用唐代汴州旧制。

东京城分属两赤县统领,其中开封县管辖内城御街东部和外城的东部、南部;浚仪县(在大中祥符二年改称祥符县)管辖内城御街西部和外城西部、北部。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京城内外开始设厢,厢成为坊的上级行政单位。同时城内全部由开封府管辖。

东京里城设有四厢、46坊;外城设有六厢、75坊。共计十厢121坊。

若加上附郭的京东三厢、京南一厢、京西三厢和京北二厢共九厢15坊,东京城内外共计九厢136坊。


北宋东京的厢坊制管理体制,可以说是在废除了唐代坊市制度后建立起来的新的管理体系。

特别应注意的是,北宋之“坊”与唐代之“坊”有根本的区别。

朱熹曾这样对比唐宋之坊:

“唐…官街皆用墙,居民在墙内,在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本朝宫殿街巷京城制度,皆五代仍因陋就简,所以不佳”。

这时坊只是一个行政基层单位。居民称呼某地已多用某街某巷,《东京梦华录》中也如是。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