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款,没收资产,强制下架,阴招齐出的印度,为何赶不走中国企业

发布者:姑苏一狼 2023-8-7 03:57


印度,最近在网上的风头很大。


舆论的一面,是各大媒体不停的转载报道与之有关的商业动态,先是小米集团因违反当地规定而被印度有关部门罚款6500万美元,紧接着又是富士康被爆出取消了其在印度195亿美元的工厂建设计划,全面从印度撤退,再加上过去一年里与之相关的诸多负面新闻。


今天的印度,已然在许多人心目中成为了一个商业黑洞,不值得再做投入。


在由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印度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而根据印度当地媒体印度标准报的统计,在过去7年里,有超过2783家跨国企业关闭其在印度的分支机构,在印注册的大型跨国公司中,有超过1700家公司注销撤退,占比高达1/3。



然而现实的另一面,却是前后被印度累计罚没超过50多亿人民币的小米集团,仍然宣布将继续加大在印投入。


就连此前因坚持必须全款才肯交车而与印度商务部闹得极不愉快的比亚迪,也被曝出向印度递交了10亿美元的建厂申请,而更让人稀奇的是,这份申请还被印度拒绝了。



印度仿佛具有某种魔力一般,吸引着国内乃至全球的资本,顶着各种各样的罚没手段,苛捐杂税也要进军印度,这种被别人扇了一巴掌还要把另一边也凑上去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商业逻辑?被誉为跨国企业坟场的印度,又凭什么能够吸引一家又一家企业前仆后继的贴上去呢?


02


印度,是被国际社会公认的下一个中国。


一方面,印度的人口已于今年4月正式超越我们,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另一方面,印度又酷似30年的我们,市场和工业化水平较低,在人口红利和市场前景的推动下,一家又一家的国际资本争相涌入。



尽管其颇具争议的营商环境和各种带有收割性质的治理行为,让印度成为了衡量不靠谱程度的第四个量级:轻度、中度、重度和印度。


但不可否定的是,的的确确有许多的企业在印度崛起的这场浪潮中分到了一杯羹。


以苹果为例,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的数据,今年二季度苹果在印度市场的市占率达到5%,而在4.5万卢比价位的高端机市场,苹果的市占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2%,根据苹果发布的财报显示,其2022财年在印营收达60亿美元,同比增长46%。


而被印度多次定向罚款的小米集团,更是已将印度视为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据点。


数据显示,2022年小米集团海外营收约为1327亿,占集团总收入的49%,而小米在印度的手机出货量为2940万台,约占其全球出货量的20%。


除此外,根据市场媒体的分析,印度智能手机的市场渗透率仍不足50%,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小米当前的出货量仍然存在翻番的可能,在如此庞大的增量市场面前,也难怪即使被多次增对,小米仍然不肯放弃印度市场。


今年6月份,日本第一大券商野村证券曾发文表示:印度和东南亚,将成为亚洲未来十年增长的主要动力,话语刚落,腾讯就用切切实实的数据为这个预测做了注脚。



腾讯旗下的手游PUBG Mobile 曾于2020年遭到印度市场封禁,今年五月,腾讯重新将该游戏在印度市场上架,六月份该游戏的海外市场营收直接飙涨27%,并重回增长榜和下载榜榜首。


印度市场的魅力,可见一斑。


不过随着富士康和比亚迪在印建厂计划的先后撤销,最近几天的舆论场,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



03


很多朋友甚至包括不少媒体,将富士康和比亚迪从印度的撤退放在一起,视作商业信用崩塌的征兆,你印度之前种下的种种恶果,现在到了偿还的时候巴拉巴拉。


但实际,比亚迪和富士康的撤退,完全是一件事情的两面。


富士康的撤退,是典型的想占印度便宜没占到。


2021年12月,印度宣布启动芯片产业激励计划,将拿出100亿美元的补贴来吸引全球芯片制造商在印度设厂,根据相关的文档显示,印度可以最高提供项目成本50%的财政支持。



富士康就看上了这条规则,找到了印度巨头韦丹塔合作,计划在印投资195亿美元建设28nm的晶圆厂,富士康的想法是,投资建厂韦丹塔出大头,印度的财政补贴还能有50%,自己实际上不用掏多少钱,就出个技术就好了。


但问题就出在技术上了,富士康虽然是苹果最大的代工厂,但他并没有芯片的设计和生产能力,而合作伙伴韦丹塔主做采矿和大宗商品交易,对芯片那更是摸不着头脑。


富士康最后想到的法子,是花钱找有技术的公司意法半导体购买技术授权,结果印度那边不干了,合着前后掏了100亿的补贴,最后引进了个二房东?


眼见着印度这边捞不着补贴,富士康也就干净利落的宣布取消芯片建厂计划,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个想占便宜没占着的故事。



而比亚迪不一样,比亚迪是真的有技术,而印度也是真的想要发展新能源行业。


但两者走不到一起的原因是,比亚迪担心印度和以前一样卸磨杀驴,而印度也担心比亚迪不肯拿真技术出来,根据媒体披露的合作细节显示,比亚迪在印度的10亿美元建厂计划,其年产能将达1.5万辆电动车。


但在供应链的建设上,比亚迪采取了将汽车零部件从国外运送到印度组装的模式,这让印度认为比亚迪没有将制造能力转移到印度的长期战略,因而拒绝了其建厂计划。


如果说富士康是想偷鸡没偷着的话,那么在比亚迪身上,印度则是切切实实被自己过去几年里各种打出的回旋镖击中,当一个企业在投资时,决定性的衡量因素不是回报和市场,而是当地的商业信用时,无疑才是对其商业信誉最严重的打击。


跨国企业的坟场、商业世界的规则黑洞,和前景广阔的蓝海市场,这些要素共同构筑了印度的真实面目,让一家又一家的企业对它憧憬,又对它恐惧。


想要改变这些负面观感,对印度来说需要投入不菲的时间和治理成本,但一个首先要被回答的问题是,印度真的能够下定决定去改变吗?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