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盗窃事件”!解雇、辞职、有人爆内幕
上千件藏品丢失、工作人员被解雇、馆长辞职……近日,大英博物馆发布一纸声明,承认馆内部分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警方随即介入调查。8月25日,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引咎辞职。目前,该馆已有约2000件藏品失踪。
有考古学家形容,这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盗窃事件。南都、N视频记者梳理发现,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英博物馆便丢失了一系列馆藏,其中包括15件中国文物。
师从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前馆长的人类学学者叶明,在该馆提供讲解服务近20年。8月29日,他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管理效率低下与松散的馆藏防护机制,导致此次藏品流失事件的发生。
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曾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此次“失窃风云”后,希腊、尼日利亚等国接连发声,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被掠夺的文物。
叶明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文物回归“是一条漫长、艰辛而波折的道路”,在多方资源配合下、各方信任下,每一件文物都可以找到其最大价值,相信“追索流失文物是可以实现的”。

大英博物馆。新华社发
消失的藏品
实际上,大英博物馆藏品流失一事,早在两年前便露出踪迹。
2021年,一名艺术品商人曾告知大英博物馆方面,馆内可能存在藏品被盗的问题。据其和大英博物馆之间的来信显示,这名商人称,在网上看到了属于大英博物馆的藏品。
然而,这一提醒并未被馆方正视。对此,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回复称,“所有物品都已清点”。
丢失的藏品被认为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拿走。据悉,其中一些藏品最终在网上以远低于实际估价的价格出售。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大英博物馆管理层的问题。”在大英博物馆提供讲解服务近20年的人类学学者叶明,向南都记者解释道,在该名商人向大英博物馆作出提醒后,馆方以各种推辞搪塞,既不加以重视,也未给予反馈,直至商人做了大量推动工作后,才开始认真追溯,并在重新整合关联线索时发现问题,让警方介入,然而一切为时已晚。
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发布一则公告,证实有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公告称,事发后,一名工作人员已被解雇,伦敦警察厅也已展开调查。据悉,目前,警方尚未逮捕任何嫌疑人。
据外媒报道,这名被解雇的员工是大英博物馆的高级策展人,在这里工作了30年之久。他的儿子受访时表示,父亲“什么也没做”,且“对博物馆失去了所有信心”。
此次流失藏品,包括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珠宝和玻璃器物等,最近并未公开展示,主要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承认藏品流失一周后,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辞职。
他在声明中说道,过去几天里,他一直在详细回顾大英博物馆失窃事件以及对事件的调查。“显然,大英博物馆在2021年收到相关警示后,没有作出应有的全面回应。失职的责任最终必须由馆长承担。”
26日,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表示,目前已有约2000件藏品失踪。截至29日,部分被盗馆藏被找回。
这并非大英博物馆首次发生藏品流失事件。
成立于1753年,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收藏800万件藏品。然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便发生了一系列钱币和奖章失窃案件。上世纪90年代,博物馆地下室两座雕像被盗,更有歹徒从屋顶破洞而入,偷走价值25万英镑的罗马钱币和珠宝。
2004年,15件陈列于东方展厅的中国文物失窃。据博物馆时任发言人称,这些文物都有600年至1300年的历史,包括玉簪、耳环、发夹和指套等物品,虽没有明确估价,但“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物品”。
与此同时,大英博物馆的报警系统也遭受到质疑。据伦敦警方调查,博物馆报警系统近期并未触发,由此推断小偷可能是在博物馆开放时间携珠宝离开。博物馆内的展览走廊和通道共长约4公里,安全警卫每天都会来回巡逻,馆内还装有报警系统。但被盗珠宝所在亚洲古物展览馆并未安装独立报警系统。
漏洞百出的安保
累累“前科”,令大英博物馆保护藏品的能力再受质疑。
“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文化机构和教堂的失窃报告。”专门从事失窃艺术品追回工作的国际艺术品追回组织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弗·马里内罗,对近期大英博物馆藏品流失事件倍感吃惊,“这是大英博物馆,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一度是安全方面的标杆。”
在马里内罗看来,出于各种复杂原因,许多藏品都没有进行适当编目,因此找回丢失的藏品可能“需要几十年”。
同样感到震惊的,还有法医考古学家克里斯托斯·齐罗贾尼斯。他说:“没有任何专家预料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的编目系统,亦是齐罗贾尼斯指责的对象之一。“在数字时代,记录物品的工作轻而易举,博物馆的记录存在漏洞不可理喻。”他解释说,任何博物馆的主要目标都应该是将藏品马上记录在册,“这是首要任务,也是最基本的责任。”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大英博物馆招聘的准则。”据叶明了解,馆方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对应聘者进行各项严格审查,却缺少对馆内藏品设立相应的防护机制。因此,应聘者一旦经过审查成为正式员工,“就可以比较随意地通过取用档案接触藏品”。
从商人来信告知藏品可能被盗,到正式确认约2000件藏品失踪,中间经历了足足两年时间,大英博物馆何不及早应对?
“丢东西不追究,先内查,再慢悠悠处理,这是英国人的常态。”叶明解释称,所谓内查,就是重新做档案整理,把所有藏品一件一件地核对一遍。
叶明告诉南都记者,作为民间文化机构,大英博物馆不存在商业目的和利益诉求,管理上也基本没有奖惩机制,进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按照正常运作,两年前一听说这件事情,就应该要非常警觉、立即反应,这才是一个大馆有效的管理模式。”
藏品流失引发管理不善争议后,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称,接下来,除追回被盗藏品外,还要找出防止此类情况再度发生的措施,并且做好安保投入和藏品登记工作。
然而在叶明看来,加强安保并非易事。“博物馆有很多出入口,每个人进出都很随意。馆方也难以落实安检工作,只能在档案管理上下下功夫,从观念上进行强调,尽最大努力避免失窃事件发生。”
“遗失的美好”
藏品流失一事不断发酵之时,大英博物馆一场展示19世纪中国社会的“晚清百态”特展,正在进行。
身着汉服,步履慢慢……近期,不少中国游客前往大英博物馆,只为一睹 “晚清百态”展览,但同时也让许多中国游客想起那些“流落在外”的中国珍宝。“一面是国粹,一面是国殇。”有中国网友如此评价,亦有人感叹:“展出的文物被保护得很好。”

大英博物馆“晚清百态”特展。
这次特展跟随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领域的人物故事,围绕宫廷、军事、艺术、日常生活以及全球交流共五个主题,探讨19世纪中国的人物和社会百态,以近代人物的故事,来展现当时中国非凡的韧性和创造力。
“流落”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珍宝,远不止这次展览中的文物。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南都记者注意到,目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约有23000件,其中约有2000件长期展示。
《女史箴图》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中国书画藏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艺术作品流散。1903年,大英博物馆从上尉克拉伦斯·约翰逊手中购得此画。约翰逊的家人表示,《女史箴图》是一位他曾相助的贵妇赠送给他的礼物,但此说法已无法考证。
博物馆方面称,《女史箴图》入馆时已相当脆弱,为让作品能够展出,同时避免造成过多磨损,博物馆修复人员把《女史箴图》的画心转移到镶板上,又把天头、引首跟拖尾一起装裱在另一幅镶板上。2013年,大英博物馆还邀请中国及其他地区的书画和修复专家,共同讨论《女史箴图》的状态和保护方案。
至于110年前入馆的三彩罗汉像,则被认为是在河北省北部一处山洞里发现的。迄今为止,同类型的罗汉像,可查存世的共有十尊,其中九尊分别收藏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法国以及英国的公共博物馆里,还有一尊收藏于日本的私人博物馆中。
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明代彩釉地狱判官像……许多中国文物仍在大英博物馆内。
流失文物的归家路
流失之殇,感同身受。藏品流失事件发生后,希腊、尼日利亚等国再度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被掠夺的文物。
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人从希腊考古遗址中带走了大量文物,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尔金大理石雕。
近几十年来,希腊一直呼吁英国归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而英国则以法律障碍为由拒绝归还。希腊考古学家协会负责人表示,在大英博物馆失窃后,英方不能再说希腊文化遗产在英国比在希腊更受保护。

帕特农神庙雕像陈列于大英博物馆希腊帕特农展厅内。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馆收藏了900多件来自尼日利亚的古贝宁王国青铜器。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纪念碑委员会负责人Abba Isa Tijani说,“这些国家和博物馆一直告诉我们,贝宁青铜器在尼日利亚是不安全的。结果在他们那里却发生了盗窃事件,这令人震惊。”
据悉,尼日利亚信任艺术文化和创意经济部部长,将在几周内致信大英博物馆和英国政府,要求立即归还贝宁青铜器。
此前,埃塞俄比亚曾表示希望大英博物馆归还1868年英国在军事行动期间,从该国北部马克达拉夺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宝、圣坛牌匾等。加纳的阿桑特人也已向大英博物馆施压,要求归还其黄金物品。
“文物回归是一条漫长、艰辛而又波折的道路。”叶明向南都记者解释道,文物回归,首先涉及追溯机制和法律程序。“前者建立在偷盗立案且双方有互换机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追回文物。”但根据国际惯例,法律允许的追溯时长为30年。也就是说,即便是被盗窃的文物,一旦超过30年,也无法按照该机制追溯。
“第二是战争掠夺和遗失,通常情况下叫自证和举证机制。”在国际上,文物回归遵循“拥有国目的最大化”原则。“不论其他,对于一件文物,当认定它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时,它被放在哪里、以何种形式展出,考虑的将是如何体现其价值并将价值最大化。”
正因如此,尽管多国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在叶明看来,馆方主动归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大英博物馆认为,它所拥有的文物,无论是通过捐赠得来的、买卖得来的文物,都被明确记录在案。”若想要馆方归还文物,追溯方还需对自己提到的事实进行举证。
如今,流失文物追索还牵涉复杂的法律难题,涉及民族情感和国际关系。但叶明认为,“只要我们认为文物的回归是价值最大化的,就应该去做(追索)。”
南都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我国已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与美国、意大利等24个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政府间协定,逐步形成了外交谈判、国际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捐赠、商业回购、第三方斡旋等工作模式。
近年来,我国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日前,中国驻瑞士大使王世廷出席瑞士联邦文化总局举行的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仪式,与瑞士签署返还协议,并接收5件文物艺术品。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此次文物返还是中瑞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对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在全球范围打击文物走私、保护文物安全、扩大政府间合作具有示范意义。
文物回归故土,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叶明坚信,在多方资源配合下、在各方的信任下,每一件文物都可以找到它的最大价值,追索流失文物是可以实现的。“我们文化研究者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文物本身带给世界的价值感,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大家都在看
-
"破局者刘强东:以毛泽东智慧破解资本压榨困局的商业革命" 2025年4月,当京东外卖骑手们首次拿到盖着红章的劳动合同,这场始于宿迁农村的变革已悄然改写中国商业史。身着骑手服的刘强东蹲在街头与配送员涮火锅的画面,在社交平台掀起全民热议——这不仅是企业家的姿态转变, ... 商业之最04-26
-
俞敏洪到底输在哪那个拥抱董宇辉的姑娘藏着东方商业最稀缺的密码 36岁的潇潇在镜头前张开双臂时,直播间300万观众集体破防了。这个被网友称作"东方甄选林黛玉"的姑娘,在众人默契保持社交距离的夜晚,用一个跨越三米的拥抱,完成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动人的商业叙事。俞敏洪 ... 商业之最04-26
-
史玉柱:从负债2.5亿到17亿担保泥潭,这位商业枭雄的三次生死劫 2023年深秋,北京金融法院的一纸判决让史玉柱再次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位曾缔造脑白金神话、靠《征途》重登富豪榜的商业奇才,因替朋友担保陷入17.65亿元债务漩涡,其名下97.53%的股权被冻结,连珍藏多年的古董车 ... 商业之最04-24
-
商业帝国的建造者: 王健林的万达神话 在中国商业史的星空中,王健林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辰。他不仅建造了一个横跨地产、文化、金融等领域的商业帝国,更以其独特的商业哲学和坚韧不拔的企业家精神,改写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轨迹。从一名普通军人到亚洲首 ... 商业之最04-24
-
刘强东的“接地气”为啥成了商业圈的“显眼包” 最近刘强东在广东仓库搬货的视频又上了热搜,评论区有人酸溜溜地说“强哥又在作秀”。但咱细琢磨琢磨:在互联网大佬集体玩“隐身术”的时代,一个身价千亿的老板肯放下架子去一线搬货、跟快递员唠家常、在员工食堂排 ... 商业之最04-23
-
商业社会的“软化”:从效率至上到价值共生 引言:当京东“送外卖”成为商业信号 2025年,京东在外卖领域的一系列动作引发行业震动——宣布为外卖骑手全员缴纳社保、设定5%净利润红线、创始人刘强东强调“不打口水仗,专注社会价值”。这些看似与传统商业竞争 ... 商业之最04-22
-
哪种类型的商业模式让你觉得最稳?看你的风险评估能力 在商业世界中,每个人对于“稳定”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有人信赖老旧稳重的传统方式,有人偏好新兴灵活的创业路线,还有人选择多元结合的综合策略。你的选择,会透露出你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反应方式,甚至能折射出你在生 ... 商业之最04-21
-
在市集里,哪种摊位最吸引你驻足?揭示你的潜在商业嗅觉 在这个变化快速的时代里,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无数的信息和选择。有些人总能在纷繁中捕捉到机会的气息,而有些人则善于稳扎稳打,从细节中发现价值。商业嗅觉,听起来仿佛是商界精英的专属,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 ... 商业之最04-21
-
探秘南京高淳:解锁那些令人称奇的“最”!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周边各具特色的区县让人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南京的南大门——高淳区,解锁那些令人称奇的“最”,感受这片土地上的独特魅力。 ... 商业之最04-19
-
不争之智: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的现代商业启示 引言:商海中的无形兵法当你在犹疑是否要正面展开一场战争时:不论是企业弱小的企业在考虑是否要与行业龙头展开,还是面对同事的咄咄逼人是否要展开反击,《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的"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 商业之最04-14
相关文章
- 不争之智: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的现代商业启示
- 发展低空经济什么最关键?吕本富:逆向创新找商业闭环,最重要是解决应用场景
- 33.6亿!煤老板韩震出手“陕西最大奥莱”,榆林商业的煤动力
- 煤老板回家:33.6亿“最大奥莱”刷新榆林商业史
- 煤老板回家:336亿“最大奥莱”刷新“榆林商业史”
- 范蠡:从灭国战神到商业鬼才,春秋顶流的逆袭剧本比影视剧还离谱
- 煤老板回家:33.6亿“最大奥莱”刷新“榆林商业史”
- 白湖亭能成为福州最后的商业中心吗
- 商之大者:论商业智慧与国家命运的共生共荣
- 李嘉诚的"不担心”与“最担心":一个商业帝国的经极命题
- 李嘉诚:撕裂时代的“双面巨贾”,是商业之神还是逐利之兽
- 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纯粹且高尚!于东来有着商业最稀缺的真诚
- 李嘉诚的228亿美元套现:或将成为其商业生涯最昂贵的"避险"选择
- 大武汉真的太好逛了,武汉最顶级的商业,又要连开两家……
- “败者不死,只是蛰伏”——商业大佬之所以能逆风翻盘的秘诀
- 从工业锈带到商业秀场:合肥瑶海凭什么吸引K11?
- 李嘉诚:商业巨擘的多面人生
- 李嘉诚商业帝国最脏一块砖:公摊面积凭什么让中国人买单
- 太行商脉:武安商帮的五百年商业密码。太行遗珍杂志社存稿
- 胖东来:一个零售业乌托邦引发的商业地震
热门阅读
-
世界上最小比基尼,几根绳子也能叫比基尼 07-14
-
胡文海事件真相,以暴制暴杀了村干部等14人 07-14
-
好日子香烟价格,多款不同系列价格口感介绍 07-14
-
缅甸惊现最古老琥珀 距今一亿年价值连城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