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启蒙运动(二)-理性的自负

发布者:倚窗望月 2023-9-23 00:55

内容来源:【思想史万有引力视频】

本人仅负责文字整理,校对并且根据个人理解做了少量修订,但原视频的思想得到了完全的保留。

本文上接《苏格兰启蒙运动(一)-伟大的起源》

有好处就上,没好处就撤,这就是大不列颠的传统。1776年英帝看到从北美捞得钱还不足以养活军队,索性说算了,这鸟不下蛋的十三州也不要了,从此英帝和美帝从父子变成了兄弟。再往上倒回到1707年,苏格兰因为打不过英格兰,竟然毫无廉耻地直接归顺了英格兰,还共享君主。这件事的就象苏格兰站在大街上喊:“谁敢惹我?”,牛高马大地英格兰说:“我敢!”,而苏格兰看了看英格兰砂锅大小的拳头,下意识地给英格兰理了理腿毛说:“那现在谁还敢惹咱俩?”。

英帝的保守主义有着一个坚实的传统,那就是务实。所谓的务实就是捞好处的时候是兄弟就一起,而该出钱的时候对方已经退出了群聊,在我国管这种货叫鸡贼。2020年英帝正是脱离了欧盟,特蕾莎·梅和鲍里斯隔空一笑,想让我们作背锅侠,那不可能,这个世界就没人能在钱上算得过盎格鲁。

你以为我在贬损英帝么?并没有。英帝的这种务实之风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让英帝放下面子不和北美死磕到底,让英帝从重商主义转型至自由贸易,这个思想的推手就是苏格兰哲学家、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应该是大家所熟知的,如果你不了解亚当斯密,那说明你已经被抖音刷残了。一个思想家用自己的思想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整体思维,甚至改变了国家战略,虽然不能说都是他的功劳,但斯密厥功至伟。他的《国富论》直接说服了英帝的一群位高权重的贵族,包括保守主义大师埃德蒙伯克,这些人有联手说服了英王乔治三世,让他放弃了和北美死磕到底的二愣子精神。这一切无疑改变了历史,英帝变得更加务实而接地气,出来混大家都是为了孔方兄,打打杀杀何必呢?以和为贵嘛!

斯密认为国家真正的财富深藏在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中,而不是抢了多少底盘、多少矿更不是面子。斯密真正的洞察是经济学的那只“无形之手”,这个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斯密洞察到人类商业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深藏在能看到的表象之后,商业的驱动力既不依赖人的某种道德,也不依赖人的某种善心,更不依赖于“管理”者的计划,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交换中利己主义,也就是说人类自私的本性驱动了人不断做出利他的事情,不断拓展了商业的新边疆。

比如不管乔布斯在研发苹果手机时口号喊得多么响亮,其实他的底层驱动力就是自利,这种自利可能是金钱,可能是名誉,也可能是创造伟大的产品而带来的价值感,但是当苹果开创了智能手机的时代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这就是乔布斯在利己的过程中无意的实现了利他。有没有只有利己而不利他的呢?没有。因为在一个理想态的自由市场体系中,这种企业是无法存活的。商业只有实现利他才能实现利己。比如你开个早餐店,想卖更多的包子,赚更多的钱,这是典型的利己动机。你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呢?在自由市场中,你只能想办法把包子做得更好吃,更加物美价廉,这样消费者才能向你买更多的包子。而你的包子吃起来像猪饲料,那么你的早餐店肯定会倒闭。消费者轻则不买你的包子,重则砸了你的早餐店。

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一定是互利的,通过互利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中,没有一个单纯通过坑害消费者的企业能够存活。在这种商业环境下,管理者不需要强制商家做什么,消费者也不需要乞求商家大发慈悲。人类的自私(自利)本性会缔造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无形的手会推着商家不自觉地拼命努力增加财富,并且无意识地做出利他的行为。而管理者最好做一个守夜人,所谓的守夜人就是管的越少越好,他只需要负责安全、公正和公共设施即可。自由市场自然会在无形之手的牵引之下走向规范而有序。斯密的观念是现代自由市场主义的基础,更使英帝在其后数百年赚尽了全世界的钱。这就是一个观念对一个国家的推动。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继承者哈耶克提出的自发秩序,其实就是对无形之手的进一步阐释。自发秩序不仅仅适用于自由市场,它也延伸至社会领域。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秩序都是人的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人设计的结果。人的设计和规划只会干扰这种精妙而有序的自发秩序。这就回到了本文上期的疑问,构建理性为什么不能设计出更好的市场或者社会呢?为什么构建理性应用在宏观的人类社会时,总会引发文明的危机呢?哈耶克清晰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一、知识的分散性导致无法被计划
哈耶克认为,在社会实践中,有种知识是特定情形下的人的特定判断。
比如:你去逛街,看到商场里琳琅满目的衣服,想去购买,而你的这种购买行为是你基于自身的需求、美学的判断、性价比的评估和自身的经济条件所作出的综合判断。这种判断藏在每个人的脑中,是一种分散的知识。而那个高高在上的计划者是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的。
再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在海外的参展过程中看到一个挖耳勺很受消费者欢迎。于是你准备开发一款挖耳勺,但是计划者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粪叉更好卖,于是你只能去开发粪叉。结果就是你做了一万个粪叉,全部积压在仓库,最后公司不得不倒闭。
这就是知识的分散性,它是一种个体对市场的洞察与判断,是我们所说的市场的敏锐度。一个统一的管理者、计划者是无法具备这种洞察的,只有依靠无数的个体,在复杂的市场中独立作出决定,才能比那个不接触市场的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拍脑袋所做的决定更好。
不要说一个宏大的社会无法实现构建理性的计划,就算是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也很难做到。我们经常说的大公司病、体制病,其实归根结底是计划思维下的从上到下的指令性组织模式导致的。所以现代性公司一般都以事业部或者小部门独立运营的形式存在,所谓的扁平化管理就是减少管理层级,减少计划过程中你和计划中枢及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成本,而把决定权交给底层部门,这是考虑到知识的分散性。
第二、构建理性无法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价值的主观性。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计划可以做,但是到底应该由谁来做?
比如:你正在谈恋爱,你需要对自己的未来幸福负责,于是你计划找一个什么样的妹子。你自己做这种计划当然没有问题,因为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就好。因为是自己约的网友,哪怕是恐龙,含着泪也要赔她吃完饭。但是你把这种计划的权力交给了隔壁老王,事情就会有可能发展成这样。老王认为楼下的胖妞看着很充实,很符合你的气质,让你去追她。于是矛盾就产生了,楼下的胖妞是隔壁老王的爱好,和你没有一毛钱关系,你只爱排骨妹。但是隔壁老王只帮你做计划,他并不会对你的最终结果承担责任。你追了楼下的胖妞,只能导致你的心情郁闷、烦躁,最后干脆自闭。你说这样的计划能成功吗?所以因为价值的主观性,计划的主体必须由个人去完成,如果有隔壁老王帮你做计划,会导致这种计划必然失败。
综上构建理性在对应复杂的人类社会必然失败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理性有限,而是因为知识的分散性和价值的主观性。知识的分散性导致计划者不能及时掌握事物的变化,而价值的主观性导致计划者无法了解你的心理需求。他们共同导致了计划思维的必然失败。所以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米塞斯根本不用看数据,他单纯从先验逻辑推导就断言苏联的计划经济必然失败。

有人说大数据基础现在这么成熟了,用大数据应该可以提升效率和审批速度,便于计划者能够快速掌握所有数据,这样就可以实现纯粹的构建理性了吧?也不能,因为大数据再强悍,他也无法计划人性,也无法计划人的自由意志。就像三体中的智子,他秒杀了现在AI智能几个数量级,它神一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但他依然不知道人们大脑中的想法。人类的思维,人类的自由意志是机器无法预测的。
比如:我在某个订餐平台订购了几次宫保鸡丁盒饭,然后平台大数据就认为我喜欢吃宫保鸡丁盒饭,它就安排饭馆加班给我做宫保鸡丁盒饭。而在我看来只能呵呵,之所以说AI幼稚,因为它根据我做过的判断就想洞悉我的意志,这简直是痴人说梦。不要说AI算不出来我下一顿要吃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下一顿要吃什么?我下一顿可能吃饭、吃面条、吃馄饨、吃饺子或者觉得自己需要减肥了而什么都不吃,甚至没有任何理由的就是不想吃了。只要我变得够快,就没有一个AI可以算准我。
所以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大师们,不管是亚当斯密还是哈耶克,不管是无形之手还是自发秩序,他们都遵从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他们承认人类知识和理性的局限性,承认人的自私。他们尊重一种基于人的主观行动带来的结果,而不认为理性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对欧陆启蒙派对理性的绝对信任有一种担心。哈耶克认为,对人类知识和理性的绝对信任是一种妄自尊大,它会导致理性的自负。而欧陆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是绝对理性的,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构建理性去缔造一个绝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世界大同,这是他们永远向往的乌托邦。对此苏格兰启蒙运动大师休谟说:“如果你都不能确定明天的太阳是否从东边升起,那为什么会对理性如此笃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