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错误”造就票房顶流!文艺片《河边的错误》票房1.25亿,余华亲自下场“带话题”

发布者:不是知青 2023-11-6 01:41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谁也没想到,这部“看不懂”的文艺片成了黑马。

经典黑色电影往往来源于文学,正在热映的黑色荒诞电影《河边的错误》,正是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10月25日16:00,该片票房已达1.25亿元,无论是排片还是单日票房,都是稳稳的第一,同时,《河边的错误》豆瓣评分达7.6。跟今年其他文艺片惨淡的票房命运相比,《河边的错误》堪称文艺片的“高光”,这跟“顶流演员”朱一龙的加持有关,更离不开另一位“顶流”,作家余华。在半岛观影团刚刚举办的观影&分享会上,青岛知名影评人曲博文认为,“余华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IP。”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导赵坤在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认为,余华作品的文学性和权威性,是翻拍成电影的保障;更重要的,余华已经是成功“破圈”的写作者。

第一个“错误”:

用文艺片解锁顶流票房

余华为《河边的错误》带来了什么?

《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严肃文学作家兼网络红人余华的同名先锋小说,当当网上,这本余华写在1987年的小说冲上了小说飙升榜、热搜榜、畅销榜前排,《河边的错误》更是在图书畅销榜首位,呈霸榜之势。 连演员张译都自称是余华的书迷,在评价该片时表示,是(余华)“小说提供的土壤肥沃,书钧导演的拳脚才踢得开,向余华老师致敬”。

电影上映前余华亲自下场“带话题”,解锁了电影多次热搜。在平遥电影节首映和北大路演采访时,余华和导演魏书钧、主演朱一龙的互动都是热度很多高的超话话题,比如“余华盛赞朱一龙是艺术家”“余华说朱一龙的表演无懈可击”“余华说《河边的错误》比张艺谋的《活着》忠于原著多了”等。影评人、制片人藤井树表示,“余华和朱一龙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有一个长达90分钟的对谈,在网络上刷了很多好感。朱一龙有很强的粉丝基础,余华又是新晋的网络红人,影片以原著作者满意改编作为卖点,带来双重圈粉,这是相当专业的营销策略。”

电影由扛票房能力和演技都已得到肯定的影帝朱一龙主演,在《河边的错误》里,朱一龙饰演刑警队长马哲,他借鉴了余华年轻时候的照片来造型。

在“顶流作家”和顶流演员的双重加持下,电影的最终成绩也非常“血厚”,上映3天票房破亿,几乎每天票房、排片率等数据位列第一,对于艺术电影来说,这个成绩非常罕见,票房不但轻松超过《宇宙探索俱乐部》(6704万元),也远超魏书钧此前导演作品《永安镇故事集》《野马分鬃》,也好过近期上映的《燃冬》《不虚此行》等文艺片。短短几天,被称为近年来商业表现上最成功的艺术电影之一,猫眼平台已将该片总票房预期调高到2.7亿元。

第二个“错误”

用作家身份解锁顶流网红

一个严肃文学作家是如何走上顶流之路的?可以说,这是和“互联网”时代相互成就的。

作家苏童在《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节目中称余华和莫言都是“大网红”。 莫言率先加入新媒体浪潮,个人公众号几乎每篇都能达到10W+阅读量,他也玩转抖音、b站等平台。

与好友莫言相比,余华成为“顶流”是近两三年的事情。他在接受《朗读者》董卿采访时,凭借一本正经的冷幽默式采访,杀回了大众视野。在贾樟柯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和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以及在线下活动的互动中,余华凭借犀利的言语、有趣的灵魂和人与书的巨大反差,他的采访片段在互联网被放大,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最近他在韩国搞讲座又因“潦草小狗”再次出圈。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余华的代表作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他的叙事悲凉沉痛,黑暗又残酷,但出现在镜头前的余华本人,却是“在逃喜剧人”、段子手、脱口秀演员。《活着》太过畅销书,几乎年年霸榜,他自称靠《活着》“活着”,网友们评价他“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

前段时间,《在细雨中呼喊》推出新版,余华与董宇辉就此展开一场对谈。余华类似“我当时怎么会把孤独写得那么好”的玩笑话,引发大量网友点赞转发。在这个严肃文学显得有些冷清的时代,余华游刃有余于网络和现实两个世界。网友们惊讶:“他是怎么做到书和人毫不相干的!”

当很多观众看完《河边的错误》一边喊着“看不懂”,一边又把电影票房和口碑推向高位,大家才想到,这位写严肃文学作品的作家,应该是当今中国文坛最炙手可热的产品经理。

对应这个时代和网友们的情绪,大家需要一个这样的“网红”余华。

第三个“错误”

以破圈金句解锁顶流话题

“像余华这样一位严肃文学的作家,被冠以当红‘顶流’的title,而他本人也接受这样的说法,以轻松、消遣的方式解构严肃和崇高,这是只有在后现代语境里才可能发生的。” 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导赵坤认为,“顶流”是当代文化场域中伴随粉丝经济诞生的新生词,移植到文学领域中,一方面说明互联网话语的渗透能力,比如余华金句屡次上热搜;另一方面也说明后现代话语方式的覆盖能力,“因为也正是这些前提,让我们看到作为文学史的经典作家余华,反而比通俗作家更能获得大众的接受度。这也是余华能够给电影带来话题度的主要原因。”

余华作品的文学性和权威性是翻拍成电影的保障。赵坤认为,以余华在互联网的“网红”程度,他早已是成功“破圈”的写作者,并且打破了文学、文化、娱乐、教育等各大行业的壁垒,自带流量,“这实际上有一个隐匿的、看不见的现象,就是读者群”。这些都使经典作家能够成功收获非专业读者,获得通俗意义上的流量。对于一部很多人 “看不懂”的电影,最后却能“名利双收”,这种隐性的力量,更是有力加持。

第四个“错误”

以严肃文学解锁顶流营销

“网红作家”能赋予电影多大的能量和后续力?

从文艺片本身来看,其诉求最核心之处并不在于票房,而在于通过作者表达和艺术创新。《河边的错误》导演魏书钧认为,艺术审美意象的回归小说和电影作为语言不同的两种艺术,二者交集不应止步于情节和人物,而是更内在的“基因”。

网络的狂欢终究如璀璨一瞬的烟火。甚至在电影营销上,《河边的错误》也完全放弃了当下火爆的短视频病毒营销。只能从文字中得以窥见的余华,那个不轻易示人的余华,才是演魏书钧所抓取到的“内在基因”。

赵坤表示,某个层面上来说,网红是个名词,网红作家其实是个偏正短语,核心词还是作家,要看作家是通过什么途径成为网红的,倘若是通过写作、通过作品,说到底还是要看业务能力。“对于业务能力很强的作家来说,当不当网红并不是太重要。”

严肃文学作品对于导演和观众来说,都称得上“精神盛宴”。近期影视化的余华作品《文城》,金宇澄的《繁花》等,都采用了极精良的班底;贾平凹的《秦腔》、苏童的《黄雀记》、王蒙的《这边风景》、徐则臣的《北上》等也宣布将进行影视化……现实主义底蕴浓厚、精神内核深刻是严肃文学不可比拟的优势。文学作品和影视相互成就,相伴“出圈”。在“顶流”作家加持下,以破圈金句带来热搜话题,以严肃文学的权威性保障电影品质,成就了文艺片“顶流”票房的成功营销,期待《河边的错误》引发的现象在业界解锁更多“错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