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2⑰

发布者:海月升时 2023-1-3 23:30

记者|姜菁玲 崔鹏 周芳颖 覃思悦 于浩 冯赛琪 潘涛 尹欣 牛钰 马悦然 苗艺伟

2022年岁末,多家大公司的创始人纷纷在公司内部喊话。

在腾讯公司的内部管理会议上,马化腾直言,“留给某些业务的时间不多了”;

在京东一个内部培训视频当中,刘强东说,“我被骗了”。他痛斥哪些用PPT、新词“欺骗”自己的中高层;

小米的雷军在内部信中,宣布公司完成最新的组织架构调整,总裁王翔退休,卢伟冰接任;

……

大公司的掌舵者们对市场的环境、温度都很敏感。

之前,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低调、沉默,隐身在一线管理层背后。但过去的这一年,他们无法继续低调下去。

市场先生有时候就像一头失控的公牛,你无法永远准确预测到它的情绪变化,作为一家公司的掌舵者,他们必须对抗市场的突变。而2022年的市场,就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到了瓷器店里。

马化腾感知到了环境的压力,伴随着大股东减持,腾讯股价经历了连续下跌,股价一度回到了5年以前的位置,腾讯最重要的现金流来源游戏业务版块,受到监管收紧影响放缓了增速。京东在中概股大势的影响下,也一度跌去距高点近三分之二的市值。

过去的一年,大公司们依然在对抗一个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而被改变的世界。

疫情终将过去,在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之后,人们慢慢会回复如常的生活,也许会回到一个更正常、更真实的商业世界。增加的库存、被割裂的供应链、时断时续的物流等等这些困扰会慢慢消除,消费终端市场感受到的寒意也被期望一点点缓解、消融。

病毒和寒冷的市场温度,让大公司们处于一个动荡的市场环境当中,但依然有风光和失意,赢家与输家。

在界面新闻2022年度最风光公司榜单中,我们看到依然有一批“躺赢”公司。乌克兰危机之后,全球油气价格被引爆,国际原油价格一度突破130美元/桶;天然气价格也屡次推向历史新高,中国海油强势回归A股,市值飙升接近万亿规模。油气和大宗商品的上扬,推升了全球通胀水平,不过,“彼之砒霜,我之蜜糖”,紫金矿业、正威国际均受益于金价和铜价的上涨。

新能源赛道依然处于高景气周期当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产业上中下游有3家公司入选本年度风光公司:在全球布局锂矿资源的天齐锂业,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9.1倍,上半年净利同比增幅更是达到近120倍;宁德时代再度蝉联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首位,并在逐步扩大与老对手LG新能源的领先优势;比亚迪则决然告别燃油车,有可能加冕中国2022年度汽车销冠。

在新能源光伏行业,硅料龙头通威股份与昔日组件之王晶科能源又是“数钱数到手软”的一年。

本年度最为励志的公司逆袭案例发生在电商和新消费市场,新东方借助董宇辉和“东方甄选”,公司市值从低点上涨15倍,让被碾入谷底的这家教培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一家时尚电商公司;瑞幸咖啡居然从财务造假的泥潭之中把自己拖了出来,它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甚至已经超过星巴克,就连当初做空它的雪湖资本也主动打脸,重仓了瑞幸咖啡股票。这两家公司的V型反转,称得上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是一个彼得·蒂尔所说的从0到1的时代,大型平台公司、大象公司一直是市场和创新的主宰,构筑了看似高不可攀的城墙。不过,总有一些细小的裂缝在角落里发生。我们注意到,一些细分市场的小巨头正在萌芽,崭露头角。快时尚领域,中国跨境电商独角兽SHEIN在全球市场正强势改变Zara们定下的游戏规则,快时尚权力的交接或将到来。移动电商领域,背靠拼多多体系,刚刚上线几个月的Temu以极致的货源、爆品思维算法、资本补贴的超低成本,迅速打开了美国“五环外”的市场大门,这是一款让沃尔玛和亚马逊都另眼相看的电商应用。在耐克、阿迪达斯统治多年的运动品牌市场,长期专注瑜伽赛道的lululemon近3年异军突起,市值逼近500亿美元超越了阿迪达斯。

市场演绎着冰与火之歌,新王上位,旧王黯然神伤。地产公司是昔日的市场宠儿,依然跋涉在这个行业深度调整期,在界面新闻2022年度最失意公司榜单中,一年之前,融创距离孙宏斌要超越万科的豪言仅一步之遥,但今年公司的主题是提前“自救”以躲过债务困局。自2011年起,三一重工曾连续十年登顶中国挖掘机销量冠军,但今年公司不再是中国最赚钱的工程机械公司,市值在年内蒸发了近500亿元。传统的燃油车公司受到新能源汽车与消费放缓的双重挤压,广汽菲克入华12年,最终难逃失败结局。在依然有着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运动品牌市场,巨头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业绩已经连跌六个财季,首席执行官罗思德(Kasper Rorsted)承认“在中国市场犯了错”。

寒冷的环境,可以更真切的检验自己免疫和抗病毒的能力。大公司也会犯错,而重返真实的商业世界,更要有否定自己的力量。大股东不断减持获取超额收益,腾讯公司必须向投资者重新厘清公司的业务根基,游戏之外未来成长点究竟在哪里,要为新的创新、未来业务让位,“很多业务该砍掉就砍掉,”即便是公司起家的腾讯网,在马化腾看来,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大公司担心的是创新固化,活力下降。而创新和变革本身,一样蕴藏巨大的风险。黄光裕重返国美,在电商的大力投入并未让国美重新回到主流商业世界当中,反倒成为快速拉垮公司的稻草。我们看到,在新的商业模式和赛道之上,累积的风险也会在一夜之间吞噬一家独角兽公司:在经历了华南区域关停业务、供应商上门追款等事件,生鲜电商第一股每日优鲜的崩坏可以说就发生在一天内。而曾经顶着“国货美妆第一股”光环的完美日记线上销售大幅滑落,逸仙电商线下大规模的门店扩张也未见成效。

这是界面新闻连续第4次进行年度公司盘点,推出2022年度最风光公司与2022年度最失意公司,为读者呈现过去一年财经领域的重要记忆。疫情渐渐平复,市场会恢复活力和韧性,想象力和商业创新依然在不断改变人们的认知。

商业依然充满向善的力量。腾讯出行12月底推出的“新冠防护药物公益互助”的小程序,让有多余药品的人与急需药的人实现了点对点的连接,称得上是“这个冬天最暖的一个产品”。我们也不能忘记,美团、京东、淘宝、顺丰、菜鸟、盒马、叮当买菜、物美多点……这些电商平台公司与物流快递小哥们让城市运行的血脉得以畅通。

在AI人工智能领域,艾伦·图灵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机器人测试,检验机器人的对话能力是否达到了人类智能。有消息称,OpenAI公司即将问世的新版ChatGPT-4,已经具有通过图灵测试的算法和智能表现。

商业世界不断上演荒诞,传奇也还在继续。

2022年度最失意公司榜单:

#腾讯:股东减持,游戏承压

投资腾讯20年中,腾讯的最大股东南非Naspers集团已经获得超7000多倍的收益。其中,Prosus及Naspers曾在2018和2021年进行过两次减持,获得巨大回报。

2021年4月7日Prosus官宣减持腾讯的新闻稿中,Prosus曾宣布至少未来三年将不会进一步出售股份。然而在随后的时间里,Naspers并未停下减持腾讯的步伐。

最近三个月,Naspers已总共减持超9500万股腾讯股份,而腾讯在不遗余力的回购护盘,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回购次数达到96次,合计回购金额约310亿港元,远超去年全年。

伴随着大股东减持,腾讯股价在年末经历了连续下跌,一度跌破200元港币大关,股价回到了2017年以前的位置。

而坏事接踵而至。游戏业务是腾讯的主营业务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现金流业务之一。游戏行业过去几年存在着过度透支用户消费能力,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争议。随着游戏版号等一系列整改措施进行,整个行业也正在逐步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2022年4月游戏版号重启发放,除10月份停发之外保持着每月一批版号的节奏,截至11月今年共有六批版号发布,年内共有384款游戏获得审批。

与2021年全年发放版号755个相比,今年的版号数量有所减少,同时获批版号的大多数为中小游戏公司,腾讯直到9月份才第一次获批版号。

版号问题直接影响着腾讯的游戏业务。在腾讯三季度财报的电话会议上,管理层表示,游戏版号问题总会解决,腾讯需要为此做好准备,在版号发放出来后,腾讯会有更多已经准备好的游戏推出,游戏行业的逆风因素将得到一定缓解。

#阿迪达斯:承认在中国市场犯错

将2021年的业务下滑归咎于“新疆棉”风波和这一年多时间里反复的疫情后,德国运动品牌非常渴望在2022年收复失地。

今年3月,阿迪达斯大中华区的管理层经历了一轮大换血。品牌宣布由萧家乐(Adiran Siu)出任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然而,管理层的换血收效并不明显。

过往的增长“发动机”大中华区依旧持续低迷表现,前三季度营收仅26.6亿欧元,同比下滑25.3%。这已是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连续6个财季业绩下滑。

收益如此惨淡,阿迪达斯首席执行官罗思德(Kasper Rorsted)也只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犯了错”。

除了要解决大中华区增长乏力的问题外,和侃爷、Yeezy之间的“割席”也让阿迪达斯大伤元气。

10月,由于Yeezy(椰子)系列主理人Kanye West(中文绰号“侃爷”)深陷种族歧视争议,阿迪达斯宣布与侃爷解除合作。拯救品牌舆论的这一决策,对阿迪达斯的营收伤害极大。

上一财年,椰子系列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7亿美元,并且过去几年中,椰子系列均保持着高速增长。

一片乱象中,阿迪达斯急需一位新帅理清局面。

11月,阿迪达斯宣布,彪马的功勋首席执行官Bjørn Gulden将自2023年1月1日起被任命为阿迪达斯执行董事会成员兼首席执行官。Bjørn Gulden即将上任阿迪达斯CEO的消息传出后,阿迪达斯的股价一度大涨25%。

Bjørn Gulden将给品牌带来怎样的改变还是未知数,但阿迪达斯在2023年重振中国市场的想法很坚定,“大中华区一直是该品牌最重要的增长市场之一,阿迪达斯会回来的。”

#逸仙电商:“国货美妆第一股”转型阵痛

曾经顶着“国货美妆第一股”光环的完美日记正在面临转型过程中阵痛。2022年天猫双11,完美日记首次从彩妆预售榜单前二十名中消失;而在加大资源倾斜的抖音平台上,完美日记位于彩妆品类销售额的前20名中的第13名。

逸仙电商副总裁吕霈霈在11月的业绩会上解释,彩妆业务目前的重点是争取毛利提升和实现利润,因此这次双十一对于折扣的把控十分严格。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化妆品零售总额为3652亿元,同比下滑3.1%。在转型期撞上化妆品整体消费因疫情而遇冷,十分考验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的平衡能力。

2017年创立之初,完美日记只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成为天猫彩妆品类销量第一。成立第四年,一路高歌的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个美股上市的美妆集团。

挂牌首日,逸仙电商股价报收于18.4美元每股,首日涨幅超75%。而在2022年4月和9月,其股价一度跌破1美元,几近濒临退市边缘。

除了2019年盈利7536万元外,逸仙电商一直未曾摆脱过亏损阴影。完美日记对外解释称,这是为了满足资本市场的预期,不得不追求短期增速,暂且搁置利润。

大量的营销费用是成本投入的重要一环。KOL种草等新兴流量营销方法论曾是完美日记最为业内所津津乐道和深入探究的部分。但线上流量成本攀升,获客效率变低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也是完美日记已经看⻅的瓶颈。

完美日记试图将目光转向线下,立下了在2022年开店达600家的目标。但疫情反复的态势下,扩张目标又不得不被搁置,甚至改为收缩——第三季度完美日记对部分线下门店采取了关停的优化措施。

而已经把多品牌作为集团发展目标的逸仙电商,对收购回来的中高端护肤品牌科兰黎和Eve Lom也寄予厚望,今年第三季度护肤业务实现营收2.694亿元,同比增长33%,占总营收比例上升至31.4%。吕霈霈表示,护肤板块更加可以穿越周期,且盈利能力更强。

#国美:老家电巨头陷入泥沼

创始人黄光裕的回归并未让国美如愿崛起。2022年,这家成立36年的昔日家电巨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2022年4月,国美供应商惠而浦公开发文指责国美长期拖欠货款,撕开了国美现金流紧张局面的一角。

随后情况快速恶化。9个月内,国美裁撤超2.4万员工,并关停超300家不盈利门店。2022年9月起,国美开始拖欠员工工资。直至12月,黄光裕两次割肉甩卖国美零售股票获得3.5亿港元,才有足够资金发放员工工资。

黄光裕的回归本被视作国美重新回到高光的重要契机。2021年年初,黄光裕公开拿出一份重振计划,并提出“要用18个月恢复市场地位”,国美股价闻声暴涨。

可惜的是,18个月以来,黄光裕在电商的大力投入并未让国美重新回到主流商业世界当中,反倒成为快速拉垮国美现金流的重要因素。

今年8月,黄光裕正式宣告这项计划的失败,并将原因归结于“对执行的困难预料不足,加之疫情长时间扰动”。国美三季报显示,其前三季度累计销售收入预计同比下滑55%-60%,预计2022年全年业绩将出现大幅下滑。

在现金流的压力之下,国美的重大战略在元宇宙、电商、新模式店与直播带货中快速变化。相关高管则则有如流水席,仅国美电器CEO一职,在18个月内已有三任更迭。

在互联网时代来临前,凭借遍地开花的门店,国美是所有电器商家最不可忽视的渠道之一。十二年过去,各类电商平台的崛起,主流人群消费习惯完全改变,而依赖线下起家的国美已经离开战场太久,有太多无所适从。

#每日优鲜:积重难返

7月28日,每日优鲜在全国范围内关停了主营前置仓业务,并于当天选择以线上大会的形式遣散了大部分的员工。

回顾年初的每日优鲜,前置仓业务UE未见好转,零售云、智慧菜场短期难见成效,体量较小的便利购业务独木难支,总融资额超百亿的每日优鲜再次面临资金困境。困难时期内,办公地点转移、业务范围收缩、裁员的消息接踵而至。

此前每当每日优鲜遭遇资金困难时,以徐正为代表的管理层总是能够获得新融资化险为夷,但这次每日优鲜的“白骑士”却不曾现身。7月14日,山西东辉集团与每日优鲜签署股权战略投资合作协议,协议中承诺的2亿元投资迟迟未能到账,出售便利购所得1800万元现金也仅有部分到账。

事实上,即便上述款项如期全款到账,对于每日优鲜而言依然显得有些杯水车薪。截至2022年10月31日,以每日优鲜子公司为被告,由供应商提起的诉讼约616起,由员工或前员工提起的劳资纠纷约765起,总计金额约8.127亿元。

借由“30股合一股”的并股操作,每日优鲜成功将股价拉升至1美元/ADS以上,也于11月14日及时上传了2021年年报,避免了从纳斯达克退市的命运。但这远远不足以挽救这家企业的命运,资金困难依然存在。

截止2022年10月31日,每日优鲜在全国8个城市仍有173座前置仓仍处在租金有效期,但在年报中每日优鲜表示将会在可预见的未来终止这些迷你仓库的租赁,这也意味着前置仓业务的重启已成奢望。在出售了便利购业务之后,每日优鲜仅存的自我造血的可能也已经消失。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还是被拖欠货款与工资的供应商、员工们,这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广汽菲克:入华12年,难逃失败结局

2022年,最失意的汽车公司莫过于广汽菲克。这家合资公司由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集团携手成立,2010年3月至今,其在中国市场已耕耘超过12年,但最终依然难逃一个高开低走的结局。

伴随着2015年Jeep国产化落地,广汽菲克曾迎来过一段黄金时代,2017年的高峰时期其年销量累计超22.2万辆。没有人能想到,这一年竟也成为广汽菲克最后的高光。

2018至2021年广汽菲克开启销量四连跌,从12.52万辆下降到2.01万辆,开始一蹶不振。今年上半年,Jeep几乎陷入停摆状态,3月、5月产销均为1辆,4月、6月产销直接挂0。

今年7月,广汽集团和Stellantis双方共同决定终止该合资公司,随后广汽菲克向法院申请破产,为这家合资汽车公司12年的在华岁月划上了句号。

广汽菲克的失败和中国市场的大环境不无关系。

近几年,在新能源的转型浪潮下,“蔚小理”等一批新势力涌现出来,传统汽车厂也陆续推出高端品牌,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包括东风雷诺、长安铃木、广汽讴歌等合资品牌,都已退出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在产品危机爆发时,广汽菲克并没有拿出合理的应对。2018年因为因为产品出现“烧机油”问题,Jeep被“315晚会”点名,其衰落也是从这一年开始。

如今留给广汽菲克的,只剩和经销商扯皮的一地鸡毛。

#爱彼迎:短租平台巨头失意离场

2022年7月30日起,爱彼迎暂停了中国境内房源相关预订。作为全球短租预订平台头部品牌,当它风光地来到中国时,谁也未曾料到会迎来这样一个失意结局。

爱彼迎2016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地区市场,彼时曾是其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但随着本土品牌的崛起,爱彼迎不得不面临同行的激烈竞争。其中,途家民宿截至2021年10月的房源数量为230万套。爱彼迎在中国的房源数量仅50余万套,约占公司全球总房源数的8%左右,来自中国的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1%。

爱彼迎中国区主帅也几度更替,最终联合创始人柏思齐亲自坐镇,发力本土化。期间,接入支付宝支付、配备中文客服、扩充本地产品开发和运营团队,很大程度改观了被外界垢弊的“水土不服”状况。

然而,疫情带来的出游限制,给短租民宿行业带来重创。爱彼迎于2020年5月曾宣布全球裁员1800人,约占Airbnb全球员工的四分之一。在中国市场,也同样面临预订量下滑、不少房东歇业的情况。

苦撑两年,爱彼迎最终还是败给了疫情,不得不放弃中国短租市场,平台上深耕积累的房东资源也被小猪短租、途家等平台顺势接纳。但作为在全球拥有600多万优质房源的短租预订平台巨头,在出入境政策逐步放开、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当下,聚焦中国旅行者的出境游需求,也算是完成了一次及时的转身。

#融创:七年偿债之约

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来不及“刹车”的房企纷纷陷入困局,收手过晚的融创未能幸免。

曾经叱咤风云,大举并购雨润、佳兆业、乐视、万达的融创在今年跌入谷底。

融创近期针对157亿境内债、91亿美元境外债提出了整体重组方案,并表示在未来7年或更长时间内,还会考虑出售资产回笼资金约600亿,以此来应对展期后的债务兑付和日常经营。这也意味着,融创今后几年都将走在化解债务包袱的路上。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融创已经准备过冬,土拍市场再不见其身影,反而开始通过抛售贝壳股票、配股融资、出售资产、大股东输血等方式回笼资金。但今年以来融资、销售端持续吃紧,即便提前“自救”,仍未躲过债务困局。

截止今年12月9日,融创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为685.3亿元,并因此导致借贷本金1518亿元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截至去年底,融创在手现金不过692亿,叠加今年几次净偿还及保交楼经营需求,短期流动性压力难解。

在资金链紧张、债务违约的影响下,融创的股价也是持续下挫,2020年底还是超千亿市值的房企,到今年4月初停牌之前,总市值已缩水至249.6亿港元,创近5年新低。并且因迟迟发不出财报,融创还经历着上市以来最长的股市停牌期。

更雪上加霜的是销售额大幅缩水。2021年,融创的销售额高达5900多亿,告别多年“老四”挤入行业前三,与当年孙宏斌要超越万科的豪言仅一步之遥。

但今年前11月销售额下滑至1600多亿,仅为万科同期销售额的四成,排名下滑至行业第十位。目前销售端仍未有明显的好转迹象。

“超越”不再是融创的诉求,化债回归正常经营才是当务之急。

#三一重工:不再是中国最赚钱的工程机械公司

随着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三一重工的市值在年内蒸发了近500亿元。

2月底,三一重工股价跌破20元关口,11月初跌至年内最低点13.3元,后有所回升,但仍在15元附近徘徊,较2021年2月的历史最高价下跌约七成。

三一重工是工程机械龙头,自2011年起,连续十年登顶中国挖掘机销量冠军。

作为工程机械板块的晴雨表,国内挖掘机销量自去年4月起,经历了长达20个月的同比下滑,直至年底才有回升之势。

受此影响,三一重工销量、毛利率下降。去年净利为六年来首次下滑;今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营收585.61亿元,同比下降超三成;净利润约35.97亿元,同比下降超七成。

与此同时,三一重工不再是中国最赚钱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机械(000425.SZ)年内完成整体上市,实力提升,前三季度营收达750.54亿元,净利达46.76亿元。这是自2003年有对比数据以来,徐工机械首次在营收和净利上超过三一重工。

今年,三一重工将重心更多放在海外市场和产品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上。虽然其海外市场表现不俗,但仍难以弥补国内市场的下滑。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公司的利润。

梁稳根、向文波能否带领曾经的“工程机械茅”成功完成转型,穿越行业低迷期并守住行业地位,成为疑问。

#复星集团:三十而立遭遇“转折之年”

在过去三十年间,复星集团曾经在全球攻城略地,业务涉及地产、医药、能源、文娱、金融等诸多领域,足迹遍布全球多个地区,逐渐成为一艘资产规模超8000亿元的“商业巨轮”。

2022年6月,本应“三十而立”的复星集团却惨遭评级机构穆迪下调评级,且被指出在控股层面临短期债务问题,一时间,“债务危机”使得多家“复星系”公司站上市场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这场尖锐的“负债率”拷问,市场一度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标准负债规模:按“复星国际合并报表”计算,其债务高达6500亿元,而复星国际方面称合并报表后的有息借款约

债务为2600亿元,复星系核心人物郭广昌却表示称集团层面的债务只有1000亿元左右。

但无论按照不同计算方式下,“复星系”公司下半年大手笔减持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不完全统计,“复星系”在过去半年时间内,已经减持了上市公司复星医药、豫园股份、新华保险、海南矿业、泰和科技、青岛啤酒、复星文旅,以及永安财险、泰康保险的股权。下半年至今,“复星系”公开的累计套现已经超过200亿元。

在可见的未来,“复星系”的大额减持操作还将继续。今年10月,南钢股份披露,复星系计划将其所持公司60%股权转让给沙钢集团,交易对价不超过160 亿元,双方已签署了意向协议,一旦该交易完成,将是“复星系”至今最大的一笔减持交易。

曾经多元化投资和经营成就了复星集团的规模利器,如今,在疫情与下行周期交织之下,复星集团延续此前两年“投退平衡”的安全垫战略之后,“以退为主”的密集套现,正成为其重要的自救砝码。

#雪松控股:深陷理财兑付迷雾

2022开年之初,雪松控股掷下一颗“炸弹”。1月30日,雪松控股董事长、创始人张劲向投资者发出一封致歉信,承认了雪松控股理财产品爆雷现状,此前的兑付承诺早已随风而去。

据媒体报道,雪松高管和投资者沟通时承认,雪松方面对外发行的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大约在200亿元,涉及投资者约8000人。

在2020年时,就被爆出42只信托产品风控全线裸奔,220亿底层资产尽数虚无,彼时雪松控股旗下雪松国际信托对此发公告否认。

作为广州“民企一哥”的雪松控股,已经连续四年跻身世界500强。2021年,雪松控股以338.37亿美元的营收成绩,位列世界500强第359位。

2016年,雪松控股营收大幅增长,首次突破千万,同比增幅164.75%,开启了布局资本帝国之路。雪松控股先后并购了齐翔腾达、希努尔两家A股公司,巨资收购中江信托71.3%股权,改名雪松国际信托。

理财产品的违约,使雪松控股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引得监管注意。2022年2月,监管部门先后对两家上市公司下发关注函,要求其说明其供应链业务具体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空转”情形。

今年雪松控股罕见地公开了两次季度工作会议摘要。

7月,张劲在上半年工作会议上表示,集团在债务重组及资产整合中,要将理财产品兑付放在首位,债务重组及产业转型要围绕产品兑付进行。

9月,雪松控股三季度工作会议继续通报资产重组和债务化解进展,透露目前重点工作就是资产重组和债务化解,重中之重就是理财产品兑付,地产板块已确定首个盘活项目。

张劲在一次新年致辞中提到,雪松经受了发展困难和意外波折,大雪没把我们压垮,穿过迷雾,依然苍翠有光。

静待雪松再次穿越迷雾。

#南京银行:“经营一切良好”难抚信任危机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作为一家市值站上千亿的头部城商行,南京银行2022年几次翻车信任谷底,行长“闪电式”辞职、银行印章更换引恐慌、涉足河南村镇银行清算业务、杭州分行“爆雷”传闻......不确定性接踵而至,砸向以“稳健的优秀”为豪的南京银行。

从今年下半年起,南京银行不停地与舆论作“困兽之斗”。每一次“经营管理一切良好”的公告,都像是射向大海的箭矢,沉入海底,不见回音。

6月29日,担任行长刚满两年、未满一届任期的林静然“闪电式”辞职引发关注。6月30日上午,南京银行早盘快速跳水一度触及跌停。

而与此同时,南京银行印章更换的消息也引来众多猜测,至此被推上舆论顶峰。

继公告行长辞任、回应印章变动之后,南京银行继续郑重声明,相关信息为恶意造谣,目前公司经营管理一切正常,经营发展良好。

同日,南京银行火速披露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快报,成为今年第一家公布快报的A股上市银行,试图以数据来安定军心民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5.32亿元,同比增幅16.28%;归母净利润101.50亿元,同比增幅20.06%。

表现不俗的上半年业绩迅速并没有被围观很久,所带来的“安慰剂”疗效被更大的信任危机冲散。

7月份,南京银行因代理村镇银行清算业务,而卷入河南4家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9月份,一张村镇银行事件受害者在南京银行杭州分行聚集的照片,被传言演变为杭州分行发生“爆雷”。

为此,南京银行先后两次澄清,明确表示代理村镇银行资金清算业务是一项常规的代理业务,只作为资金清算通道,不承担资金风险。

12月,行长之位空缺5个多月后,在南京银行工作超30年的老将朱钢将担任行长,此行任重道远。

怀疑的火苗一旦燃起,熄灭并非易事。在回归正轨的路上,南京银行需要足够的耐心抚平市场的信任危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