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讲了什么?

发布者:秀才有理 2023-1-26 17:20

随便写写,耗时6小时,全文5700字。

这是一本介绍“40位投资者如何思考”的书,分享心仪的片段和想法:

很多人做投资者,初衷是为了不劳而获,当落差出现之后便会怒不可遏。当反人性起作用时,对抗内心的敌人如同对抗重力一样困难。

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念头,比如一开始的贪婪,判断之后亏损带来的恐惧,无可奈何之后诱发的希望。

由于不确定性,人很难去判断当前错误的决定在未来是否会变得正确,以至于极难做到段永平先生所说的“发现错误时立刻停止,代价最小”。

同样的,许多人起初做了正确的决定,却未能坚守,让决定在时间的加持下增加获利,同样是因为不确定性。

虽然对抗不确定性的方式,也许因人而异,但行为表现上可能是两点:及时满足与延迟满足。深度思考的人会选择后者,而多数人都是顺着本能行动。

“我思故我在”在投资领域是“我思故我得”,当然这个得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因为运气很重要。

卡拉曼说,你要给错误、误判和坏运气留出余地。

芒格说,当胜利站在你的一方时,要全力以赴。

他们都一定程度的正确,因为道理不走极端,走了极端就可能让错误与正确互相敲门。

于投资者而言,每一次决策和之后的“持仓或持币”动作,都无异于人心上的考验与实践中的修行。

“价值投资者”一派出现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卡拉曼、李录等众多高手,其核心思想在于“安全边际”。我在理解“安全边际”表现为几点:一是能力圈内行动,二是有力不使尽,三是做好最坏的打算才有资格期待那个最好的结果。

延伸出来的相关问题,能力圈边界界定、重仓还是轻仓、好坏均是什么,心力思考的劳累程度不低于体力上的辛苦。

所以想要做得好,就会很难,但持续积累正确并形成习惯之后,又会变得很容易。

思想是一把工具,喜欢多想无异于把工具不断打磨完善。只会凭本能行事的人大概率要输给喜欢多想的人。

心态方面,还是芒格最为老练:幸福人生的秘诀是什么?降低预期。

因为是重读这本书,一打开脑子里的念头就止不住。


下面进入正题:

莫尼什·帕博莱

毛主席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旗帜,代表着方向;榜样是资源,代表着力量。

这句话用在帕博莱身上再合适不过,他遵循智者走过的伟大道路,不标新立异,并取得了好成绩。2000-2018年,他的收益率为1204%,同期标普为159%。

他是个十足的模仿者,而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他认为“谁的想法不重要,关键是能赚钱”。

“人类DNA有种奇怪的物质,它们使人无法采纳好主意。我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不断观察行业内外的情况,当看到有人在做明智的事情时,要强迫自己也这么做。”他说。

这是他的规则,而他相信遵守规则让他在一群不懂规则的选手中取了了巨大优势。

帕博莱效仿芒格,除非能够证明押注的合理性,他不会采取行动,而是保持耐心,极度的耐心。而耐心依赖于长远的视野和信心,“如果能够在几十年内不犯太多灾难性错误,在复利的作用下,自己会变得非常富有”。

他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看问题,“一直参与市场交易是傻瓜才干的事,那样做会赔钱的。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源于无法独自安静地坐在一个房间里。”

孔子夸赞颜回“见贤思齐,语之而不惰”,帕博莱要是生活在孔门之下,有望跻身72贤。

当然了,帕博莱也不是一直正确,他的资金在2008-2009缩水了67%。

他处理错误的方式是坦诚地对待它,而这也许与他的生活方式有关,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

最后,一句话总结他的原则——接受接单的想法,并认真对待它。


约翰·邓普顿

第一次读这个人的信息时,书里被划线或折页的地方很少,简单介绍下。

邓普顿认为,到了65岁就退休的错误观念“大大增加了无所事事的闲散之人、无用之人”,这些人会拖累文明。

作为一名投资者,他每年都在努力拓展知识面,他对时间管理很严管,基本不闲聊,不浪费一分一秒,觉得“偷懒是一种偷窃”,无所事事为“慢性自杀”。

对自己这么狠,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前进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


霍华德·马克斯

巴菲特说他很喜欢读马克斯的备忘录,能够从中汲取很多东西。

“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局限性和脆弱性,意识到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唯一不变的是无常。”这是马克斯的哲学之一。

小时候他认为世界是稳定的,变化是缓慢而温和的,却不知世界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变化着,不可预测。

当前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一些时期可能是天荒夜谈。昔日要掉脑袋的行为,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

物联网泡沫、瑞郎黑天鹅、新冠疫情,在无法控制的巨大破坏性力量面前,无人不受冲击。马克斯对此保持警惕,“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甚至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鉴于此,他常常提醒自己,运气是他生活的主角。

读马克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喜欢研究“运气、不确定性、概率和知识”的塔勒布。后者很擅长一件事:重视预防胜于治疗,拥抱不确定性并提高反脆弱能力。

特勒布对失败者的特征描述包括,犯错后不内省、不探究,觉得难堪听不得批评,试图解析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用新的信息丰富自己,去开始新的历程。

马克斯对此深以为然,他有一本厚厚的笔记,以最大的努力去升级优化思想这个工具。

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属于“无知派”,虽不能预知未来,但能了解过去是很有益的。

老实说,喜欢艺术、文明和文学的马克斯,几乎未能从书中挖掘他成功的秘诀,也许他的秘诀就是“明智地承担风险并押注”。

至于怎么判断风险和押注,他不会告诉你。


马利·艾维拉德

他身上有几个有趣的故事:

第一,随大流,在羊群你感觉要暖和的多。

一个基金经理,如果选入被纳入指数的大公司股票,幸运时能够获得一般的回报,亏损时与大众差不多,投资人也比较能接受。如果你特立独行,选一些超出他人眼光的个股,赚钱了是应该的,但亏钱了就是大错。

这事儿在大空头迈克尔身上上演过,他之前做股票收益特别好,但2005年时扩展了视野,将投资范畴扩大到CDS和CDO上。连亏两年后,投资人什么话都骂了出来。随后大赚特赚,投资人就当作啥没发生过,没有一个人来道歉。气得他啊,从不收取管理费的他,开始收费了,哈哈。

第二,落后就要受苦

马利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时期,哪怕他在公司总部6000公里以外的地方工作,没人抱怨或干涉他的行为。但在互联网泡沫时期,他的成绩落后于疯狂的科技股。一年后股东不开心了,两年后变得很生气了,三年后股东离他而去。

虽然只有59岁,高管抱怨他有点儿老了,并建议买入科技股。落后时间一久,他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白痴,感觉每个人都能看到光明,而他看不到。

公司用计谋将他摆脱了出去,但随着科技股泡沫破裂,他的基金连续三年跑赢纳斯达克指数几十个百分点,并再次被封神。

善变的投资者,前一刻觉得他是傻瓜、顽石,下一刻就将其视为圣人。

他说,“当经营一只共同基金的时候,你总是担心自己会因为短期业绩不佳而被股东抛弃。”

第三,格雷厄姆的信徒

马利是格雷厄姆的信徒,坚信“不输即为赢”的根本理念,一贯重视“缓解风险、消除错误和谨慎地有所不为”等原则。


乔尔·格林布拉特

根据作者介绍,乔尔曾在持续的20年时间里让基金年均收益率达到40%,即100万在20年后变成8.36亿。

与巴菲特一样,赚钱不是他的主要动力,享受胜利的喜悦才是。如果你注意到,很多厉害的投资人赚钱之际更大的兴趣是破译市场密码和战胜竞争对手,比如欧洲对冲基金之王普拉特。

就投资而言,选择如此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此化繁为简的能力非常重要。乔尔总结出其秘诀,就是“弄清楚什么股票值得投资并以便宜的价格买入。”

个人看来,他还是有所保留了,只说了买什么以及什么时候买,不说买多少,更没有谈怎么去弄清楚价值,有点耍流氓了。

由于这本书写的资料是在是非常少,我又找了翻了一些资料。

乔尔指出,作为一名投资者,最好着眼于长期的损失风险,事情随时会发生,不要爱上任何头寸。屈从于情绪是投资者最大的错误之一。

他甚至认为,基民选择基金的时候用过去的业绩作为参考,是不正确的,因为过去并不保障未来。

2000-2009年的一份数据表明,排名前1/4的基金中,97%有过三年排在末尾的经历。因此哪怕基金10年平均收益率高达18%,但基民依旧亏损8%,因为后者往往在基金表现好的时候投钱,亏损时赎回。

他建议选基金要基于管理人的投资行为,而不是投资回报。(吐槽:如果基民有能力判断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是否正确,他本身就是个不错的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乔尔成绩如此卓越的原因之一他善于交易期权和风险管理,这些书本都没有告诉我们。

另外,有能力从错误汲取教训并不再犯,以开放的心胸接收不同的观点,几乎是大多数卓越投资者共有的素质。


写到这里我发现还有一半的内容未整理,但已经三千多字了,搞完估计得五千起步。如果喜欢看投资类传记,个人觉得杰克·施瓦格的书更棒一些。这本书凑了很多巴菲特的东西,作者的问题也不够刁钻精确,回答者亦有所保留。感兴趣可以继续读下去。


威尔·丹诺夫

虽然他管理者2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但在国内似乎没什么报道。

作者介绍其收益的描述为“执掌规模庞大时,要跑赢大盘非常困难,但从1、3、5、10和27年期的数据来看,威尔的基金均跑赢了标普500指数。”

这种写法特别春秋的感觉。历史学家描述赢家时,常常使用神话故事、霸气侧漏、以德服人、不拘小节等词汇,但写输家的时候为了保全面子,往往在风光的细节大做文章。比如诸葛亮败给司马懿,重点渲染空城计;晚清饱受欺辱,但李鸿章在私人谈判里占尽洋人便宜的段子被大写特写。

威尔的成功被他归纳为一句话“股价跟着收益走”。他与数万家的管理层谈话,做了大量笔记,从中挖掘了伯克希尔、微软、星巴克等股票。

对他来说,投资就要投最好的。这种态度与芒格的很相似,如果你了解了最好的,第二的就不用看了。

作者关于他的描述实在是太少了,若有相关书籍恳请推荐。


尼克·斯利普与凯伊斯·扎卡里亚

他俩的基金叫游牧者,旨在任何地方寻找有价值的标的,视野遍及全球。当基金退回股东资金时,13年的收益为921%,即年化收益率为20.8%。

斯利普认为他们的投资哲学并不出奇,“聪明之道无他,学会忽略一些事情而已。”为此,他们忽略了让投资者分心的短时消息、华尔街短期金融数据和建议、减少看盘面价格的频率,尽量避开华尔街的喧嚣。

相比普通投资者持股时间51天,游牧者的持股时长是7年,基金非常警惕“短期投机取代明智的长期投资,哪怕华尔街弥漫着痴迷于短期结果的气氛。”

他们的投资方式如此不同,只想吸纳投资时间不低于5年的投资人,以至于不得不拒绝一些财大气粗的投资者。他们坚信,追求做正确的事情,做高质量的工作,钱随之而来。

不频繁交易的好处是,有时间阅读、思考和深入讨论学到的知识。尼克和伊斯反复思考“哪种商业模式最有效”,并将之运用发现了开市客、盖可保险、亚马逊等。

当然了,哪怕事后结果是美好的,其过程亦非常崎岖。

亚马逊今天股价为97美元,但该股在2008年曾进入索罗斯做空的视野,当年股价暴跌44%至2.07美元。同期游牧者的资产缩水了45%,亚马逊最大的外部股东比尔·迷勒被迫减持亚马逊股票,只为了满足投资者的赎回要求。

当情绪占据主导时,睿智的基金管理者也不能幸免。

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与贝佐斯是同一类人,都对即时满足的诱惑说不。

二十多年前,贝佐斯被采访时曾答,他的生活目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选择最少后悔框架。

汤姆·盖纳

盖纳有个很有效的习惯改进方式,即适度成长。

他说,“如果要做出极端的改变,那改变将是不可持续的,但适度的、渐进的改变是可持续的。”

“适度且长期坚持的策略”很适合那些想健身但没法坚持的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先选择简单的模式,再逐渐升级打怪,花样越来越多。

盖纳相信,巨大的胜利往往是持续的小进步和提高长期积累的结果。如万般学问,难易深浅,也不过都是个“积思顿释”,难也不难,不难也难。

四个投资原则让他远离了“愚蠢行为”:

1、寻求资本回报率高、杠杆率低的盈利性企业

2、管理团队德才兼备

3、公司能够将利润再投资并获得可观回报

4、股价合理

四个原则基础上,他将自己投资在100多只股票上,同时将2/3资金集中在20只股票,兼具分散化与集中化风格。

写到这里,难免不让人想起“投资分散化与集中化的争论”。儒家有性善性恶的讨论,孟子曰善,荀子曰恶,后代提倡扬善去恶。但不管如何,从屁股决定脑袋的思路去判断他们的行为,大抵不会错。

盖纳建仓的方式也比较保守,逐步积累大量头寸,通过分摊成本来降低买入价过高的风险。这样,计算判断失误,也不会造成致命错误。代价就是,如果股价一飞冲天,就会错过建仓的机会和较高的收益率。

对于一个规模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基金,虽然收益没有以特别快的速度增加,但出现灾难性后果的概率也没有增加。

“长期来看,你不需要做到极致就能获得超乎寻常的结果。做到极致反而会让人陷入麻烦。”他说。

许多交易员和基金经理的案例表明,他是对的。

最后提一下,良好的体力是投资者的优势。盖纳评价巴菲特称,“他拥有两人难以置信的精力和耐力……早晨,他精神抖擞地出发了,就像一只永不停歇的哈士奇,体力真是惊人。”


杰夫·韦尼克

他和彼得·林奇都曾掌舵麦哲伦基金,两人拥有非常相似的习惯。

比如两人都非常非常努力的工作,韦尼克通常早上6:45到办公室,下午五点回家,睡前阅读两三个小时的书。林奇更加疯狂,早上6:45到公司,晚饭后和周末工作,多年不休假,阅读投资研究报告,每天午餐都要见一家公司。

可能是因为此,后者的成绩更为显著,在国内的知名度也更高。林奇掌舵基金13年,规模从2000万变成140亿美元,年均收益率高达29.2%。

不过韦尼克离开麦哲伦创建资管公司时,规模高达数十亿美元,年均回报为32%。

对他们来说,好主意来自于勤奋的调研和筛选。


查理·芒格

如果你看过《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里面内容完全可以跳过。

芒格集聪明、幽默、自律和善良、永不满足的求知欲于一体。

他说,将大便和葡萄干搅拌在一起,你会得到大便;如果你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久而久之,会得到非常大的优势。

芒格取了两个老婆都叫南希,让他避免了叫错名字的尴尬。他有时候太专注而心不在焉,有一次跟巴菲特在车上讨论问题,红绿灯过了好几次都没反应过来,哪怕后面车的喇叭非常响亮。

关于投资秘诀,他说“我们的规矩是等待好球的出现。”

顺便提一句,芒格认为中国能够在几十年时间里取得如此成绩是一个奇迹,一些美国政客的脑子有问题才会想着和中国对抗。

对待子女教育,他也比较佛系,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

他现在99岁了,目标是成为全球最长寿的投资者,好给巴菲特做一个榜样。

最后,如果《穷查理宝典》能打9分,《金融怪杰》打8.5分,这本书只能打6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