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如何定义的?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发布者:会剃头的兵 2023-2-25 21:19

一、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定义

盈利即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财务会计领域对利润的定义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所获得收入扣减各项成本和税金后的余额。盈利是市场经营主体的主要经营目标,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多元化业务设置、风险防控体系建立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均是为了更加稳健、长久的盈利。

与一般企业获取利润方式不同,传统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存贷款业务带来的存贷利差获取利润。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为应对存贷利差减少带来的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程度不断上升,存贷款业务所获取的利润在银行总利润中的占比越来越小。商业银行盈利来源复杂,界定标准不一致。

以利息收否为主要收入来源,商业银行业务收入可以按照划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在商业银行的盈利中占比较高,是商业银行最传统的盈利业务,发展较为完善,主要包括各种贷款收入以及同业资金往来收入等。利息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贷存比、存贷利差、资产结构。

非利息收入顾名思义就是除利差以外的收入,主要是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咨询服务以及投资活动的所获得的收入。这部分业务是商业银行未来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受商业银行人才管理水平、金融创新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1)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繁多,可以将其按照来源不同划分为银行层面影响因素和宏观层面影响因素。其中银行层面影响因素主要指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因素,如银行业务多元化程度、银行客户规模、银行资产规模、银行市场份额等。

在利率市场化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大幅缩水,唯有通过完善中间业务、开展金融创新等方式提升银行业务多元化程度,降低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对抗利差变小带来的收益下行压力。银行业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体现在客户规模、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

银行规模扩大往往可以引起经济效益增加,但若没有足够强大的内部管理体制支撑,规模过大容易降低管理和经营效率。宏观层面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这两个外部因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活动获得盈利创造条件。

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存在顺周期效应,盈利能力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为盈利能力在经济繁荣期上升,在经济衰退期下降。我国的市场经济已日趋完善,但仍然需要相关政策制度的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制度出台会产生一些违背政策初衷的副效应,例如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诚然,宏观层面因素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能直接改变银行业务倾向、经营模式与盈利水平等,但银行作为规则执行者并没有办法改变规则,所以从银行层面入手提升银行业务多元化水平、客户规模、资产规模与市场份额才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

二、杠杆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1. 杠杆率水平上升增大银行资本补充压力,限制业务扩张

商业银行提升自身杠杆率水平可以通过分子和分母两条途径来实现,具体而言就是增加分子项或减少分母项。增加分子项,银行需要加强资本约束,增加调整后的一级资本规模,可以通过定向增发、优先股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多种资本工具来实现。

降低分母项,银行需要限制资产负债表增长,减少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可以通过缩减表内业务规模、表外业务规模、衍生产品规模以及各种金融创新规模来实现。从增加分子项来看,增加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渠道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

内部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利润转增留存收益的方式来补充资本金,这种方式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比如限制贷款增长等,最终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在内部融资无法使银行满足资本约束条件时,银行会选择外部融资,如定向增发、发行优先股和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值得注意的是与利润转增资本不同,外部融资工具会产生资本成本,压缩商业银行盈利空间。我国资本市场不如发达经济体完善,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狭窄,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更大、成本更高。综上所述,补充资本金导致的杠杆率水平上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从减少分母项来看,减少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可以通过缩减表内业务规模、表外业务规模、衍生产品规模以及各种金融创新规模来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存贷利率差距不断缩小,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盈利空间随之减少。在此基础上,为提升杠杆率水平继续缩减表内业务规模,限制资产负债表扩张,必定会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为走出这种困境,商业银行往往通过大量开展表外业务、衍生品业务以及金融创新业务来提升盈利水平。但杠杆率分母在计算时将乘以信用转换系数后的各类表外资产等同于表内资产,即通过减少分母提升杠杆率水平同样会限制商业银行各类表外业务规模。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规模减少导致的杠杆率水平上升也会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杠杆率水平上升引起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增大,业务扩张受限,并且产生一定资本成本,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

2. 杠杆率水平上升倒逼银行转变模式,影响出现分化

在杠杆率监管大环境下,杠杆率水平上升,导致商业银行亟需通过业务转型走出依赖资产负债表增长的经营模式困境。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更加稳健,传统业务占比较大,但面临转型时,相较于大多数非国有商业银行具有业务开展动力强、资本补充能力强以及风险防控机制完善等优势。

杠杆率水平上升,会倒逼商业银行发展轻资产运营的创新业务,国有行在中间业务发展方面比城商行更有经验,在表外业务和金融创新方面比股份行更规范,且现阶段业务多元化程度不高,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多元业务开展时空间更大、动力更足。

与此同时,国有行资金雄厚,体量大,由国家出资,由国家直接管控,当然出现问题时也会有国家力量兜底,所以相对于股份行和城商行来说,资本补充渠道更多,资本补充能力更强,在日趋严格的杠杆率监管环境下,银行需要通过牺牲一定盈利能力来满足资本金要求从而提升杠杆率水平,此时国有行的优势就十分明显了。

最后,一直以来我国国有银行面临的监管要求更加严格,相较于其他银行其具有更加稳健的经营模式以及更加合理风险防控机制,所以其主要经营的业务还是集中在传统信贷业务上,而一些非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模式新颖,业务多元化程度高,衍生品业务与金融创新业务比重高。

综上所述,非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资本补足压力大,而且多元化业务开展空间狭小,所以杠杆率水平上升对于非国有行盈利能力产生的负效应大于国有行。杠杆率水平上升引起的资本补充压力增大与业务扩张受限对于国有行和非国有行的影响出现差异,具体表现为对非国有行盈利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于国有行。

3. 杠杆率监管降低银行风险偏好,提升经营稳定性

由上所述,杠杆率水平上升引起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增大,业务扩张受限,并且产生一定资本成本,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故杠杆率监管导致的杠杆率水平上升也会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效应。

然而,杠杆率监管是一把双刃剑。对商业银行实施杠杆率监管会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并约束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风险水平,提高经营稳定性,进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其次,杠杆率监管对银行表外业务规模、衍生品业务规模以及金融创新业务规模进行了约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偏好,提高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杠杆率监管的施行相当于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条风险红线,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商业银行过度扩张,提高了资本充足水平,提升了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意识,提升了其经营稳定性,为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杠杆率水平上升降低商业银行盈利性,却提高了风险防控能力与经营稳定性,所以杠杆率监管变迁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正面影响。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