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的发展过程,看北京和上海的差异

发布者:南定中原 2023-2-28 05:52

商业是一个城市中最重要的活动,商业空间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和上海都是中国的一线城市。这两个城市的商业规模在中国数一数二,商业级别也很高。

两个城市都有较多的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但是单说具体的案例,较难说清两个城市商业的特点和区别。

因此还是从商业和城市的发展过程入手,看一看两个城市的特色。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两个城市商业的发展历史概况。

先说北京。

古代的北京平原位于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上。蓟城在这里形成,并成为北方的商贸中心。

汉朝的蓟城是中国北方的货物集散地。从中原、西域,甚至朝鲜半岛来的货物,都在这里交易。西汉期间,蓟城还出现了与北方少数民族贸易的“胡市”。

北京地区在历史上过段时间就会处于战乱,比如在魏晋南北朝,连年的战乱导致蓟城的商业荒废。

隋唐时期的蓟城是军事要地。军事需求带来大量的物资储备,相应的商业也得到发展。

唐朝的中国进入盛世,北京地区被称为幽州,商业和贸易活动活跃。幽州城北部出现了官方设立的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幽州城成为中国北方的边境贸易重地。

唐末的动乱,再次带来了幽州地区商业的破坏。

辽金时期,北京地区的商业有了新的发展。金朝的金中都是封建王朝都城,也是中国北方的商业中心,各个民族的商人在此地进行交易。

元大都的建设奠定了北京老城的基础。最核心的市场位于鼓楼一带,因为旁边的积水潭有很多漕运的船只聚集。城内各处还产生了一系列专门的市场。

明朝由于河道和城市格局的改变,外城的正阳门外一带成为城市商业中心。

清朝前期由于“满汉分居”,汉人被赶到南城居住。内城商业变得衰退,外城商业日益发达。大栅栏和正阳门一带成为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区域。

清末时期,东交民巷的租界促进了周边地区新型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类银行、商店、洋行。

民国时期,北京的商业市场逐渐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并出现了更多新型商业。最典型的是百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安市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的城市商业发展到了近代历史的高峰。

1928年,民国的国都改为南京,北京改称北平。城市人口骤然下降,导致商业一落千丈。北平的消费规模缩小,消费水平降低。

1937年后,北平沦陷。随着日军的入侵,城市商业遭受严重破坏。

1946年中国内战爆发,北平商业整体上处于凋敝的状态。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北京的商业在历史上随着国家局势的变化,经历了多次起落。

北京这个城市在历史上一直是政治和军事要地,因此多次商业的变化,都是局势动荡或者政策调整的结果。

建国后的北京学习苏联,建设生产型城市,重点发展工业,商业不受重视。文革期间商业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商业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九十年代,各类商业和购物中心陆续建设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北京现在的一系列商圈。

目前从商业的数量、档次、规模来看,朝阳区由于最早涉外,商业最为发达。

在北京市最新的商业消费空间规划中,29个城市消费中心里,朝阳区占了8个。见下表:

以上是北京商业发展的历史概况。我们下面说说上海。

上海地区最早的时候是一片海,后来随着陆地和滩涂向东生长,田地逐渐增多,农业水平慢慢提升,该海地区的商业和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上海地区很早就以盐业和纺织业著名。中国的中原和北方经常有战乱,而上海所在的江南地区一直相对安定,这就使该地区的商业能不间断地发展。

港口贸易在唐宋时期已成为国家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后期,上海镇由于河道变化逐渐兴起。到了元朝,上海镇已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拥有国际国内多条航线。

上海地区的市镇不是因为政治和军事因素形成的,而是由于商业的发展自然聚集而成。这和北京的城市形成过程有本质的不同。

明代的上海县城,是当时仅次于松江府城的工商业中心城市。

明末清初时期,江南地区由于战乱,经济遭受破坏。到康熙时期,整个松江府的经济才开始恢复。

清朝时期,上海成为中国棉布进出口量最大的港口,也是中国海上贸易的中转站。上海港形成了通往北洋、南洋、长江、内河、国外的各路航线。

清代的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的商业中心之一。

上海商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在1843年开埠之后。开埠后各国在上海建立租界。租界成为“国中之国”,内部商业高度自由。上海逐渐变成了外国冒险家的乐园。

外国资本强行进入上海,也带起了上海民族商业的发展。民族商业又带起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商业也带来了城市布局的变化,城市的中心逐渐由上海老城转向了租界区。

上海的城市建设,由于西方资本和建设方式的进入,率先开始现代化。十九世纪末的上海就已成为东方的国际都市,城市基础设施已经达到欧美国家大城市的水平。

从这里可以看出,上海的城市发展,一直和商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民国时期的上海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各个方面都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的先锋。

到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各国轮船能在上海进出,上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但是在1941年日军完全占领上海租界后,整个城市的商业陷入萧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失败统治也没能让上海的商业复苏。

建国后,上海和北京一样,由消费城市转向生产城市,商业和服务业地位急剧下降。文革期间,上海的经济遭到破坏。

1991年,国家决定开放浦东,上海市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上海的商业布局从历史上的“三街一场”,发展成为“四街四城”,又演变成“十大商圈”。商业、餐饮业、酒店业都快速发展。商业管理制度逐渐调整和完善。

2008年,上海商业每年提供近8万个就业岗位,商业餐饮业就业人口达到400多万人。

2021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首位,为18079.25亿元。同年,北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867.7亿元,为全国第二。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上海的城市发展一直和商业紧密相连。商业的历史传统,以及城市的开放性,为上海经济的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北京从历史上就是政治和军事为主导的城市,北京的商业也一直依附于政策和时局的变化。

建国后的北京,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商业不是这个城市定位的核心内容。所以北京的商业发展没有上海那么迅速,并且在总体规模、体系化、便利程度等方面,和上海有一定差距。

不过北京人口众多,有钱人也多。虽然商业发展起步较晚,也仍旧能达到全国第二的体量。未来北京的商业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作者:城市丛谈(KKND2080)。禁止转载。

大家都在看